朱樉 1356——1395。明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1370】封秦王。十一年【1378】就籓西安。其年五月賜璽書曰:“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不勝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民未休息。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十五年【1382】八月,高皇后崩,與晉、燕諸王奔喪京師,十月還國。十七年,皇后大祥,復來朝,尋遣還。二十二年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以樉為宗人令。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陝。太子還,為之解。明年命歸籓。 二十八年【1395】正月,命帥平羌將軍甯正徵叛番於洮州,番懼而降。帝悅,賚予甚厚。其年三月薨,賜諡冊曰:“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諡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愍。”子隱王尚炳嗣。 朱棡(1358年-1398年),男,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生於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晉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晉王的府邸在太原明城的東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宮城。府邸東西320步(約合 528米),南北422步(約合 696米),開三門,其地今稱南華門街、東華門街、西華門街。它城外有外城牆,今稱東肖牆、南肖牆、西肖牆、北肖牆。晉王府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毀於大火,佈局已無考。僅從地名上得知,現稱東丹墀、西丹墀是宮殿臺階所在地,東夾巷、西夾巷是宮內的東、西夾道。肖牆內則有祭天地的天地壇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園的杏花嶺街。它的舊址即今以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宿舍為中心的肖牆(街)以內的一片地方。朱棡文學宋濂(《元史》總編),書學杜環(明初書法家),善騎射,有謀略。人長的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待官屬皆有禮,更以恭慎聞。是時,帝念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諸王封並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器重,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為明初鞏固北方邊防做出不少貢獻。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薨於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諡號“恭”,後人稱“晉恭王”。 朱棡歿後的第二年,葬於太原城東南10公里許的黑駝山上(今太原市小店區黃陵鄉老墳村)。墓區周長1.5公里,以夯土圍牆,高四米餘。墓冢朝南,直徑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獻殿等,均毀。墓早在清康熙年間被盜,有“其人烏紗紅袍,足底金一錠,銀一錠,兩旁十棺十女”的記載。文革中又遭破壞。現見墓道掘進50米,東西各有洞室,盜掘痕跡比比皆是。 朱棡與妃謝氏、樊氏、劉氏等共生七子,除長子朱濟熺襲封晉王外,朱濟燁、朱濟熿、朱濟炫、朱濟煥、朱濟烺、朱濟[火高]等六子分別封高平王、聞喜王(後改封平陽王,再改封為第三任晉王,最後被廢,幽鳳陽)、慶成王、寧化王、永和王、廣昌王等郡王。 明太祖朱元璋給晉王朱棡後裔規定起名字的二十個範字: “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從明代至今,明朝宗室的朱姓後人仍為汾陽、平遙的著姓,分佈很廣。據瞭解,當代汾陽城內還有部分李、趙二姓,宏寺村的呂姓,田屯村的秦姓,西南、西北鄉的張姓等等,均由朱姓改易。這些人姓氏雖改,但名字的中間一字,仍以原晉府字輩排列,今已傳至第十九代“前”字輩和第二十代的“修”字輩。平遙除寧固鎮王智村外,還有香樂鄉中官地、西羌、薛賢、寧固鎮嶽封、營裡等村也有朱明後裔,人數不多,但輩份依舊是“繼、前、修”等,姓未更改。這些是慶成王及永和王的後人,聞喜王沒後人,其他四個兒子的後裔在哪還待考證。 子 長子 朱濟熺 晉定王 次子 朱濟燁 高平懷簡王 三子 朱濟熿 晉 王 四子 朱濟炫 慶成莊惠王 五子 朱濟煥 寧化懿簡王 六子 朱濟烺 永和昭定王 七子 朱濟熇 廣昌悼平王
朱樉 1356——1395。明太祖第二子。洪武三年【1370】封秦王。十一年【1378】就籓西安。其年五月賜璽書曰:“關內之民,自元氏失政,不勝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轉輸之勞,民未休息。爾之國,若宮室已完,其不急之務悉已之。”十五年【1382】八月,高皇后崩,與晉、燕諸王奔喪京師,十月還國。十七年,皇后大祥,復來朝,尋遣還。二十二年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以樉為宗人令。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陝。太子還,為之解。明年命歸籓。 二十八年【1395】正月,命帥平羌將軍甯正徵叛番於洮州,番懼而降。帝悅,賚予甚厚。其年三月薨,賜諡冊曰:“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諡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籓屏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愍。”子隱王尚炳嗣。 朱棡(1358年-1398年),男,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生於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晉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晉王的府邸在太原明城的東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宮城。府邸東西320步(約合 528米),南北422步(約合 696米),開三門,其地今稱南華門街、東華門街、西華門街。它城外有外城牆,今稱東肖牆、南肖牆、西肖牆、北肖牆。晉王府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毀於大火,佈局已無考。僅從地名上得知,現稱東丹墀、西丹墀是宮殿臺階所在地,東夾巷、西夾巷是宮內的東、西夾道。肖牆內則有祭天地的天地壇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園的杏花嶺街。它的舊址即今以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宿舍為中心的肖牆(街)以內的一片地方。朱棡文學宋濂(《元史》總編),書學杜環(明初書法家),善騎射,有謀略。人長的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待官屬皆有禮,更以恭慎聞。是時,帝念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諸王封並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器重,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為明初鞏固北方邊防做出不少貢獻。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薨於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諡號“恭”,後人稱“晉恭王”。 朱棡歿後的第二年,葬於太原城東南10公里許的黑駝山上(今太原市小店區黃陵鄉老墳村)。墓區周長1.5公里,以夯土圍牆,高四米餘。墓冢朝南,直徑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獻殿等,均毀。墓早在清康熙年間被盜,有“其人烏紗紅袍,足底金一錠,銀一錠,兩旁十棺十女”的記載。文革中又遭破壞。現見墓道掘進50米,東西各有洞室,盜掘痕跡比比皆是。 朱棡與妃謝氏、樊氏、劉氏等共生七子,除長子朱濟熺襲封晉王外,朱濟燁、朱濟熿、朱濟炫、朱濟煥、朱濟烺、朱濟[火高]等六子分別封高平王、聞喜王(後改封平陽王,再改封為第三任晉王,最後被廢,幽鳳陽)、慶成王、寧化王、永和王、廣昌王等郡王。 明太祖朱元璋給晉王朱棡後裔規定起名字的二十個範字: “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從明代至今,明朝宗室的朱姓後人仍為汾陽、平遙的著姓,分佈很廣。據瞭解,當代汾陽城內還有部分李、趙二姓,宏寺村的呂姓,田屯村的秦姓,西南、西北鄉的張姓等等,均由朱姓改易。這些人姓氏雖改,但名字的中間一字,仍以原晉府字輩排列,今已傳至第十九代“前”字輩和第二十代的“修”字輩。平遙除寧固鎮王智村外,還有香樂鄉中官地、西羌、薛賢、寧固鎮嶽封、營裡等村也有朱明後裔,人數不多,但輩份依舊是“繼、前、修”等,姓未更改。這些是慶成王及永和王的後人,聞喜王沒後人,其他四個兒子的後裔在哪還待考證。 子 長子 朱濟熺 晉定王 次子 朱濟燁 高平懷簡王 三子 朱濟熿 晉 王 四子 朱濟炫 慶成莊惠王 五子 朱濟煥 寧化懿簡王 六子 朱濟烺 永和昭定王 七子 朱濟熇 廣昌悼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