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祭祀之寓意,賦予了多少清明詩詞感懷思人之意,或思親人或思愛人。可我最愛的還是唐朝詩人韋莊憂思國運的兩首清明詩。
其一是《遣興》: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亂來知酒聖,貧去覺錢神。
異國清明節,空江寂寞春。聲聲林上鳥,喚我北歸秦。”
其二就是時隔幾年後,韋莊再賦清明的《長安清明》。
“早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這兩首詩不是簡單的個人情緒宣洩,它承載著太多歷史滄桑鉅變。我們理解它還需從作者個人軌跡,以及晚唐那段風雲變幻的沒落史開始。
韋莊出生年代正是晚唐敗落凋敝時期,其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可其家世背景並不簡單,按其家譜向上追溯,其四世祖可是中唐曾名滿天下的蘇州刺史韋應物,只是到韋莊一代,韋氏家族已沒落不堪了。
所幸韋莊繼承了先祖優良基因,才思敏捷尤以詞絕,與溫庭筠堪稱晚唐雙璧共創花間詞派。
只可惜韋莊才高八斗卻考試運欠佳,科舉屢試不第,只得輾轉各地靠做幕僚混生活。心懷遠志的韋莊怎甘心如此虛度一生?雖已年過四旬仍想赴長安再博一把,誰料科考未成卻逢戰亂改變了人生軌跡。
晚唐政治最大弊端就是皇帝輪流換宦官當權不變,當朝皇帝僖宗就是宦官擁立的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只要用糖就可將其哄轉。僖宗熱衷玩樂只醉心鬥雞、蹴鞠,甚至童言無忌笑言志在奪取打馬球科考狀元郎。
晚唐有如此昏君主政,奸臣當道官逼民反已成必然,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攻勢最猛得當屬劍指長安的黃巢義軍。
唐僖宗眼見黃巢軍隊進逼長安,早已嚇得束手無策唯有涕淚橫流。他竟命太監田令孜指揮軍紀混亂毫無戰鬥力的神策軍迎敵。
可想而知一個宦官帶領一批烏合之眾,怎敵得過士氣正盛的黃巢義軍?很快黃巢攻進長安,僖宗攜妃嬪落荒逃到四川。
黃巢進得長安一舒“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的豪情,很快就登基為帝國號大齊。滯留長安的韋莊眼見僖宗都跑了,只得東躲西藏趁機逃出長安,踏上了漫漫異鄉路。
韋莊於戰亂中好不容易撿回一條性命,四處流浪討生活,卻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心中故鄉長安,夢迴大唐。就在一年清明節,韋莊寫下了這首《遣興》。
清明時節雖有祭祀習俗,可正是春暖花開世人遊春踏青季節,可韋莊心中的清明節卻是悽風苦雨一片悲涼。
他拖著因憂思故國而多愁多病身,望著“如泡如幻”的世界,感覺夢幻般希望的泡沫已幻滅。貧病中唯有借酒消愁,更襯出韋莊心中難掩的思鄉情切。
“異鄉清明節”唯有“空江寂寞春”了。那林間杜鵑一聲聲悲鳴“不如歸去”,在呼喚他北歸長安吧。
韋莊逃亡初期遇故友,還曾感慨“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可隨著時間一年年流逝,“聲聲林上鳥,喚我可歸秦”成了韋莊心中不滅的期望。
可長安在此期間又飽受一次又一次的戰亂劫難。僖宗雖利用李克用的沙陀兵,很快將黃巢趕出了長安。可李克用出兵並非為迎僖宗還朝,只為自己膨脹佔據長安的野心。因而僖宗雖短暫返回長安,但又被李克用逼至鳳翔,一直在外躲躲逃逃居無定所。
就這樣歲月流轉,自黃巢起事已過去了十餘年,韋莊夢迴長安的日子依舊不知歸期。
這段時期韋莊多輾轉於長江以南區域,雖說人人皆道江南好,韋莊已愛上江南春水碧於天,醉臥畫舫聽雨眠的詩情畫意,可這一切又怎能代替心心念唸的故鄉長安呢?
