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那種對現工作不滿意但又不知道怎麼跳槽的焦慮。

150
回覆列表
  • 1 # 二兩心理學

    讓我們一起用問答碰撞出知識的火花吧~

    職場上的焦慮應該如何克服?首先一定要知道什麼是焦慮

    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事過境遷、焦慮就可能解除。

    也就是說,你的焦慮來自於對職場未知事物的擔心,為什麼會有這些擔心呢?

    直覺型的人更容易焦慮

    在心理學性格特質中,人的性格被分為“內外向”“獨立依賴”“理智情感”“實感直覺”四個維度,實感和直覺是指人收集資訊的方式,實感者往往會按照自己的視聽嗅味觸這些實際的感觀來收集資訊,更信奉眼見為憑,他們更關注眼前,而直覺者更傾向於用想像來收集資訊,對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更感興趣,這個月的事還沒做完就開始考慮下個月的可能。“聯想”是這類的焦慮的主要來源,這類人往往想的多,做的少,對於直覺型的焦慮,生活的各種壓力接踵而來,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一股莫名的焦慮感裹挾著,要學會即刻喊“停”,來截止當下的焦慮,當你發現自己在焦慮的時候可以用拍手的方法,拍下手,然後叫自己的名字“XXX停!做好眼前的事”,這個辦法很好用,可以當你專注在當下,而不讓無意義的焦慮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學會建立職場成就感

    當前眼的工作毫無頭緒,甚至是不斷的重複而無聊的時候,職業焦慮感也很容易產生,學會合理的設定工作目標,改善工作方法,找到工作動力是對於這種缺乏工作成就感而產生焦慮的途徑之一,現在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普遍存在短視現象,54%的人不滿3年就要跳槽一次,還沒享受到工作經驗帶給自己的收益和成就感就開始找下一個目標,也是職場焦慮的來源之一,反之如果給自己制定了長久的職業目標,比如制定一個為之奮鬥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目標,為職場成長積累經驗,打好基礎,當你的工作技能越來越純熟,來自領導和管理者的表揚和肯定及工作成果的展現,會使你的自信心越來越高,這種成就感和確定感也會減少職場的焦慮感。

  • 2 # o迷糊蛋o

    誰的職場不委屈,請收起你的玻璃心

    什麼叫玻璃心?

    玻璃心是網路熱詞,意思是指那些經不起批評,指責或者嘲諷的人,他們的心像玻璃一樣易碎,很容易受到打擊,內心極其敏感,和他們說話要小心翼翼。

    為什麼阿里巴巴招人會明確規定不要玻璃心的人,玻璃心的人究竟有多脆弱呢?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要說到玻璃心的脆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的勝玉公主,為什麼提到她?

    因為這個公主有著極其嚴重的玻璃心,居然因為半條魚自殺,是的,你沒有看錯,一個公主居然因為半條魚自殺!

    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勝玉公主是吳王闔閭的小女兒,從小嬌生慣養,自尊心極強。有一次,吳王闔閭和媳婦在討論伐楚的大事情,勝玉公主在一旁玩。到吃飯的點了,餐桌上了一道蒸魚,吳王吃到一半想起了旁邊的勝玉公主,就把剩下的半條魚留給了他最疼愛的女兒。

    沒想到,這個在別人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舉動惹毛了勝玉公主。

    勝玉公主很生氣,“父王什麼意思,自己吃不完的東西居然留給我吃,這分明就是羞辱我,我不吃”。

    當場就和吳王耍起了脾氣,吳王也很生氣,好歹我也是一皇帝,所以也就沒去哄勝玉公主。

    結果,公主氣的不行,回到臥室就拿刀自殺了。

    老闆們喜歡招什麼樣的人

    我們在職場上隨處可見這樣的人,老闆說幾句,就覺得受不了,不幹了,辭職走人;同事小聲討論問題,就覺得好像在說自己,特別敏感,認為同事們都在處處針對他,和他過不去;做錯了事情,沒等別人開口,自己就委屈地哭,情緒特別不穩定...

    所以,同事不喜歡和這樣的人一起共事,老闆不喜歡招這樣的員工,因為太累還容易誤事。

    喜歡招“皮實”的人,也就是擁有鑽石心的人。這種人能抵抗住工作的壓力,能勝任老闆指派的任務和工作,沒有怨言和抱怨。

    更重要的是,他們即使是被老闆罵成豬頭,也能擦乾眼淚繼續完成任務,因為他們能從老闆憤怒的語氣裡聽出恨鐵不成鋼的意味,能從老闆的話語裡捕捉到對提高工作有用的資訊,他們的抗擊打能力特別強。

    而阿里巴巴的員工就是一群抗擊打能力特別強的人,他們是一群擁有鑽石心的人!

