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熟悉的通訊工具莫過於手機。但對於專業使用者群體來說,對講機作為通訊工具使用同樣至關重要。那麼,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兩者在使用者群體、通話模式、通訊能力和適用環境等很多層面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一、使用者群體和使用目的不同
使用對講機的使用者往往是社會中工商業和政府領域內的專業人士,而使用手機的使用者則是大眾消費者。對講機被視為行業的生產工具,而手機則是個人的生活工具。
大多數的工商業或政府使用者購買對講機系統後,將其用作一件生產工具,正如他們為員工採購計算機、車輛和制服一樣。由於工商業和政府機構把採購對講機系統作為投資,他們會在滿足技術和業務需求的同時儘量降低部署對講機系統的成本。降低對講機系統成本的一個方法是儘可能減少其系統的站點數量,而這就要求對講機手持終端本身必須具備一些物理上比較大的元器件,以支撐其無需或較少的依賴基站也能實現通訊的能力。
手機通訊為點對點的通訊,而對講機卻是一個真正的一點對多點的通訊裝置,這就決定了二者的通話模式並不相同。
手機只會存在兩種狀態:使用中(進行通話)或待機(無通話)。使用者在通話時,電話另一端的使用者正在接聽電話,此刻手機的發射器和接收器在全雙工通話過程中都在工作;大部分的電池耗電量發生在手機發射器工作期間,因為這種通話模式,我們通常用手機在給定電池下的使用(傳送)時長來衡量手機的通話可用性。
但對講機卻存在三種狀態:發射中(對講機使用者正在傳送)、接收中(對講機使用者正在收聽)以及待機(未進行任何通話)。由於組呼通訊的性質,對講機使用者不必在每次通話中講話,他可能收到很多並非專門針對他本人的資訊,但是該對講機使用者仍需監聽各種通話內容。對講機三種狀態下的使用時間構成了使用者的週期時間(傳送—接收—待機),我們通常使用這個週期來衡量對講機通話的可用性,大多數對講機的週期是透過5-5-90% 的比例來設定。實際上一些使用者為預防緊急情況和災難的發生,使用時往往會超出這個週期時間,這就需要更高容量的電池來滿足8 小時工作時段的需求,而高容量的電池也就增加了對講機的重量和尺寸。
二、通訊能力不同
對講機可以不透過基站而脫網通話,手機卻不行。大功率對講機系統一般的功率輸出介於25W 和100 W 之間。由於裝有大功率的無線電發射機,雙向無線電手持裝置必須在高功率水平下工作,才能與設施裡的人員通話。而且對講機裝置獨有而手機卻沒有的一個功能是直通模式。這使得手持對講機與基礎設施斷開連線後,還可以擁有最後一種通訊方式。這樣一來,使用者可以不透過基礎設施就能直接實現彼此通訊。
這就要求對講機要有更高的功率。典型對講機的功率水平約為1-5W,相比之下,手機功率一般為0.6 W。而更高的功率輸出水平有一個重要的設計意義並會影響產品設計——需要大尺寸的功率放大器(PA)。相反,較小的功率輸出裝置可以使用尺寸較小的功率放大器。除了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需要較高的功率以外,多數的對講機使用者還有另一個大功率需求——揚聲器。手機的揚聲器通常用於辦公室環境中的電話會議等場合,甚至不足以支援大街上或移動的車輛中使用。與手機不同,對講機裝置採用的揚聲器必須能夠在喧鬧的環境中工作。
三、適用的環境不同
手機在設計時並未考慮嚴苛環境的因素,所以才便於進行更小、更薄、更輕的外殼設計。差異顯而易見:試著在辦公室裡掉落幾次您的手機,手機可能會破裂。而堅固耐用的工業級對講機裝置在工業環境中的正常條件下不會破裂。
此外,對講機還需要具有手機所沒有的一些獨特功能。例如,對講機裝置需要對最高安全等級的語音傳輸進行政府級的加密。這需要硬體加密電路,而且會在對講機內部增加更多的電路和硬體。如果手機必須滿足這類複雜的使用者要求,手機將會比現在的尺寸大。
很有意思的是,對講機內部電子裝置實際上可能已足夠小了,但環境的原因可能要求對講機要有足夠大的尺寸,以便於使用者正確操作。例如,消防員在救火時必須戴上保護手套來保護自己不受熱力、火、化學品等的傷害,因此,在有害環境中無法脫下手套來操作對講機。如果對講機過小,他們戴著手套時便無法正確地進行操作。對講機必須足夠大,才能適合戴著手套的手。外形太小的話,就很難操作而且容易脫落。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對講機的技術與製造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例如,半導體微型化技術的進步促使製造出更小的元件,如功率放大器、微處理器和晶片組;金屬和冶金技術的發展促使對講機的材料技術進步,以便創造出堅固而輕便的對講機。
北峰30年來始終高度注重產品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並積極推動無線通訊產業化發展。為了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升綜合競爭力,不斷引進國內外高、精、尖研發人才和國際先進的研發裝置,已在全國建有泉州、福州、深圳、廣州、北京5大研發中心。
