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國子華心經教育
-
2 # 001營養師
孩子長大了孝順嗎?怎麼糾正這問題。
就目前從大資料上來說,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但也不是不可以做到孝順!
我是一個孩子的爸爸,就以我自己孩子為例來說吧。
那時也嚴重存在幾個問題:
2、無畏無敬。在那時,孩子與老師,與親戚長輩,很沒規矩,出口就是你而不是您。包括對她媽媽都是,要個什麼就大喊“趕快點給我拿來”。
以前由於工作原因,我也很少陪伴她成長,基本上是要什麼她媽都給什麼,孩子就慣的沒大沒小,目無尊長,自私自利。當然就不可能有愛心,知感恩了。
兩年前,我發現問題越來越嚴重,思考再三,決定把工作和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做了個大調整。
首先是:
我每週花兩天時間,全天帶她離開家裡途遊,在途遊過程中去發覺她在與外人接觸時出現的問題,但不方面揭短。等回到酒店,只有我和孩子兩個人時。
針尖對麥芒、以牙還牙、以理引導。
比如:第一次出去時,在歡樂谷有個餐廳,我們去吃飯。孩子叫服務員拿筷子,“趕緊給我拿筷子!”。當時孩子就這樣大喊大叫服務員。我很想抽人,但沒理孩子,讓她表演,就看她究竟有多少臭毛病!
回到酒店,進門我就開始模仿她,“搞快點,把拖鞋給我拿來,把空調給我開啟,快點快點快點”,語氣很急很兇。
然後,孩子愣住了。
說:爸爸,你怎麼可以這樣跟我說話呢,那麼兇幹嘛?
我回復孩子:怎麼啦,聽著不舒服?
孩子說:是很不舒服,你一點都不尊重我!(還一副很委屈的樣子)
我又回覆孩子:真的聽著不舒服?
孩子說:就是不舒服!
我就引導孩子說:也是哈,那要不咱們以後說話的方式調整調整。爸爸是這樣想的哈,咱們是平等的對不對,都是需要對方尊重的,你說對不對。那你平常對別人為什麼那麼兇呢(沒說沒禮貌),咱們換個角度哈,你覺得是不是也應該想想你對別人那樣兇,別人也會像你剛才一樣心裡很不舒服,你說是不是這道理,你需要尊重,其實每個人都是需要別人尊重的對不對!每個人也都應該尊重別人你說是不是嘛!
就這樣,以同理之心❤引導孩子,讓她自己去思考自己的行為方式確實是不好的,是需要改變的。而不去責怪她,強制她改變!
其次,以身作則,踐行引導。
記得,有幾次我們在外面,我看見有個老人提著個大包袋子,我就走上去跟老人說:阿姨,我也正好往前面走(不順路也要走,為孩子創造引導條件),順路,看著這麼重,我幫您提一段路吧。提著東西走,除了和老人說說話,還時不時的和孩子說說:寶貝,多少年後,爸爸也會老的,和奶奶一樣,這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註定的過程。爸爸有一天老了,不知道能不能遇到有愛心❤的人幫助。
……
就這樣,兩年下來,為孩子創造各種場景,時刻引導孩子懂得友善,懂得感恩,懂得尊師敬老……做一個行為健康,心靈健康,Sunny善良,積極大方的孩子!
目前,我的孩子真的很討人喜愛
-
3 # 凌宏明
從小培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育很重要,作為家長是第一任啟蒙教師,應以身作則,所有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直觀的教學,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是錯誤的不該做,有明辯事非的能力,
-
4 # 微微風雨走
人心向善,所有的惡都是由客觀環境決定和影響的。所以害怕不孝發生的辦法,應該是如何消除誘發不孝的惡。然而人又都有主觀能動性,所以消除的層次是不同的。比如有時候你只要真心付出就能換來孝順,而有時你必須給予他一些東西才能贏得孝順,更有甚者他的品行毫無延續性,需要你時時刻刻能夠給予,他才能保持孝順。總之,盡你所能,透過真心付出等手段讓他透過自己的品行孕育成孝順的理念,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回覆列表
答:孝順教育既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範疇,也屬於感恩教育範疇,是國學中儒學文化的一部分。而恰恰現代的學校教育,多是比較注重數理化和文史地教育,因為這種教育才是孩子考上大學的重要指標,而孝順與否,則不是孩子考大學的必考課目。再加上孩子從小寵愛甚至溺愛的緣故,養成了孩子“自私、任性、驕橫和不知感恩”等不好的習慣,那麼對於這樣的孩子,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及時糾偏,不好的品性修養如何糾正。本人觀點如下:
一、水深有源,父母是源。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感父母之恩。人們常說:“飲水思源,血脈相連”,就是講一個人的生存,是從哪裡來,其根又在哪?這就好比一棵樹,葉茂就得根深。個人認為,當孩子長大了,或將來有了才志,就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烏鴉抬,羔羊跑乳“,說的就是感恩孝順的道理。當孩子將來有了出息,走出曾經生養自己的親人的時候,當孩子有了追求有了夢想遠離父母的時候,就應該時時把父母親人放在心裡,時常打個電話發個資訊報個平安,時常詢問一下父母身體和生活情況。孩子就應該從點滴做起,從細節做起,最大限度地讓父母生活放心,生活寬心,生活安心。作為孩子,無論走到哪,到哪工作,都應該牢牢地記住自己的出生地,牢牢地記住自己的家鄉親人。
二是木茂有根,親族是根。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感親族之恩。人們常說:“水有來源,木有根系”,就是講一個人的成長壯大,除了自己家人的培養,還有家族幾代人共同潛移默化,共同幫襯的結果。說白了,表面上一個人的成功,是由父母從小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成人,培養成材,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免不了烙上整個家族甚至整個鄉里的印記,因為那就是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這種生活環境裡有文化,有民風,有習俗,更有孩子小時候遇到困難,鄰里和家族的解困。所以,一個人將來成功了,無論如何是不能忘記家鄉的族親的,在將來條件允許時,可以為家鄉父母乃至親人們做點貢獻,也算是感親族之恩了。
三是數念有祖,六神有主。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感祖輩之恩。人們常說;“仁孝敬祖,得祖廕庇”,就是講一個人品性修養,無論多麼成功顯赫,其流淌的血,奔騰的夢,惦記的心,都有自己的祖上親人。因為從小,孩子享受了爺爺的關愛,奶奶的疼愛,姥姥的寵愛,姥爺的深愛。孩子身上不但流淌著他們骨血,也有著他們自小培養教育的結晶。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孩子成功後,更應該尊重自己的祖輩,要經常念懷自己的親人,要在能力範圍內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和親人做點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