    馬雲曾經說過:阿里巴巴就是喜歡不斷給員工調崗,如果有人不接受,就會被邊緣化。

    所以,阿里巴巴的員工從不玻璃心,他們就像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曾經有一個員工,在阿里巴巴任職16年,中間換了8個崗位,淘寶,阿里雲,聚划算甚至娛樂部她都做過,這種頻繁的換崗在每一個阿里巴巴的人看來都習以為常,所以最後留在阿里的人都是能勝任各種工作的全能人,這絕對不是一個玻璃心能做到的。

    玻璃心遇到一點困難,就找各種藉口,一點挫折就繳械投降,別說換8個崗位,即使是一個都待不長。

    所以對於玻璃心的人,老闆和同事們都避之不及,可千萬不要招到這群小祖宗呦。

    做到這三點就可以了。

    承認自己的玻璃心

    首先,承認和覺察自己的玻璃心是我們正視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其實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點玻璃心,可能表現在不同的方面,而且人對自己有沒有玻璃心,其實是可以覺察的。

    這種覺察可能是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如果你總是想太多,反應過度,那麼說明你就有玻璃心了。

    比如說,你和同事一起做任務,同事說你不能再拖了,要改一下拖延的毛病了,你覺得同事在怪罪你,當場就和同事吵了起來。

    等到情緒穩定了以後,你會發現剛才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了?同事只是提個醒,我怎麼發起火來了?

    所以,自己有沒有玻璃心,往往自己是知道的。

    知道了以後就要正視它承認自己有點玻璃心,因為只有承認了自己是這樣的人,接納了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想辦法解決,否認只能讓玻璃心更頑固。

    學會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維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他的著作《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中介紹了一種治療不良情緒的法則—ABC法則。

    這個法則可以教會我們學會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維,當我們玻璃心發作的時候嘗試把我們從不良情緒拉回理性思考。

    這裡的A其實是指事件或者人,B其實是我們的思維方式,而C則是指情緒。

    一般來講,我們總認為情緒是由人和事情引起的,其實並非如此,情緒是我們對待事情的不同看法引起的。

    舉個例子:玻璃心的人,因為老闆罵他笨蛋而感到委屈,於是決定辭職走人。

    表面上來看,玻璃心辭職走人,是因為老闆罵了他,讓他感覺到了不爽,其實造成玻璃心辭職走人的根本原因在於B,就是玻璃心對這件事的看法。

    玻璃心覺得老闆在羞辱他,所以他很委屈,但是一個鑽石心的人雖然也會感到難過,但是他更多的是看到因為自己失誤造成了公司的損失,老闆才罵他,不同的想法造就了玻璃心和鑽石心的不同選擇。

    所以,我們改變玻璃心,就要改變自己消極的思維方式,嘗試理性思考。

    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多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老闆說你,真的是針對你嗎?還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老闆很惱火?如果是別人,會怎麼看待這件事,我是不是玻璃心又犯了?多嘗試問自己這樣的幾個問題,不在有情緒的時候做決定,冷靜分析這件事究竟是什麼原因,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維。

    不斷的“升級打怪”

    理性思考可以讓我們避免玻璃心發作,但是成為一個鑽石心的人,需要我們不斷地升級打怪。

    我們需要學會給自己樹立一個職場大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然後付諸行動,在這期間不斷進行分析和反饋,當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當玻璃心偶爾發作的時候,試著讓自己放鬆一下,然後再繼續前進。

    我們需要學會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努力學習,多讀書,多給自己充電,還可以努力向別人學習和討教,最重要的是當別人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學會不在意他的態度和語氣,把關注點放在為什麼批評你的原因上,這是一個很少能聽到真心話的時刻,把握住它,並改正它。

    漫畫家郭斯特說過,成長,就是將玻璃心打磨成鑽石心的過程。

    我們都曾經脆弱,曾經玻璃心,但是我們選擇成長,選擇堅強。

  • 3 # 嘮叨又絮叨

    不請自來。

    據統計,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80%以上的人在工作中存在焦慮情緒。那麼如何克服或者消滅焦慮情緒呢?

    請按照4步執行。

    第一步:正視焦慮情緒,承認工作中存在焦慮情緒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有些人說這還不簡單,我正視了,我都知道自己有焦慮情緒了還沒正視嗎?那你錯了!正視焦慮情緒說和知道焦慮的存在是兩碼事。打個比方:老師告訴你,你家孩子考試沒及格。你算是知道了,但正視這個問題的話你至少要和你孩子談談。

    焦慮最大的害處是毀掉一個人的精神,讓你無法集中精力去解決問題。所以,一定要正視焦慮。可以強迫自己面對問題,告訴自己焦慮、害怕解決不了問題。

    第二步:拋棄了害怕的情緒以後,冷靜的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第三步,想清楚最壞的結局以後,勇敢的面對並接受。

    第四步,一旦接受了最壞的結局,你就無所畏懼了。就能夠冷靜下來,思考解決辦法了。這時候,清晰冷靜的頭腦,可以幫助你解決所有的困難或者是麻煩。

    為了更便於大家理解,給大家舉個例子,看看怎麼利用這四步解決焦慮情緒。

    小王說服領導從國外買了一臺最新的機器,但是機器雖然精度高,但是除錯非常複雜,除錯好以後還是有很多隱患。小王很是苦惱,覺得領導一定對他有很大的意見,所以天天琢磨怎麼讓機器,甚至都無法正常睡眠。瞭解到情況以後,我建議他試試以上四步。

