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越會休息的人越聰明,也越貴。
舉個例子說,比如在deadline來臨之前你有兩件事要做。
普通人會將自己一頭扎進工作中,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不出來,一口氣做完這兩件事。
吃什麼飯?睡什麼覺?聽什麼歌?娛什麼樂?
我愛工作,工作使我快樂!
無論身體還是精神發出多麼疲憊的訊號,他們總能完美地催眠自我。
結果呢?精神倦態,工作低效。既沒休息好,也沒工作好。
千萬別企圖用工作的時長,來彌補你工作的低效。
這隻會陷入死迴圈。
而聰明的人,會在集中全部精力完成第一項工作後,將自己從工作中完全抽離。
對,徹底忘掉工作,盡情地去玩,去嗨,去瘋,去撒野。
玩夠了,爽翻了,再投入下一項工作。
一個不懂休息的人,一定也不懂工作,就是如此。
此刻,熱愛玩命工作的你一定不高興了,這憑什麼?
說好的笨鳥先飛呢?說好的勤能補拙呢?說好的努力必成富一代呢?
很好,保持這一腔憤懣,我們一起理性地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在6—12分鐘。
起初投入工作時效率很高,一個半小時後會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急劇下降,兩個小時後會跌至低谷。
前幾分鐘你在蓄力,90分鐘後你的精力條讀完了,再怎麼努力輸出,效率都約等於0。
換句話說,在疲憊狀態下,就算你意志再強大,強迫自己繼續工作,也都是無用的。
精力管理最忌諱直線式的工作方式,即一直工作,累到吐血也不停下。
拜託啊,你的精力都已經枯竭了,工作還會有什麼效果?
完全沒用!零付出零回報,就是這麼殘酷。
只有主動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讓你更高效,也更值錢。
休息,也一樣需要全神貫注。
倘若這時你依舊想著未完成的工作,一定會心懷愧疚。
帶著這種愧疚感休息,你做什麼都是累的。不是身體累,是心很累。
冰淇淋拿在手裡,本該好好享受在味蕾翻滾甜爽滋味。
大腦突然飄出一個聲音:工作沒做完還在這吃吃吃!
於是你開始很有負擔地吃冰淇淋。
刷微博,重新整理了一條又一條訊息,笑得前仰後合。
大腦突然飄出一個聲音:工作沒做完還在這刷刷刷!
於是你開始很緊張地刷微博。
帶著沉甸甸的負重感休息,實際上一秒鐘都沒輕鬆過。
休息時的負擔和緊張感,會給你造成一種壓迫:我這一刻在休息,但我下一刻要去工作。
你會頻繁盯著鐘錶,糾結休息的時長,多休一分是一分,於是一拖再拖。
然而,聰明人,在休息的時候早就把工作忘光光了。
等休息結束了,迴歸工作就會很乾脆。
一個是“玩夠了,該工作了”的積極態度。
一個是“還沒玩夠怎麼又要工作了”的消極態度。
所以,心懷愧疚的休息,比不休息還要更累。拖延和消極,同樣導致了你的低效。
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最常見的休息莫過於週末和節假。
如果你從一些書中留意成功人士的休閒娛樂方式,你就會發現——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有摯愛的消遣。
因為摯愛,所以能瞬間投入。
《最成功人士週末做什麼》的作者勞拉·範德克姆說,成功人士知道,週末才是取得職業成功的秘密武器。
“你需要為週一做準備。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利用週末讓自己恢復活力,而不是弄得筋疲力盡或者感到失望。”
持續長時間的工作一定會耗費自己,休息可以讓你恢復清醒與活力。
所以,比爾蓋茨熱愛橋牌,巴菲特鍾情烏克麗麗,作家村上春樹喜歡跑步,馬雲愛打太極,王健林醉心足球,胡歌執迷攝影。
無論各行各業,哪怕再忙,也都有時間投入最鍾情的休閒。
拋棄枯燥,忘掉煩惱,將最飽滿、最熱情、最富於創造力的自己交與它。
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的世界裡,爭分奪秒,壓力山大。
今天你不跑,明天就有無數人跑在了你的前面。
或者每天起床,都恨不得再次昏過去長睡不起——現在的自己,距離理想中的自己還差十萬八千里,除非筋斗雲,否則直升飛機都攆不上。
簡直無法直視,一秒鐘都不能忍了!
然而,你大多數的時間都只是用盲目的努力來掩蓋焦慮,不斷地重複低效的工作。
最後再用“我已經很努力了”來總結自己的低效所帶來的平庸。
醒醒吧,自我驅動與自我逼迫是兩碼事。
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成功人士承受的壓力比普通人更大,但他們更懂得從壓力中放鬆與恢復。
所以,導致你低效的不是工作太少,而是不會休息。
你需要調配你的精力——在精力最旺盛時做最重要的事,把瑣碎的事固定一個模式,用最快的速度解決。
當精力耗盡,及時休息。
範德克姆說:“要有最佳表現就是管理好‘停機時間’,目的是給電池充電。”
緊繃的弦,永遠比鬆弛有度的絃斷的更快。
當別人筋疲力盡也在跑的時候,也許你是時候考慮停一停,為接下來的奔跑積蓄力量。
最近我發現,越會休息的人越聰明,也越貴。
舉個例子說,比如在deadline來臨之前你有兩件事要做。
普通人會將自己一頭扎進工作中,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不出來,一口氣做完這兩件事。
吃什麼飯?睡什麼覺?聽什麼歌?娛什麼樂?