其字裡行間皆是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大唐,真是回鄉欲斷腸。
等得僖宗駕崩,宦官擁立昭宗繼位,韋莊才得以回到已闊別十一年的長安。轉年韋莊參加科舉破天荒得中進士,那年他已經五十八歲了。
他初體驗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快意,初涉仕途滿懷復興大唐的希望,又逢清明遂寫下那首《長安清明》。
如果說《遣興》有一種憂思國運夢迴長安的悲涼,那《長安清明》則有一種喜悅與希望。
雖然長安清明時節依舊風風雨雨,可芊芊芳草早已綠意盎然盪漾春意。韋莊看著長安城內城外道路上,傳送宮內賞賜百官新火種的車馬絡繹不絕,遊人如織駿馬嘶鳴熱鬧非凡,路邊的綠楊柳間也早已掛好了鞦韆。
他依稀還記得唐朝繁盛時的景況,再見到眼前祥和溫馨的清明節,只暗中歡喜似乎又回到了從前。
雖然韋莊知道也許這只是虛假幻想,可他仍願滿懷中興之望,但晚唐頹勢依舊,又怎是他能左右?
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野心膨脹,很快昭宗就被節度使李茂貞逼出長安。韋莊縱使中興夢滅可其一心護主,亦一路追隨昭宗逃亡。
誰料就在韋莊被昭宗派往成都,妄想勸諫西川節度使王健停止攻打東川時,他雖未能阻止王健停下統一蜀地腳步,但其心懷家國的胸懷氣度卻打動王健,欲邀其留在蜀地為官。
可大唐是韋莊心中的根,他夾在昭宗與王健之間陷入兩難選擇,不知該情歸何處?
韋莊再隨昭宗重回長安,但昭宗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被宦官逼著禪位,甚至還被宦官羈押,每天只以餿爛飯菜為食生不如死。
韋莊見此情景對大唐國運心灰意懶徹底絕望,遂決意離開長安告別大唐,赴成都輔佐王健。
唐朝國運危亡腳步誰也無法阻擋,很快節度使朱全忠逼唐朝末代皇帝昭宣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大梁。
大唐滅亡,長安已成韋莊餘生再也無法回去的故鄉,他雖勸諫王健亦自立為帝建立蜀國,他雖晚年官居蜀國宰相得到未曾有過的榮光,可每年清明節長安依舊是其心中最深情殤。
韋莊兩首清明詩有別於花間派的靡靡之語,有別於其它纏綿悱惻的清明懷人之作,不但蘊含著韋莊憂思國運對長安對大唐深深的愛,也訴說著晚唐風雨飄搖厚重的歷史軌跡。
我籍此而喜歡韋莊這兩首清明詩,不知你們讀後感覺怎樣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祭祀之寓意,賦予了多少清明詩詞感懷思人之意,或思親人或思愛人。可我最愛的還是唐朝詩人韋莊憂思國運的兩首清明詩。
其一是《遣興》: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亂來知酒聖,貧去覺錢神。
異國清明節,空江寂寞春。聲聲林上鳥,喚我北歸秦。”
其二就是時隔幾年後,韋莊再賦清明的《長安清明》。
“早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這兩首詩不是簡單的個人情緒宣洩,它承載著太多歷史滄桑鉅變。我們理解它還需從作者個人軌跡,以及晚唐那段風雲變幻的沒落史開始。
韋莊出生年代正是晚唐敗落凋敝時期,其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可其家世背景並不簡單,按其家譜向上追溯,其四世祖可是中唐曾名滿天下的蘇州刺史韋應物,只是到韋莊一代,韋氏家族已沒落不堪了。
所幸韋莊繼承了先祖優良基因,才思敏捷尤以詞絕,與溫庭筠堪稱晚唐雙璧共創花間詞派。
只可惜韋莊才高八斗卻考試運欠佳,科舉屢試不第,只得輾轉各地靠做幕僚混生活。心懷遠志的韋莊怎甘心如此虛度一生?雖已年過四旬仍想赴長安再博一把,誰料科考未成卻逢戰亂改變了人生軌跡。
晚唐政治最大弊端就是皇帝輪流換宦官當權不變,當朝皇帝僖宗就是宦官擁立的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只要用糖就可將其哄轉。僖宗熱衷玩樂只醉心鬥雞、蹴鞠,甚至童言無忌笑言志在奪取打馬球科考狀元郎。
晚唐有如此昏君主政,奸臣當道官逼民反已成必然,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攻勢最猛得當屬劍指長安的黃巢義軍。