    首先,事情已經出了,機器也不可能退回去。不要再害怕,勇敢的面對事實。

    其次,考慮最壞的情況。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時這臺機器白買了,大不了領導辭退他,但絕對不會要了他命。

    第三,既然最壞的情況不過如此。那還怕什麼呢?大不了重新找一份工作,其實一切照舊。所以,小王想清楚這些以後,內心就放鬆了,不糾結了。而是把心思花在解決問題上。

    第四,在小王冷靜下來以後,主動找領導承認在開始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有那麼多的意外情況,並希望領導能讓他做些嘗試,爭取把問題解決。後來,小王發現機器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因為當前的環境不滿足要求。又申請了很少的錢,把問題解決掉以後,機器正常運作,給單位節省了不少的人力與財力。

    所以,請記住:

    1,勇敢面對;

    2,做最壞打算;

    3,面對最壞結果;

    4,想辦法改善結局走向!

    祝好。

  • 4 # 針針見血的老K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裡,在加上房價,物價越長越高,生活成本越來越大,的壓力似乎更大了。然而,很多喜歡把壓力藏在心裡,很少會說出來

    所以,當壓力來襲,有時候也會來“大姨媽”。那麼壓力大應該怎麼辦?

    特別是30歲左右的,四個父母逐漸老去,身體慢慢會出現傷病,孩子又還很小,兩夫妻可能需要犧牲一個人來照顧。

    那就變成倒金字塔型。4:2:1或者4:2:2.如果中間兩夫妻再犧牲一個帶孩子,就變成5:1:1.我的天,看著都痛苦

    是為什麼讓我們感到壓力大?

    這個首先我們得明白,是缺錢還是工作不順利?

    是孩子不聽話還是孩子成績不好?

    是父母身體出現傷病了嗎?

    是夫妻關係出現裂痕和矛盾了嗎?

    找到壓力大的原因,解決掉可以解決的事情,暫時解決不掉的就換一個角度去想

    把這件事情想通了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煩惱和壓力了!

    找到問題後,我們可以採取四步分析法

    1.我在擔心什麼?

    2.我能做些什麼?

    3.應該怎麼做?

    4.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結合問題裡的情況,30歲很焦慮、壓力大,我們就可以問自己這4個問題,給自己尋找答案。

    1.我在擔心什麼?

    30歲的年紀,比較多是擔心工作以及未來如何發展的問題。 其次就是家庭,夫妻生活,父母孩子

    2.我能做些什麼?

    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為未來的發展積蓄力量 ,儘量調整心態,積極樂觀面對家庭,多一些關愛和付出

    3.應該怎麼做?

    把工作當成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以提升自己為主要目標。

    在工作之餘,儘量學習新的技能或者知識,讓自己在想進行改變時,有付之行動的能力。

    主動和妻子/老公談談心,和父母多溝通,給孩子更多的包容和疼愛

    4.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立刻實施。從今天開始改變以前的態度,更加努力的工作;也要從今天就開始就著手進行學習,不要拖到以後。

    立刻開始,拿起手機,給妻子發一段情話

    給父母打個問候電話問候。如果住在一起,就下班買點好菜,好酒,自己親自下廚,給家人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與父親小酌幾杯,聽聽他講您小時候的醜事。

    你立刻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並不是那麼難,即便真的難,家庭的溫暖和睦也能沖淡咱們內心的焦慮

    還有很多可以緩解壓力的方式

    鍛鍊身體

      身體健康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你發現老公的壓力很大,那麼可以和他一起去鍛鍊身體,這樣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避免一些疾病的出現。

      給自己放假

      很多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去休假,甚至還會經常的加班加點,這樣對於健康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在工作不是很忙的時候,也給自己放放假,也可以選擇去一些地方旅遊,散散心,緩解一下心情。

      隨它去

      判斷一下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然後把事情分開,歸為兩類,並列出清單。開始一天的工作時,首先為自己約定,不管是工作中的還是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就由它去,不要過多的考慮,給自己增添無謂的壓力。

      分散壓力

      不要把工作當成一切,可以把工作進行分派或委派,適當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以免形成過大的工作壓力。這時要分出一些時間給家庭、朋友、嗜好等,適當的娛樂是都市最好的減壓方式之一。

      換一下環境

      厭倦情緒是形成工作壓力的罪魁禍首之一。如果你十分討厭工作或工作結束時感到精疲力盡,如果工作中你沒有感到有一種向上的動力促使你增進自己的業務技能,那還是趁早換一個對你來說更有意思的工作吧!

