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1年秋冬,蘇德戰場上,幾百萬德軍在三個方向發動了著名的“颱風行動”,但頑強的蘇軍不僅頂住了德軍犀利的進攻,而且在隨後的大反攻中將其擊退170公里至250公里,一舉扭轉了自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軍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此時,已被德軍圍困近3個月的列寧格勒還在苦苦支撐,255萬蘇聯軍民的狀況越來越糟糕。遠在莫斯科的蘇聯統帥希望蘇軍的大反攻,能夠一舉解除列寧格勒的圍困。然而,在這場包圍與反包圍的戰役中,德國武裝黨衛軍卻因此一戰成名。

    圍困中的列寧格勒。

    戰爭爆發以來,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按照“巴巴羅薩計劃”進攻列寧格勒,儘管在最危急的時候,“救火隊員”朱可夫阻止了德軍攻勢,但並未徹底消除危險,德軍還是對該城形成了三面包圍,僅有拉多加湖的一邊與外界保持著水上聯絡。

    由於芬蘭“有條件的”參戰,並且未看到德軍迅速擊敗蘇聯,其從列寧格勒以北、拉多加湖兩側進攻的15個師不願進一步採取行動;再加上德國元首將戰略重點移向莫斯科,精銳的突擊力量均被調走,對列寧格勒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戰術。

    隨著德軍“颱風行動”的實施,德國元首也加緊了對列寧格勒的圍困,命令勒布元帥出動全部約2個軍的機動部隊,繞道東南進攻150多公里外的季赫溫,不僅摧毀了為該城提供物資的供應基地,而且徹底切斷了通向拉多加湖的鐵路幹線。

    也就是說,季赫溫的丟失意味著列寧格勒成了一座孤城,蘇聯人只得另闢蹊徑,開闢了一條長約200公里的公路,而這條狹窄又險象環生的公路,平均每天損失100輛汽車,每輛汽車只能行駛35公里,一個來回需要14天,代價十分高昂。

    即使無數的司機死在拯救列寧格勒的路上,每天的運輸量僅為600噸物資,這對糧食緊缺的255萬蘇聯軍民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每人每天的糧食配給標準僅為200克,糧荒導致大批市民死亡,就連軍人也有約15%由於營養不良而失去戰鬥力。

    面臨比莫斯科更艱難的列寧格勒,蘇聯統帥並未打算放棄,而是集中了能集中的所有部隊約20萬人,對孤軍深入的德軍形成包圍之勢,但依然沒有取得明顯進展。直到12月5日德軍被迫轉入防禦,蘇軍開始大反攻,列寧格勒才有所好轉。

    德國武裝黨衛軍一戰成名。

    1941年12月5日,列寧格勒的氣溫驟降至零下35度,極不適應惡劣天氣的德軍被迫轉入防禦,而就在這一天,蘇軍的大反攻首先從這裡發起。猝不及防的德軍面對蜂擁而至的蘇軍騎兵和滑雪兵,只得丟下坦克和大炮倉皇撤退、狼狽不堪。

    僅過4天,德軍就放棄了季赫溫,退回到了原來的出發地。而蘇軍不但重新奪回為列寧格勒提供物資的供應基地,而且拉多加湖的水面已上凍,冰上交通線開始執行,運送物資和撤退市民的汽車不分晝夜的運輸,大大緩解了列寧格勒的困境。

    不過,蘇軍並未就此收手,繼續向撤退中的德軍發起進攻,並衝向列寧格勒擬將該地區的德軍“一口吃掉”。面對蘇軍的合圍企圖,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請求撤退,卻遭到德國元首的拒絕。不能忍受“瞎指揮”的勒布,旋即提交了辭呈。

    於是,近10萬德軍在傑米揚斯克被包圍在一個長約60公里、寬約30公里的地區內,這是蘇軍自開戰以來包圍的、最大的德軍重兵集團。而堅決不撤退的德國元首,決定透過空中運輸,加強包圍圈裡德軍的實力,打造所謂的“要塞”戰術。

    德軍600多架運輸機不斷地將物資、彈藥運往包圍圈,儘管德軍的處境依然艱難,但還是抵住了蘇軍的進攻並堅守了3個月。隨著突圍的時機成熟,位於包圍圈“袋口”處的黨衛軍第3師——“骷髏”師,與合圍外的4個師裡應外合夾攻蘇軍。

    蘇軍預感到德軍要突圍,不僅對其集結地域發動了猛烈炮擊和空襲,而且加強了該地區的防禦,黨衛軍第3師經過苦戰16天,終於打開了一條寬4公里、長40公里的狹窄通道,蘇軍試圖圍殲德軍的一切努力“泡了湯”,併為此損失了24.5萬人。

    在這場突圍戰中,不顧及傷亡的“骷髏”師表現得異常兇勇,儘管全師只剩下6700人,卻深得德國元首的賞識,並堅信武裝黨衛軍比陸軍更能勝任他賦予的作戰任務。從這時起,武裝黨衛軍的規模開始迅速擴大,優先配備最新式的坦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過到底愛過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