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燈火1981
-
2 # 和光同塵56519696
自然,道德,功利,宗教的人生。對付你我他,個人來講。絀絀有餘。當自然被套上枷鎖。成了有條件的順其自然。
當道德綁架到所有人生觀時。就象現在的世界。紛紛爭湧現。
這個世界,國家,民族,種類。都有其宗教信仰不同的自由。教派之間,幾乎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都在捍衛其利益。
個人認為,在各種各樣的群體利益感招下,以合和為貴。放棄成見,各退一步,求同存異,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藍本。在不干涉國家利益關係的基礎上。萬馬奔騰。
-
3 # 對玥言詩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過,“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際遇,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人與人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人與人的境界不同。”
在《新原人》一書中,馮友蘭先生將人生概括為四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圖: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
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就是本能境界,什麼是本能呢?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覺,這就是本能。本能境界是人生四重境界中最低層次的境界,在本能境界中人與動物沒有區別,生存的意義和目的完全是為了滿足存在最基本的需要。
我記得在動物世界中,趙忠祥老師的解說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臺詞“交配的季節到了”,動物會意識到什麼時候該交配,什麼時候該進食,什麼時候該睡覺,這就是本能的驅使,當本能的慾望戰勝了尊嚴,戰勝了道德,這樣的人與行屍走肉無二,也註定只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圖:人與獅子的和諧共處)
功利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四境界說的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置於本能境界之上,其超越性就體現在功利境界中的人能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在本能境界中人是受自己的身體需要所支配的,而功利境界人則受到自己的自我意識所支配的。
功利境界不是通常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功利就代表著“錢”,功利境界更多的是強調著人的自私性。現在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人都存在於本能境界和功利境界之中,人們為了自己能夠生活的更好而不斷的努力奮鬥,在我看來,這就是功利境界的表現,但並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我們還有更高的意境去追尋和仰望。
(圖:功利境界者的價值天平)
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超越於本能境界和功利境界而存在的第三重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們是超越本能的支配而出現了“自我”的概念,而在道德境界中人們又超越了自我的概念而出現了“他者”的概念。
眾所皆知,儒家哲學是道德哲學,“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當你懂得去愛人,你才能變成仁者,你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克己復禮乃為仁”,只有約束自己,而對別人施以禮數,你才能夠變成仁者,你也才能夠達到道德境界。康德也曾說過,“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你做某事的動機是出於幫助他人和照顧他人,而非利用他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僅僅懂的“愛我”,更懂的“愛人”,那麼你就超脫了功利境界,而達到了真正的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往大了說是利國利民的家國情懷,往小了說是相夫教子的家庭美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你的世界不僅僅只有自己,不僅僅只為自己而活,你也就擁有了他人,你也就擁有了整個世界。
(圖:懂的“愛人”便擁有了世界)
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馮友蘭先生所提倡的人生四境界說中的至高境界。天地境界也可以叫做宇宙境界,它是一種理想性的境界,超脫於道德境界之上,尋求的是一種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
在道德境界中自我的世界中出現了“他者”,人與人的聯絡就組成人類社會,所以說,在道德境界中,我們尋求的是一種社會上普遍聯絡的和諧與統一。但在天地境界中,我們尋求的是人類社會與自然與宇宙的和諧與統一,是超越一切社會、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的普遍性的聯絡與統一。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真正的把握什麼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或者說也可以叫做宇宙命運共同體,宇宙中的一切,世界中的萬物都值得被尊重和被善待,這是一種“大愛”,也是一種理想。
(圖:人與宇宙萬物的和諧與統一)
總結不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也好,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也罷,這四重境界並不是完全孤立,彼此毫無聯絡的。同樣,在步入到一個新的境界時,也並不意味著舊的境界就可以完全拋棄。
在筆者看來,人生於自然,人的本能和慾望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但正因為無法抹除,人類能夠戰勝自己的本能和慾望,達到道德境界,甚至是天地境界,則更為可貴。人的最高境界並不是某一種單一境界的存在,而應該是四種境界的統一體,人應該生於自然,依託功利,心懷道德,仰望天地,這才是“大我”的存在,這才是理想的存在。
回覆列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所說的這四個境界是指什麼。就像四座山。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都能描述這幾座山。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好像沒有辦法定義一樣。通俗的理解。第一種就是那種吃喝拉撒跟著自己的原始慾望走,沒有啥明確的計劃。也沒有長遠鑑定的目標,隨大流的過日子。第二種有清晰的目標,有中長期的計劃,在某一個領域可以創造不錯的價值,但更多的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為前提。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小家為中心,不會太多顧及別人的感受。第三種有自己的清晰目標。也有自己的計劃,可能夠有很多的同理心,做事追求目標會經常顧及別人的感受,不管做什麼都會想到和其他人是命運共體,顧及別人,也就是對自己有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都是道德的人生。 最後一種就相對不太好理解了。這種人相較於前三種更為超脫,可以更大範圍的理解世界萬物的相連。人類自己只是世界萬物中的一個節點。遠遠不是大多數人自以為的人類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心境和外在行為適時的與世界相連。內心平和坦然,做事從容不迫。有計劃,有節奏,有魄力,又可能看上去像沒啥能力一樣。會表現的像孩子。像智者。像傻瓜,像無拘無束的風。你在他面前總是放鬆和自然的。當然達到這種狀態的人不是生來就是這樣的。前三個狀態每一個都會經過。但想要做到第四種狀態,不但需要努力。還需要一些的靈性和不同的機遇和視角。很神奇的是,往往進入第四種狀態都是被前三種狀態折磨的極其痛苦的人有更多機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