      泡吧

      現代男女的時尚之一是泡吧,而那些既新奇有趣,又可讓人親自動手的特色吧就讓人特別心動。剛開始有陶吧、布吧,現在又有印染吧、親自一吹的玻璃吧……把整個小型啤酒廠搬進酒吧,讓顧客親自參與並享受每一杯鮮釀啤酒的製造過程的啤酒吧把每一個走入這裡的客人帶進了一個新奇的世界。

      要有一個平常心

      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慾望似乎更加的膨脹,們的好勝心以及壓力越來越大。拼命的掙錢,房子、車子,最後卻經常發現內心疲憊焦慮,如何持有一顆平靜的心態很重要,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領悟。要擁有一顆平常心,記得養心,人才會更健康。

      出去K個歌

      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幹悶著,在都市生活,人多多少少有壓力,可以帶著老婆和孩子還有朋友一起,這樣更是一種好的發洩。很多時候們的發洩方式不如女人的好,女人不開心傷心難過的時候都可以哭出來,說出來,這樣不會留在心裡,而總是把它悄悄的放在心裡,不讓老婆知道也不讓朋友知道,這是不好的,重者會抑鬱。

  • 5 # 每天瞭解一個人

    怎樣克服焦慮恐懼心理,只需做到這4點!

    1、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一般來講爭強好勝——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爭先——的人容易緊張和焦慮。花有千種,人生各異。各人有各人的長處和優勢,追求事事超人,樣樣在前,既無可能也無必要。有些地方你不如他人,但卻在某一方面你比別人強。所以你要認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對於自己的要求,凡事從長遠和整體考慮,不過分在乎一時一地的得失,不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自然就會使心境鬆弛一些。

    2、轉移關注點

    如果緊張焦慮來自面臨的事情沒有辦法解決,不要陷入此景的糾結和對抗中,這隻會讓你情緒變得更糟糕。暫時轉移注意力,是緩解當下情緒的有效方法,你可以把視線轉向窗外,使眼睛及身體其他部位適時地獲得鬆弛;或是做八到十個深呼吸,接著讓身體活動起來;也可以回想一件讓你輕鬆快樂的事情;再者,可以看一些幽默片可以有效的釋放我們的焦慮,如果你本身是一個幽默的人,嘗試在跟人交流的時候表現出來。你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選擇適合的方式。

    3、停止貼標籤

    貼標籤會導致自我誇大、強化症狀。國內心理專家 李巨集夫老師指出:關於焦慮症的各種知識資訊越來越多,但真正能給焦慮症患者幫助或是有價值的卻寥寥無幾。由於焦慮症患者沒有良好的內心防禦機制,往往會把自己的狀況與其對照,造成內心更大的壓力和負擔,更有甚者起初只是一些焦慮、緊張的小情緒,最後卻被自己強化為較複雜的焦慮症。所以,不要輕易地給自己貼標籤。

    4、幽默一點

    幽默對消除緊張焦慮有神奇的效果,研究發現那些處於緊張狀態下的人往往更容易發笑。實際上發笑就成了發洩緊張焦慮的一種方法。所以在緊張的時候聽一聽郭德綱的相聲會比較有幫助。如果你平時就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你可以將其表現出來達到緩解緊張焦慮的目的。

  • 6 # 人生路心理路

    不論在職場上,或者在求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過很多焦慮。

    合同協議焦慮“7月底要回學校上學,實習做不滿3個月也可以嗎?會不會違反什麼合同?”

    實習生只能籤實習生協議,即使你畢業了,簽了勞動合同,也可以合同沒到期的時候提前離職。

    實習生你想做幾個月,能做多久,都可以和公司商量,面試的時候提前說清楚即可。

    只是很多公司會希望找到能實習比較久的實習生,比如6個月以上的優先。

    那麼你實習3個月要辭職,甚至剛入職1個月後就辭職,HR會不會記恨你,會不會把你拉入黑名單?

    拜託,你沒那麼重要,你就是個實習生而已。如果不是很關鍵的崗位,一週就能找個人把你換掉!

    希望實習比較久,是從公司用人成本來考慮的,員工離職,重新交接,上手工作,做出有效的業績產出是需要時間的,因此也希望實習生可以待久一些。

    實習生提前離職不會違約,但和你面試的時候承諾的不一致,也沒關係,反正公司早習慣了。

    “要請假一個月回去寫畢業論文。”“學校要回去拍畢業照,請假一週。”“要準備畢業答辯,得請假2周。”“想去畢業旅行,請假一個月吧。”

    這些事還少嗎?

    實習生離職,提前一週和負責人溝通就OK,即使已經畢業的人,簽了勞動合同,只要提前一個月提出書面離職申請即可,真的沒什麼好焦慮的!

    經驗能力焦慮“實習經驗不足,可以投遞那家公司嗎?”“那家公司要求3年經驗,我只有1年經驗,可以投嗎?”

    還沒拿到Offer之前,求職面試的時候,主導權在公司手裡,判斷權也在公司的手裡,你是否有機會參加面試,能不能通過面試,都是公司說了算。

    但是重點是,你的焦慮自己經驗不足幹嘛?能不能來面試是公司的事,你愁HR的工作幹嘛?

    從HR角度來說,如果你投了不匹配自己經驗的崗位,我們可能會覺得沙雕,但是更大可能性是沒感覺?為什麼?簡單開啟我看到不合適就直接關閉了,不會去想太多。

    至於,會不會投了以後,就不能再投遞,會不會今後有什麼限制?