北峰積極推進同國內重點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並與國內外研究機構開展廣泛深度的技術合作,加大專網窄帶與寬頻融合的通訊技術研發投入。透過不斷的努力,目前已擁有100多項國家專利,夯實北峰整體自主研發實力,填補了通訊行業空白。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最熟悉的通訊工具莫過於手機。但對於專業使用者群體來說,對講機作為通訊工具使用同樣至關重要。那麼,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兩者在使用者群體、通話模式、通訊能力和適用環境等很多層面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一、使用者群體和使用目的不同
使用對講機的使用者往往是社會中工商業和政府領域內的專業人士,而使用手機的使用者則是大眾消費者。對講機被視為行業的生產工具,而手機則是個人的生活工具。
大多數的工商業或政府使用者購買對講機系統後,將其用作一件生產工具,正如他們為員工採購計算機、車輛和制服一樣。由於工商業和政府機構把採購對講機系統作為投資,他們會在滿足技術和業務需求的同時儘量降低部署對講機系統的成本。降低對講機系統成本的一個方法是儘可能減少其系統的站點數量,而這就要求對講機手持終端本身必須具備一些物理上比較大的元器件,以支撐其無需或較少的依賴基站也能實現通訊的能力。
手機通訊為點對點的通訊,而對講機卻是一個真正的一點對多點的通訊裝置,這就決定了二者的通話模式並不相同。
手機只會存在兩種狀態:使用中(進行通話)或待機(無通話)。使用者在通話時,電話另一端的使用者正在接聽電話,此刻手機的發射器和接收器在全雙工通話過程中都在工作;大部分的電池耗電量發生在手機發射器工作期間,因為這種通話模式,我們通常用手機在給定電池下的使用(傳送)時長來衡量手機的通話可用性。
但對講機卻存在三種狀態:發射中(對講機使用者正在傳送)、接收中(對講機使用者正在收聽)以及待機(未進行任何通話)。由於組呼通訊的性質,對講機使用者不必在每次通話中講話,他可能收到很多並非專門針對他本人的資訊,但是該對講機使用者仍需監聽各種通話內容。對講機三種狀態下的使用時間構成了使用者的週期時間(傳送—接收—待機),我們通常使用這個週期來衡量對講機通話的可用性,大多數對講機的週期是透過5-5-90% 的比例來設定。實際上一些使用者為預防緊急情況和災難的發生,使用時往往會超出這個週期時間,這就需要更高容量的電池來滿足8 小時工作時段的需求,而高容量的電池也就增加了對講機的重量和尺寸。
二、通訊能力不同
對講機可以不透過基站而脫網通話,手機卻不行。大功率對講機系統一般的功率輸出介於25W 和100 W 之間。由於裝有大功率的無線電發射機,雙向無線電手持裝置必須在高功率水平下工作,才能與設施裡的人員通話。而且對講機裝置獨有而手機卻沒有的一個功能是直通模式。這使得手持對講機與基礎設施斷開連線後,還可以擁有最後一種通訊方式。這樣一來,使用者可以不透過基礎設施就能直接實現彼此通訊。
這就要求對講機要有更高的功率。典型對講機的功率水平約為1-5W,相比之下,手機功率一般為0.6 W。而更高的功率輸出水平有一個重要的設計意義並會影響產品設計——需要大尺寸的功率放大器(PA)。相反,較小的功率輸出裝置可以使用尺寸較小的功率放大器。除了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需要較高的功率以外,多數的對講機使用者還有另一個大功率需求——揚聲器。手機的揚聲器通常用於辦公室環境中的電話會議等場合,甚至不足以支援大街上或移動的車輛中使用。與手機不同,對講機裝置採用的揚聲器必須能夠在喧鬧的環境中工作。
三、適用的環境不同
手機在設計時並未考慮嚴苛環境的因素,所以才便於進行更小、更薄、更輕的外殼設計。差異顯而易見:試著在辦公室裡掉落幾次您的手機,手機可能會破裂。而堅固耐用的工業級對講機裝置在工業環境中的正常條件下不會破裂。
此外,對講機還需要具有手機所沒有的一些獨特功能。例如,對講機裝置需要對最高安全等級的語音傳輸進行政府級的加密。這需要硬體加密電路,而且會在對講機內部增加更多的電路和硬體。如果手機必須滿足這類複雜的使用者要求,手機將會比現在的尺寸大。
很有意思的是,對講機內部電子裝置實際上可能已足夠小了,但環境的原因可能要求對講機要有足夠大的尺寸,以便於使用者正確操作。例如,消防員在救火時必須戴上保護手套來保護自己不受熱力、火、化學品等的傷害,因此,在有害環境中無法脫下手套來操作對講機。如果對講機過小,他們戴著手套時便無法正確地進行操作。對講機必須足夠大,才能適合戴著手套的手。外形太小的話,就很難操作而且容易脫落。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對講機的技術與製造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例如,半導體微型化技術的進步促使製造出更小的元件,如功率放大器、微處理器和晶片組;金屬和冶金技術的發展促使對講機的材料技術進步,以便創造出堅固而輕便的對講機。
北峰30年來始終高度注重產品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並積極推動無線通訊產業化發展。為了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升綜合競爭力,不斷引進國內外高、精、尖研發人才和國際先進的研發裝置,已在全國建有泉州、福州、深圳、廣州、北京5大研發中心。
北峰積極推進同國內重點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並與國內外研究機構開展廣泛深度的技術合作,加大專網窄帶與寬頻融合的通訊技術研發投入。透過不斷的努力,目前已擁有100多項國家專利,夯實北峰整體自主研發實力,填補了通訊行業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