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店主老汪
-
2 # 蘋果木熊
首先需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階段,。例如2-3歲物權敏感期,這時期的孩子對物品是“我的”“你的”非常敏感,家長需要了解這個特點,在接納的基礎上引導;
其次需要確認孩子計較的物件,對計較的內容有特定偏好還是隻對某一類事、物格外在意;
再有就是要了解他計較的原因
總之,需要將孩子的“斤斤計較”行為具體化,掌握它發生的前因後果,再結合孩子年齡、性格特點等因素,看看如何加以干預和引導。
-
3 # 若水無憂518
斤斤計較是心胸狹隘的一種表現,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心理。
一、斤斤計較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出以下行為:
1、吝嗇小氣,吃不得虧;當自己利受損時總會想方設法彌補“損失”。
2、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到一點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常對小事耿耿於懷。
3、閉合式心態和思維方式,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決定對事物的喜好。
4、與人交往時,很難進行換位思考, 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的人。
二、找準孩子斤斤計較的原因
1、萬般寵愛呵護
許多家庭對孩子萬般寵愛,孩子被家長無微不至地呵護著,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家長的愛,卻沒有學會如何關愛家人,如何回報父母長輩的愛。
他們享受著最優越的待遇,就像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一樣,家長或外界稍有怠慢自然而然會產生心理落差,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2、家長言傳身教
家長的性格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性格、愛好、習慣對孩子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對塑造孩子的性格、品質起著很大的作用。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有的孩子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影印版。所以,想要孩子不斤斤計較、心胸狹窄,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寬容大度。
3、精細化養育
精細化養育孩子,使孩子失去了天真爛漫的個性和敞開胸懷接受大自然的機會,缺乏與同齡人之間交往和嬉戲。
有的家長認為成績至上,忽視了對孩子性格品質的引導和培養,孩子將同學視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學習夥伴。
孩子將競爭誤解為爭個你高我低,這種競爭帶給孩子的是放棄相互幫助,引發妒忌、不正當競爭、自卑、自傷等,稍不如意即暴躁易怒,帶有強烈的神經質特點。
4、無法正視挫折
孩子因為缺乏社會生活鍛鍊,獨立思考能力和計劃安排能力有所欠缺,遇到事會因經驗不足而手足無措,以致失敗受挫,無法接受失敗的後果,進而導致心理緊張、狹隘偏激。
5、自我意識太強
很多孩子在家裡都是“小皇帝”,幾乎是有求必應,這無疑增長了孩子的自我優先意識,長此以往,孩子自然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因為家庭裡從未引導和要求過他為別人考慮,他只需好好享受別人以他為中心的感覺。
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唯我獨尊,一旦與他的要求和想法稍有偏差就會導致孩子極度的感覺過敏,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遇到問題容易從個人感覺出發,主觀片面性大。
三、培養寬容大度的孩子
1、智慧地愛孩子,不溺愛,教會他愛身邊的人,用愛回報父母長輩,學會付出愛。
2、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模範帶頭作用,寬以待人。注重對孩子的親情、同情心、責任感等方面的培養。
3、 教孩子學會退讓。 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遇到這些事情,要多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妥善處理,建立好的人際關係。
4、讓孩子走出狹隘。 圍繞興趣愛好,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發展水平,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別人的一切。
拓寬興趣範圍,多參加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使自己時刻感受到生活、學習中的新鮮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多走出家門、校園,接觸大自然,開闊視野,拓寬心胸。
5、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孩子在大量的人際交往中,訓練孩子與人相處時要學會互相包容,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限於“敵對心理”的漩渦中,要懂得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6、教會孩子懂得反思。 心胸狹窄的孩子經常為一點小事耿耿於懷,影響自己的情緒。家長要引導孩子反思起因,檢討自己的過失,寬容夥伴的缺點與失誤行為。這樣,由矛盾引起的不快就會很快消失。
7、體驗害處覺醒內心。 讓孩子體驗一下心胸狹窄的害處。因為總是與人斤斤計較、毫不容人,別人就會害怕或不喜歡與他做朋友。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如果養成霸道、蠻橫、自私、無情的壞脾氣,容易被孤立,沒有真正的朋友。
總之,我們要引導鼓勵孩子,讓他們學會寬容快樂的成長。
回覆列表
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對別人有更多的“包容”和“接納”,那首先這個孩子必須是心中有“愛”,而“愛”不是一份努力,也不是委屈自己滿足別人,更不是被教導產生的模式;愛是一個發生,是一個自然存在的生命狀態。那孩子如何能呈現出這份生命狀態?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允許、欣賞和認可,孩子的心中感受到被愛,他的內心是被滋養的,他的裝滿愛的杯子是滿滿的,他才會分享的出來。
這就需要我們溝通的藝術,媽媽傳遞的是愛的語言,而不是批評和指責。學會父母效能訓練的溝通技巧和方法,媽媽就會很淡定的去處理這樣的問題了。當孩子說被別人推了所以才會去推別人。“是他先推我的呀?”“恩,他推你的時候你真的很生氣。你感覺被侵犯了。”“是啊!”這個時候你聆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的情緒就會下降。“是的,媽媽知道你也不是故意要去碰別人,只是後來你重重推倒別人,媽媽都嚇到了,萬一他受傷了,他的父母會很生氣,也會找到媽媽,批評媽媽,媽媽會感覺非常尷尬。”你只是去表達你內心的感受和對你的影響,沒有批評孩子,沒有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可是誰要他先推我?”“是的,你真的不想這樣做的,你當時只想保護自己,也沒想那麼多。”“是啊!”孩子再次感受到媽媽的同理,情緒逐漸平緩了,也放鬆了。這個時候媽媽就可以適當引導了。“如果下次還出現這樣的情況,你覺得可以怎麼做更好些?”“那我就大聲告訴他,他這樣做我很生氣,我只動口不動手。”孩子在你的引導下,找到了他自己的解決方案。在被媽媽聆聽和理解後,他的反省能力就會呈現出來。“寶貝,媽媽聽你這麼說,真的非常開心。”當孩子找出了自己的辦法,及時對孩子肯定。孩子慢慢學會為自己的問題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