    你想太多了,如果簡歷不合適,是不會有這樣的限制的,如果是面試了,公司系統有記錄,可能需要半年以後再面試。這也是比較好的公司才有這樣的限制。

    所以,在投簡歷的時候,你根本沒必要焦慮,看到什麼公司,看到的就投。

    把簡歷寫好,根據崗位JD去寫出匹配度高的簡歷即可,合不合適,是HR的事,你焦慮什麼?

    要是前面提到的兩個焦慮是不存在,完全沒必要的,那麼這個關於成長的焦慮,或許存在的必要性會高一些,但是仍舊是沒有用的,因為作為新人,你並沒有特別多的選擇的空間。

    “沒有相關經歷,怎麼轉去別的行業工作,就算去了也只能去特別小的公司,恐怕也是做重複的活,沒什麼意義。”

    既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什麼經驗,但你又嫌棄公司太小,覺得公司太重複?

    你咋不自己開公司,便宜都讓你給佔了?

    哪有那麼多機會讓你選擇,自己都說自己沒什麼經驗,有一個大方向和你匹配的給你機會 ,就儘量去抓住。如果是轉行的人,去了公司前1年,就是一個新人,2年3年可能還是做基礎工作。

    很多人會簡歷寫,自己的各種能力,什麼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精通辦公軟體,你覺得我們會相信?

    噗,工作一兩年再回頭看看自己,就會發現自己過去到底有多沙雕了。

    還有一些會擔心自己工作做不好,怕被商上級罵,坑了公司之類的,真的也是想太多了。

    企業之所以希望員工創造價值大於員工薪資,就是有一部分考慮是企業的運營成本,比如員工做錯事情的損失。

    當然了,如果造成損失太大,是會解除勞動合同的,之前公司有員工給公司造成了100多萬損失,當時就開除了3個人,上級當月績效為0……

    成長是一步步來的,作為新人,還是多想想怎麼樣把當下的事情做好,作為實習生,想想怎麼樣以畢業後目標崗位/公司作為北極星指標,慢慢積累經驗,靠近目標吧。

    其他的焦慮,真的沒什麼必要!

  • 7 # 一位俗人

    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

    “社會正在默默淘汰那些不讀書的人”

    “如何在30歲實現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的十個階段,你達到了第幾個”

    很多人都說,我們正處在一個“全民焦慮時代”,這話大概不假。特別是當有人提到“中產焦慮”的時候,真的可以說是一呼百應。一個社會中,掙扎在生存線附近的底層總是焦慮的,而在當今社會中,反倒是那些出身不算太差,經濟收入跟社會地位都不算低的人群首當其衝。本來他們就受到各式極端主義的衝擊。例如:消費主義,女權主義等等等等的。再來還要在各式自媒體人的爭相割韭菜的時候再受創一次。

    我今天就來帶大家好好了解“焦慮”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什麼是“焦慮”,

    要說清楚這個含義,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害怕”

    因為“焦慮”的產生還通常伴隨的害怕。

    我個人認為“焦慮”跟“害怕”是一種“對不好可能性的預知”

    雖然這兩種情緒有這相同的出發條件。但是這兩種情緒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比如,當我們在黑暗的小路當中跳出一個搶劫犯正拿著刀對著你比劃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害怕。

    而焦慮更像的是過幾天又一場重要的考試但是你還有好幾頁的書沒看。同樣是“不好的可能性”但是給我們的體驗是不一樣的,這種體驗上的差異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其產生行的行為傾向的差異。

    害怕可能會催促著我們以積極且堅定的態度去躲避危險。而焦慮往往會讓我們注意力渙散,精神萎靡不振,因此,引發焦慮跟害怕的危險或刺激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有著情緒體驗上的差異。

    可能這樣說有點不太直觀。

    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同樣是“不好的可能性”正在拿刀對我們比劃的歹徒固然危險,但我們同時也能找到一個相應的策略。也就是逃跑。(這裡只能提出應對策略,小夥伴們真的遇見要量力而行,不要激怒歹徒,破財消災)。但是面對日益接近的考試,由於時間緊張,在考試不及格面前。,明顯的應對策略是不存在的。

    我個人把其區分成“可躲避的危險”跟“不可躲避的危險”

    2,什麼情況下恐懼會變成焦慮呢?

    我給大家講一則故事,

    有一位母親,在今年中考的時候孩子的成績高不成低不就

    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分別有一所體育特長學校,可以通過藝考體育上好點的大學,但是由於其中體育生特別多,紀律一般不好。抽菸打架的現象比較多,如果藝考成功還好,不成功連本科都沒得上,而且還有變成混混的可能。

    還有另一所中規中矩的學校起碼能給孩子教育成適應社會的正常人。以後考一個差不多的學校。畢業後當個文祕,賣保險啥的,生存也是沒問題。

    在這兩所學校的選擇中,這位母親再想,上中規中矩的學校,最差的情況只不過是變成一個平凡的好人。可是上體育學校卻有變成混混的危險。與其為了考上比較好的大學而讓孩子有可能變成混混,

