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政全書》是徐光啟在農業方面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今上海東北)人,他一生勤奮好學,對天文、曆法、數學、生物學和農桑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詣,而其中用力最勤的是農業。他在寫作時,一方面重視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徵引前人文獻二百餘種,同時注意實踐研究,一邊向生產者瞭解生產技術,一邊自己實驗來驗證前人的經驗。 《農政全書》是一部既集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又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識的農學專著。共六十卷,約六十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十二類,對有關農業生產的問題,從政策、制度、生產技術、水利、肥料、土壤、選種、果木嫁接、植桑養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論述。在農田水利方面,他主張治水與治田相結合。認為北京附近發展水稻作物的潛力很大,這是他根據在天津屯種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他透過自己在上海試種高產作物紅薯後,證實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同樣能栽種。他重視選擇優良品種,認為“擇種為第一義,種一不佳,即天時、地利、人力俱大半棄擲矣”。他還與農業生產上的保守思想進行不懈的鬥爭,指出“若謂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則必無之理”。他在《除蝗疏》中所講的蝗蟲的產生、成熟和習性,是早期的昆蟲知識的科學記錄。所有這些都是徐光啟對古代農業生產的重大貢獻。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在農業方面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今上海東北)人,他一生勤奮好學,對天文、曆法、數學、生物學和農桑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詣,而其中用力最勤的是農業。他在寫作時,一方面重視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徵引前人文獻二百餘種,同時注意實踐研究,一邊向生產者瞭解生產技術,一邊自己實驗來驗證前人的經驗。 《農政全書》是一部既集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又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識的農學專著。共六十卷,約六十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十二類,對有關農業生產的問題,從政策、制度、生產技術、水利、肥料、土壤、選種、果木嫁接、植桑養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論述。在農田水利方面,他主張治水與治田相結合。認為北京附近發展水稻作物的潛力很大,這是他根據在天津屯種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他透過自己在上海試種高產作物紅薯後,證實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同樣能栽種。他重視選擇優良品種,認為“擇種為第一義,種一不佳,即天時、地利、人力俱大半棄擲矣”。他還與農業生產上的保守思想進行不懈的鬥爭,指出“若謂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則必無之理”。他在《除蝗疏》中所講的蝗蟲的產生、成熟和習性,是早期的昆蟲知識的科學記錄。所有這些都是徐光啟對古代農業生產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