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智勇905
-
2 # 樂樂116006936
我們沒有見面,也沒辦法瞭解到你目前的更祥細的心理狀況,只是從你敘述的"怎麼解決焦慮症問題的?"的片語中瞭解到一點資訊、覺得你可能瞭解到了一些相關知識對照自己的一些體驗作出模糊概念。當然也不能疏忽大意,如果確有我下面給你按問答形式描過症狀和表現就應即時就醫,不能久拖不治。為了對你負責任把你提出的問題處理好、我把有關焦慮症的具體表現和症狀一同發給你、你可以自己或請你放得心過的親朋好友給你作出一個客觀實際的判斷。(當然、如果是想隱私的話就另當別論了。)需要我們幫助的話也行。你可以發個電話或微信來,我們溝通下也行,下面就是我就焦慮症的大概臨床表現及分類、治療注意事項發給你。你考慮下作出決定。宜早不宜遲。
.
答: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疾病、是以焦慮為主的神經症, 其主要表現為與環境不相稱的、沒有明確物件和具體內容的擔心和恐懼、並伴有典型的植物神經症狀,肌肉緊張和運動不安。焦慮症主要包括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症。 主要症狀:焦慮與遺傳也有一定關係。 焦慮也可能與生物學因素有關。 焦慮亦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
其主要表現包括三個方面 :
1、與處境不相稱的緊張不安、恐懼驚慌的情緒。
2、精神運動性不安。
3、有驅體不適感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A、驚恐障礙。 基本特徵是以反覆出現的驚恐發作、伴瀕死感、窒息感、或失控感、以及嚴重的植物 神經紊亂。其典型的表現是、患者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現強烈的恐懼感、驚恐萬分。似乎死亡即將降臨、或即將失去理智而驚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患者感到心悸胸悶、胸痛胸前壓迫感、喉頭阻塞、窒息感、或呼吸困難、部分患者有頭葷、多汗、於抖、站立不穩、上腹不適噁心腹痛、等植物神經症狀以及運動性不安、每次發作歷時很短、一般10~20分鐘、很少超過1個小時的。可自行緩解。
B、廣泛性焦慮。 表現為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客觀上不存在的某種威協或危險。或不幸事件的擔心和害怕。有的患者不能明確地意識到他擔心的物件和內容。而只是一些提心吊膽、惶恐不安、有的患者經常擔心的也可能是非現實的威協、或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如擔心自己或外面的親人會發生意外。其焦慮和煩腦的程度與現實很不相稱!患者常有恐慌的預感、終日心煩意亂。坐臥不安、憂心重重、好象不幸即將來臨。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對周圍的事物缺乏興趣、焦慮面容、雙眉緊鎖、姿姿緊張、有時表現為搓手頓足、來回走動、緊張不安、眼臉、面部手顫、常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的表現。或症狀、如心悸胸悶、氣急多汗、口乾胃部不適、噁心腹痛腹瀉、尿頻陽痿、早洩、月經紊亂、性樂缺乏、頭昏、頭痛、肌肉痠痛。乏力等。睡眠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驚醒、檢查時可出現肢端震顫。健反射活躍、心動過速和瞳孔擴大等體徵。病情有慢性波動性傾向。
有的抑鬱症也伴有焦慮。
精神分裂症早期也可見嚴重的焦慮,因此要認真監別診斷。
治療: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對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症都有明顯效果。支援性心理治療包括勸慰。鼓勵和適當的保證。對驅體症狀進行清晰的和令人信服的解釋。進行性肌肉放鬆訓練。適用於輕度和中度的焦慮症。並證明可以誘匯入睡。對於過度換氣所引起的手足或面部的發麻、暈、等症狀、可採用一個簡單的處理方法、囑病人發作時用一個紙袋套住病人的口鼻呼吸、使吸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數分鐘內症狀即可消除。
藥物治療:常用苯二氣草類藥、倍他受體阻滯劑。三環類抗抑制劑。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選擇性5一色胺再攝抑制劑(ssRIs)類。這類藥物能緩解焦慮。誘導睡眠、消除肌肉痙攣、已被證明有良好效果。
總之,醫生應細心、耐心地與病人交流、和溝通,使病人獲得信任和信心治好焦慮症,醫患互相配合、診斷明確、治療合理、焦慮症是可以治的。
-
3 # 深扒有料
斜槓青年,心理、情感諮詢師,文學、電影等愛好者,喜歡創業,廣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英國學者阿蘭·德波頓在一個TED演講裡就說,現代人焦慮的核心在於,我們對於自己“身份”的焦慮。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之所以經常壓力大,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處境)不滿意。
具體來說,導致身份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兩個。
1、社會上流行著結果至上的評價方式。社會評價標準是,一個人有沒有價值,有多少人願意與他交往,主要看他成不成功。所謂“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正是這種簡化的評判方式,就讓很多失敗的人面臨著非常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從而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而一個人之所以窮困潦倒,我們會更多地認為他是因為懶惰才落到今天這種地步。一旦整個社會都這麼認為,一方面讓他們自己感到焦慮、失去自信;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的不認可,他們面臨的機會也更少。也許他們能力並不差,但是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由於社會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讓他們懷疑人生,能不焦慮嗎?
2、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會激發人們的嫉妒感。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王思聰有錢,可能你並不會嫉妒,因為差距太大。但是之前跟你同一起點的人,後來成就在你之上,這是最容易讓我們產生嫉妒的。比如說,以前坐在一個教室裡上課,但是幾年後卻發現以前自己曾經瞧不上的同學都飛黃騰達了,這個時候才最容易產生嫉妒和焦慮。更可恨的是,自己努力了半天,還是趕不上他們,這個時候焦慮感和受挫感是最強的。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提出過一個公式:一個人的自尊心等於實際成就與自我期待之比。成功學有害,就在於它誇大了一個人在單位時間內的自我期待,使人們缺乏了耐心,當自我期待與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的自尊心就會嚴重受挫。
所以說,消除焦慮感的核心就是,在每個人生階段中,都要樹立與自己實際能力相符的目標,並且坦然接受結果中的運氣成分,做到像孔子所說的“盡人事,知天命”,這樣才能夠保護好我們的耐心和自信。
回覆列表
人只要想得開,看得開,放得下。你想是事情總要解決,生活總是要過的,有的總是要面對的。你焦慮有什麼用,又不能解決問題。你越焦慮以後更加焦慮,會形成心理疾病,並不好醫,醫好的機率低,終身吃藥,而且要花很多錢,你如果懂了你就不會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