    倒不如讓其上那所中規中矩的學校。

    好了,那麼大家想想看。兒子有可能“學壞”是一種“危險”。而這位母親對這種“不好的可能性”所反映的情緒是焦慮,還是害怕呢?是害怕,對吧。因為只要選擇中規中矩的學校。孩子“變壞”的“不好的可能性”也就不會存在了。

    那麼又意思的事情來了。接下來經歷的一件事讓這位母親心態上開始由“害怕”轉向“焦慮”。

    某天,這位母親託關係找上那所中規中矩學校的教務主任。

    再跟教務主任的聊天中,這位母親一五一十的說出自己的苦惱。

    教務主任再聽完這位母親的苦惱後,非常坦率的指出:“變壞”這種風險,並不只有那所體育特長的學校。在本校也有可能,教務主任在此混了多年。他有資格這樣說。因為在“變壞”這種可能性上,並不存在絕對沒有的,有的也只是概率高低。

    考慮再三,這位母親還是將孩子送去那所中規中矩的學校。畢竟概率比較低。

    3.販賣焦慮者的核心訴求

    我有一位朋友,我很少在看到焦慮出現在他身上。

    在有一次跟他的的聊天中,我們聊起了慢節奏生活。他就是一個精緻的慢生活主義者。在聊天中,他說道,你看,快節奏生活的人,比如華爾街的油頭基金男,每天都要處理很多很多的資訊,恨不得每一秒都要做一個新判斷,這麼過日子,腦袋疼。

    我問他,你每天這樣慢悠悠的,不也是每一秒都要做一個新判斷嗎?比如說,每一秒都要決定自己是不是要這麼慢吞吞地生活下去。

    他說,可是我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規律啊,哪怕是晚上下班或者週末,我做什麼都是有順序的。比如週六,我會睡到十點半起床,洗漱一下,叫個外賣吃,然後約朋友喝茶聊天。晚上回家吃飯洗澡睡覺。一天就過去了。

    後來我想了很久,才明白我這位朋友為什麼很少出現焦慮,

    因為,如果我們每一秒都在為下一秒要做什麼做一個決策,那麼習慣至少解決了我們99%甚至跟多的決策,只有剩下那1%都不到的實踐裡面,我們才停下來,做決定。

    為什麼?因為習慣給我們安全感,而之所以習慣能給我們安全感,是因為執行習慣的時候我們是不思考的。可是我們一旦從習慣中停下來了,開始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開始懷疑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是不是會發生,並試圖理解環境的全貌,試圖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而且,有的時候,由於一些關鍵資訊的確實,我們還必須要依靠想象來做腦補的時候,焦慮就有機可乘了。

    所以,販賣焦慮者的核心訴求其實是,通過否定恐嚇你的習慣,讓你懷疑自己的習慣,給你創造打破自己習慣的動力。

    他們一般描述一個你的習慣,餓了吃,困了睡,不買房,不理財,不鍛鍊,不在工作之餘學習,這些都是不需要刻意停下來就能作出的習慣性決策。然後把你這個習慣與一個可怕的結果聯絡在一起,並且通過一些手段,指責,嘲笑,非議你這些習慣。用這種方式,放你對自己的習慣撒下懷疑的種子,然後當你停下來思考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成功了。

    4如何識別販賣焦慮

    幾個月前,我看了一本書,叫(這書能讓你戒菸)。在哪之前,我已經抽菸抽了好幾年,可是讀完這本書後,一直到今天,我一根菸都沒有抽過,我身邊一直在勸我戒菸的朋友紛紛表示不理解,我們平時威逼帶利誘都不行的事,你怎麼讀了一本書就好了。

    其實讓我下定決心戒菸的,是書裡這樣一段內容,你之所以想要抽菸,是因為吸菸爽。而這種爽其實只是尼古丁毒癮的階段反應而已。也就是一種從不爽中解脫的快感。可大家想想,到底誰帶給你這個不爽的階段呢?沒錯,也是吸菸。

    現每每想起焦慮,這本是書的這段內容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就像賣煙的一樣,先讓你吸菸上癮,然後再讓你對香菸上癮付費。這跟那些向我們販賣焦慮的人一樣,先讓你焦慮,再讓你為化解焦慮付費。

    但是焦慮這種感受,比煙癮要複雜得多,因為煙癮不需要思考,但焦慮確是思考的結果,所以煙癮的來源非常簡單,而焦慮卻有很多來源,很多型別。而應對不同型別的焦慮,就要設計不同型別的產品,這比菸廠生產香菸要複雜一些。大致來說,焦慮販賣者最終想要輸送剛給你的,無非就是兩種東西。疫苗跟彩票。

    這裡大概可以對比一下彩票跟疫苗的不同

    疫苗主要是,不著重強調現狀的危險,相反,他還會告訴你現狀是美好的,是值得捍衛的。例如去醫院打防護疫苗能產生抗體。但同時,現狀也是難以保持的,有大廈崩塌的危險。也就是說雖然你打了疫苗,但是不能百分百防護。這個時候焦慮販賣者就會著重描述這個危險有多可怕,同時告訴你疫苗就是消除這一危險的手段,即使不能消除危險,也可以讓自己不承擔責任

    而彩票就是,不著重強調變差的可能性,因為現狀已經十分不堪了,它還會告訴你樹挪死人挪活,你應當不計代價地尋求改變如破。對應就是現在彩票的購買群體大部分是低產階級,想通過中彩票來實現階級跳躍。這時候焦慮販賣者就著重的描述這個前景有多誘人,同時隱晦的告訴你彩票就是實現這一前景的唯一手段。

    這樣一來,我相信大家大概能知道每一個向你買販賣焦慮的人都在賣一些什麼了吧。

    5如何避免焦慮?

