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州大地上,關於“三月三”這個節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著多彩紛呈的展現形式。
漢族將“三月三”稱為上巳節,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因巳日多逢三月初三,所以便將上巳節定在農曆三月三這天,沿用至今。《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祓除,也就是去水邊沐浴。
農曆三月三恰逢冬春換季之際,陰氣沒有完全褪去,“祓除”寄託了人們祛除病痛和災禍的心願。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要節日,也已經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法定假日。在“三月三”節日期間,壯族兒女有對歌談情、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民間習俗。
其中,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間相互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這一時間,當地人都會舉行盛大歌會,並祭祖先,拜穀神,載歌載舞。還要吃烏米飯,緬懷祖先,款待來客,所以,當地人又把“三月三”稱為“烏飯節”。
農曆三月三同樣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讚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會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準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採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節日。
三月三的傳統風俗習慣吃什麼食物
從古至今,“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流傳了下來;在廣西,“三月三”是重要節日,在當地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三月三”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族民俗元素。
“三月三”的節日記憶,透過豐富的民俗形式和詩詞歌會展現並傳承了下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這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的江南過“三月三”的場景;陸翽在《鄴中記》中提到的“石虎三月三日臨水會,公主妃主名家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帳幔,車服粲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日”,是北方過“三月三”的場景;《晉書·李玄盛傳》中所說的“玄盛上巳日宴於曲水,命群僚賦詩,而親為之序”,則是西北過“三月三”的場景。
千百年來,“三月三”不僅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流傳至今,更是成為一條紐帶,將凝聚起來的中華文化從古至今娓娓道來。
如今,為了讓“三月三”更多地留住中華兒女的記憶,許多與“三月三”相關的習俗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在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南省申報的“黎族三月三節”榜上有名;2008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申報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貴州省貞豐縣、望謨縣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和擴充套件專案名錄中,貴州省鎮遠縣的“報京三月三”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的“壯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在神州大地上,關於“三月三”這個節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著多彩紛呈的展現形式。
漢族將“三月三”稱為上巳節,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因巳日多逢三月初三,所以便將上巳節定在農曆三月三這天,沿用至今。《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祓除,也就是去水邊沐浴。
農曆三月三恰逢冬春換季之際,陰氣沒有完全褪去,“祓除”寄託了人們祛除病痛和災禍的心願。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要節日,也已經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法定假日。在“三月三”節日期間,壯族兒女有對歌談情、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民間習俗。
其中,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間相互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這一時間,當地人都會舉行盛大歌會,並祭祖先,拜穀神,載歌載舞。還要吃烏米飯,緬懷祖先,款待來客,所以,當地人又把“三月三”稱為“烏飯節”。
農曆三月三同樣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讚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會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準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採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節日。
三月三的傳統風俗習慣吃什麼食物
從古至今,“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流傳了下來;在廣西,“三月三”是重要節日,在當地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三月三”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民族民俗元素。
“三月三”的節日記憶,透過豐富的民俗形式和詩詞歌會展現並傳承了下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這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的江南過“三月三”的場景;陸翽在《鄴中記》中提到的“石虎三月三日臨水會,公主妃主名家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帳幔,車服粲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日”,是北方過“三月三”的場景;《晉書·李玄盛傳》中所說的“玄盛上巳日宴於曲水,命群僚賦詩,而親為之序”,則是西北過“三月三”的場景。
千百年來,“三月三”不僅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流傳至今,更是成為一條紐帶,將凝聚起來的中華文化從古至今娓娓道來。
如今,為了讓“三月三”更多地留住中華兒女的記憶,許多與“三月三”相關的習俗已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在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海南省申報的“黎族三月三節”榜上有名;2008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申報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貴州省貞豐縣、望謨縣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和擴充套件專案名錄中,貴州省鎮遠縣的“報京三月三”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的“壯族三月三”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