唐僖宗眼見黃巢軍隊進逼長安,早已嚇得束手無策唯有涕淚橫流。他竟命太監田令孜指揮軍紀混亂毫無戰鬥力的神策軍迎敵。
可想而知一個宦官帶領一批烏合之眾,怎敵得過士氣正盛的黃巢義軍?很快黃巢攻進長安,僖宗攜妃嬪落荒逃到四川。
黃巢進得長安一舒“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地盡帶黃金甲”的豪情,很快就登基為帝國號大齊。滯留長安的韋莊眼見僖宗都跑了,只得東躲西藏趁機逃出長安,踏上了漫漫異鄉路。
韋莊於戰亂中好不容易撿回一條性命,四處流浪討生活,卻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心中故鄉長安,夢迴大唐。就在一年清明節,韋莊寫下了這首《遣興》。
清明時節雖有祭祀習俗,可正是春暖花開世人遊春踏青季節,可韋莊心中的清明節卻是悽風苦雨一片悲涼。
他拖著因憂思故國而多愁多病身,望著“如泡如幻”的世界,感覺夢幻般希望的泡沫已幻滅。貧病中唯有借酒消愁,更襯出韋莊心中難掩的思鄉情切。
“異鄉清明節”唯有“空江寂寞春”了。那林間杜鵑一聲聲悲鳴“不如歸去”,在呼喚他北歸長安吧。
韋莊逃亡初期遇故友,還曾感慨“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可隨著時間一年年流逝,“聲聲林上鳥,喚我可歸秦”成了韋莊心中不滅的期望。
可長安在此期間又飽受一次又一次的戰亂劫難。僖宗雖利用李克用的沙陀兵,很快將黃巢趕出了長安。可李克用出兵並非為迎僖宗還朝,只為自己膨脹佔據長安的野心。因而僖宗雖短暫返回長安,但又被李克用逼至鳳翔,一直在外躲躲逃逃居無定所。
就這樣歲月流轉,自黃巢起事已過去了十餘年,韋莊夢迴長安的日子依舊不知歸期。
這段時期韋莊多輾轉於長江以南區域,雖說人人皆道江南好,韋莊已愛上江南春水碧於天,醉臥畫舫聽雨眠的詩情畫意,可這一切又怎能代替心心念唸的故鄉長安呢?
其字裡行間皆是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大唐,真是回鄉欲斷腸。
等得僖宗駕崩,宦官擁立昭宗繼位,韋莊才得以回到已闊別十一年的長安。轉年韋莊參加科舉破天荒得中進士,那年他已經五十八歲了。
他初體驗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快意,初涉仕途滿懷復興大唐的希望,又逢清明遂寫下那首《長安清明》。
如果說《遣興》有一種憂思國運夢迴長安的悲涼,那《長安清明》則有一種喜悅與希望。
雖然長安清明時節依舊風風雨雨,可芊芊芳草早已綠意盎然盪漾春意。韋莊看著長安城內城外道路上,傳送宮內賞賜百官新火種的車馬絡繹不絕,遊人如織駿馬嘶鳴熱鬧非凡,路邊的綠楊柳間也早已掛好了鞦韆。
他依稀還記得唐朝繁盛時的景況,再見到眼前祥和溫馨的清明節,只暗中歡喜似乎又回到了從前。
雖然韋莊知道也許這只是虛假幻想,可他仍願滿懷中興之望,但晚唐頹勢依舊,又怎是他能左右?
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野心膨脹,很快昭宗就被節度使李茂貞逼出長安。韋莊縱使中興夢滅可其一心護主,亦一路追隨昭宗逃亡。
誰料就在韋莊被昭宗派往成都,妄想勸諫西川節度使王健停止攻打東川時,他雖未能阻止王健停下統一蜀地腳步,但其心懷家國的胸懷氣度卻打動王健,欲邀其留在蜀地為官。
可大唐是韋莊心中的根,他夾在昭宗與王健之間陷入兩難選擇,不知該情歸何處?
韋莊再隨昭宗重回長安,但昭宗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被宦官逼著禪位,甚至還被宦官羈押,每天只以餿爛飯菜為食生不如死。
韋莊見此情景對大唐國運心灰意懶徹底絕望,遂決意離開長安告別大唐,赴成都輔佐王健。
唐朝國運危亡腳步誰也無法阻擋,很快節度使朱全忠逼唐朝末代皇帝昭宣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大梁。
大唐滅亡,長安已成韋莊餘生再也無法回去的故鄉,他雖勸諫王健亦自立為帝建立蜀國,他雖晚年官居蜀國宰相得到未曾有過的榮光,可每年清明節長安依舊是其心中最深情殤。
韋莊兩首清明詩有別於花間派的靡靡之語,有別於其它纏綿悱惻的清明懷人之作,不但蘊含著韋莊憂思國運對長安對大唐深深的愛,也訴說著晚唐風雨飄搖厚重的歷史軌跡。
我籍此而喜歡韋莊這兩首清明詩,不知你們讀後感覺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