    想來也是慚愧。某種程度上,焦慮產生於無知,事實上,除非我們能完全停止思考,否則焦慮會一直存在,並且陪伴著我們,但是我相信,理解焦慮這件事能夠跟你的二階焦慮,即,很多人焦慮的原因就是自己總是焦慮這件事,我這篇回答下來,是希望,如果有一天大家開啟朋友圈,再一次看到那些製造,傳播,販賣焦慮的內容的是後,能從技術的角度去拆解它,剖析它,而不是在潛移默化中被帶跑,

    那時候,我們就贏了。

    不過我想關於如何排解自己的焦慮感,我們還是能夠得出一些結論的,那就是自己要降低對於資訊的敏感度。所謂對資訊的敏感度,就是根據新的資訊來調整自己的既定計劃,從而降低對於資訊的敏感度,意味著要做一個相對遲鈍,不那麼思想開放的人。

    當然這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因為這看起來與我們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 8 # 雁過無痕2020

    心理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來越多,讓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絕望,多少家庭瀕臨崩潰,而大多數人還矇在鼓裡,不知道真相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型別,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症狀多麼複雜,其實根本都不存在。這些所謂心理疾病為什麼很難治癒?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解決一個本身並不存在的問題,這怎麼可能解決呢?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道理一說都明白,所有負面情緒本來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大家如果非要去解決的話,只能把生命解決掉,這就是很多人最終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負面情緒很快就放下了,但我們不行,非要解決它,哪怕魚死網破,結果越來越嚴重。殊不知,不去解決問題,轉而放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的。無論生活中多麼艱難,沒有什麼放不下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

    人生就是一場戲,何苦這麼認真,何苦與自己過不去。

    其實,現實中比你情況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沒有當回事,沒有拿起來,咱們不但拿了起來,還不願放下。只要放下了就沒有痛苦了。要說放不下,誰也沒有辦法。但痛苦有辦法,痛夠了自然就放下了,話糙理不糙。

    我要告訴大家,選擇結束生命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結束生命這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無盡痛苦的開始。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義。

    言歸正傳,這些所謂心理問題的本質和真相又是什麼呢?如果如果我們弄明白了這個,所有所謂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當然也就沒什麼要解決的。

    有人說,怎麼會不存在呢?我們內心煎熬的痛苦多麼真實,我們現實面臨的問題實實在在,我們就是睡不著覺,我們身上的症狀和疾病也是真實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說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嗎?

    是的,對你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我想說的是,這些所謂真實情況都只是結果而已,並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現象,並非本質。它們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解決這些所謂心理問題,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大家無論通過心理諮詢還是藥物治療,都是在用現象解決現象,用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不斷加重問題。

    所有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會表現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思維,想個不停,吃不下,睡不著,身心疲憊,就想去想明白,結果越想越多,惡性迴圈,無法控制,直至崩潰。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量會逐漸被耗盡,就越來越失去了對自己思維的控制能力,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棄,那是低能量狀態的幻想。在那種能量狀態下,就是一個芝麻都變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壓垮。

    這種情況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變。這個能量,不光是吃飯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負能量(負面思維)的侵蝕,不斷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須打破惡性迴圈,停止思考(你是永遠想不完,也永遠想不出結果的),並轉向正向思維,積聚能量。有了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維,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過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就由西瓜變成了芝麻。

    那麼,如何停止頭腦思維呢?我們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實,控制不了頭腦就是因為負能量(表現為所有負面情緒)太強大了,我們被負能量所控制了。由於不同人負能量所表現的負面情緒不一樣,軀體症狀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種所謂心理問題的病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只要抓住了本質,所有所謂心理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決,因為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無論你是什麼情況,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現實問題多麼真實和難以解決,無論軀體上有任何嚴重,哪怕得了絕症,根源都只有一個,解決辦法也只有一個。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問題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在於錯誤的三觀,追求了錯誤的價值。當前,可以說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錯誤的。追求物質,各種慾望,色情,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而非索取、壓力大(非要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或要求)。由於這些錯誤的三觀,導致我們心裡每一個念頭、所說、所行都是衝著慾望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個負面情緒後面都一定有一個慾望。還有很多家長自己還把這些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還怨天尤人,還埋怨孩子。我們所有的慾望和負面情緒都是負能量,都會不斷糾纏與放大,最終正能量越來越少,甚至發展到我們以負能量為榮,以正能量為恥。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活得很痛苦?這就是總根源。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有的身體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災難等等。