我愛工作,工作使我快樂!
無論身體還是精神發出多麼疲憊的訊號,他們總能完美地催眠自我。
結果呢?精神倦態,工作低效。既沒休息好,也沒工作好。
千萬別企圖用工作的時長,來彌補你工作的低效。
這隻會陷入死迴圈。
而聰明的人,會在集中全部精力完成第一項工作後,將自己從工作中完全抽離。
對,徹底忘掉工作,盡情地去玩,去嗨,去瘋,去撒野。
玩夠了,爽翻了,再投入下一項工作。
一個不懂休息的人,一定也不懂工作,就是如此。
此刻,熱愛玩命工作的你一定不高興了,這憑什麼?
說好的笨鳥先飛呢?說好的勤能補拙呢?說好的努力必成富一代呢?
很好,保持這一腔憤懣,我們一起理性地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在6—12分鐘。
起初投入工作時效率很高,一個半小時後會達到頂峰,然後開始急劇下降,兩個小時後會跌至低谷。
前幾分鐘你在蓄力,90分鐘後你的精力條讀完了,再怎麼努力輸出,效率都約等於0。
換句話說,在疲憊狀態下,就算你意志再強大,強迫自己繼續工作,也都是無用的。
精力管理最忌諱直線式的工作方式,即一直工作,累到吐血也不停下。
拜託啊,你的精力都已經枯竭了,工作還會有什麼效果?
完全沒用!零付出零回報,就是這麼殘酷。
只有主動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讓你更高效,也更值錢。
休息,也一樣需要全神貫注。
倘若這時你依舊想著未完成的工作,一定會心懷愧疚。
帶著這種愧疚感休息,你做什麼都是累的。不是身體累,是心很累。
冰淇淋拿在手裡,本該好好享受在味蕾翻滾甜爽滋味。
大腦突然飄出一個聲音:工作沒做完還在這吃吃吃!
於是你開始很有負擔地吃冰淇淋。
刷微博,重新整理了一條又一條訊息,笑得前仰後合。
大腦突然飄出一個聲音:工作沒做完還在這刷刷刷!
於是你開始很緊張地刷微博。
帶著沉甸甸的負重感休息,實際上一秒鐘都沒輕鬆過。
休息時的負擔和緊張感,會給你造成一種壓迫:我這一刻在休息,但我下一刻要去工作。
你會頻繁盯著鐘錶,糾結休息的時長,多休一分是一分,於是一拖再拖。
然而,聰明人,在休息的時候早就把工作忘光光了。
等休息結束了,迴歸工作就會很乾脆。
一個是“玩夠了,該工作了”的積極態度。
一個是“還沒玩夠怎麼又要工作了”的消極態度。
所以,心懷愧疚的休息,比不休息還要更累。拖延和消極,同樣導致了你的低效。
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最常見的休息莫過於週末和節假。
如果你從一些書中留意成功人士的休閒娛樂方式,你就會發現——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有摯愛的消遣。
因為摯愛,所以能瞬間投入。
《最成功人士週末做什麼》的作者勞拉·範德克姆說,成功人士知道,週末才是取得職業成功的秘密武器。
“你需要為週一做準備。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利用週末讓自己恢復活力,而不是弄得筋疲力盡或者感到失望。”
持續長時間的工作一定會耗費自己,休息可以讓你恢復清醒與活力。
所以,比爾蓋茨熱愛橋牌,巴菲特鍾情烏克麗麗,作家村上春樹喜歡跑步,馬雲愛打太極,王健林醉心足球,胡歌執迷攝影。
無論各行各業,哪怕再忙,也都有時間投入最鍾情的休閒。
拋棄枯燥,忘掉煩惱,將最飽滿、最熱情、最富於創造力的自己交與它。
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的世界裡,爭分奪秒,壓力山大。
今天你不跑,明天就有無數人跑在了你的前面。
或者每天起床,都恨不得再次昏過去長睡不起——現在的自己,距離理想中的自己還差十萬八千里,除非筋斗雲,否則直升飛機都攆不上。
簡直無法直視,一秒鐘都不能忍了!
然而,你大多數的時間都只是用盲目的努力來掩蓋焦慮,不斷地重複低效的工作。
最後再用“我已經很努力了”來總結自己的低效所帶來的平庸。
醒醒吧,自我驅動與自我逼迫是兩碼事。
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成功人士承受的壓力比普通人更大,但他們更懂得從壓力中放鬆與恢復。
所以,導致你低效的不是工作太少,而是不會休息。
你需要調配你的精力——在精力最旺盛時做最重要的事,把瑣碎的事固定一個模式,用最快的速度解決。
當精力耗盡,及時休息。
範德克姆說:“要有最佳表現就是管理好‘停機時間’,目的是給電池充電。”
緊繃的弦,永遠比鬆弛有度的絃斷的更快。
當別人筋疲力盡也在跑的時候,也許你是時候考慮停一停,為接下來的奔跑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