    你活在夢境裡,唯有醒來。誰能把夢境解決了?醒來就是,有啥好解決的?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自己錯在哪了,要明白沒有誰在懲罰你,都是自己的錯。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錯了還能快樂,那才真是沒天理了。其實,外面誰都沒有錯,都是你自己的錯,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麼原生家庭理論,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論。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做主,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不要以為是家庭環境原因、是別人欺負你你害你、是人際關係緊張、沒有錢、壓力大、身體疾病等等一切現實問題造成的。錯了,這些問題也都是現象,都是錯誤三觀的結果,和你的心理問題一樣都是同一根源的結果,都是表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的根。即便這些問題被解決,你的心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來提醒你。

    每一個痛苦,都是來提醒你錯了,讓你趕快回頭。一旦回頭,痛苦就失去了存在價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一天不回頭,痛苦就會如影隨形。每一個痛苦的背後,都有一個執著,都有一個慾望。唯有放下執著,放下慾望。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沒有人傷害過你,也沒有人能夠傷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當前面對的一切,這是自己過去所做的果實,已經無法改變。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知錯改錯,從當下開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語言、和行為,不再傳播和釋負能量,包括家裡和網際網路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做起,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慾望,放下物慾執著,孝敬父母,愛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這些本來就是人生的真諦,迴歸人的本性,這些正能量越來越多,你的未來自然就會改變,幸福快樂就已經上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哪裡還有什麼人生問題需要解決?哪裡還有痛苦?哪裡還有不平?

    還有,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求您放過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教育,還孩子自由,別給孩子過多壓力。網際網路一代,少接觸電子遊戲和色情網站等成癮東西,也別再用藥物殘害孩子了!!!

    認為自己存在所謂心理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開始,隨著解決的過程,痛苦越來越大。這就是正常人與所謂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區別。人生中所有現實問題都一樣如此,不解決是最好的解決。無為而無不為。大多數人活反了,所以痛苦。

    很多人都說放不下,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時候都的放下,沒有誰能把它帶走。不放下就得繼續揹著,繼續痛苦,沒有選擇,也沒人能幫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納,接納別人和自己經歷的一切,接納一切可能的發生!

  • 9 # 良言逆耳

    焦慮也是一種情緒,被情緒左右,是解決不了工作問題的。不妨深呼吸幾下,緩解緩解焦慮,一起來直視焦慮的背後,才能減少工作焦慮。

    為什麼而焦慮?

    是工作的進展不如預期一樣進行,產生了焦慮?

    還是工作的效果、效率不如人意,引發了焦慮?

    亦或者是工程太大,過分緊張焦慮,擔心意外?

    ……

    找出焦慮的源頭,我們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步緩解焦慮:

    1.將焦慮的工作量化,劃分可控程度。

    首先,找出工作中焦慮的部分,然後將這一部分的事情根據可控程度劃分為完全可控的事、部分可控的事、不可控的事。

    然後,我們將完全可控的事情做好,部分可控的事情儘量做到位,就剩下不可控的事。這樣子量化做好,讓我們心中有數,有一定的把握,有利於我們減少工作焦慮。

    2.轉移注意力。

    第一步,我們已經將可控的事情已經做好了。我們就可以將注意力轉移,不要緊緊的盯著那些不可控的事情,哪怕那些不可控的事情有些重要。

    上班時間,不妨做一些其他工作來轉移注意力。這樣子我們就不會被焦慮所左右,不會因為焦慮而心不在焉,做其他事情也做不好,效率低下。

    下班了,就不要再想著工作的事情啦。可以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 10 # 高小嗦

    工作的時候難免產生情緒,特別是當碰到特別難對付的事情,或者不好相處的同時,亦或者被老闆批評的時候,這種情緒就會洶湧澎湃,阻礙我們前進的步伐,讓我們心神不寧。

    情緒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特別是工作中出現的情緒,他來了,他就來了,迴避不了,也躲不過去。既然無法迴避,也躲不開,索性,面對他。

    工作時產生的焦慮,如果讓你煩惱,停下來,和自己相處一會兒,坐在自己的心上,面對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的這種焦慮,他存在,也許就是合理的。

    實在靜不下心,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與其活在焦慮當中,無法解決。還不如用另外一個行動來替代他。

    找一些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唱唱歌,畫畫,運動等等。任何一件能吸引你注意力的事情都可以,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心流,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經常聽朋友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休息在家的時候,把衣櫃所有的衣服翻出來疊一遍,整整齊齊,心情就會很放鬆。這就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每個人都是適合自己的方法,可能對我來說就是追追劇,也不錯。

    當然,逃避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當情緒開始慢慢好轉,個人也漸漸恢復狀態。

    該面對的,始終還要面對。

    焦慮之所以產生,必定是工作當中發生了什麼,讓人覺得不舒服。

    找到焦慮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馬雲曾說,工作不開心,無外乎兩種情況,錢給的夠不夠,或者是不是被人欺負了。

    雖然粗暴,似乎也有道理。

    我是生涯規劃師,願意傾聽你的焦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付首付,婚前買房應該寫我的名字的要求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