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38462075118
-
2 # 使用者2529898982100
外部條件是指在本身這個事物主體之外的各種條件,外部條件就是客觀條件,比如你身處的環境,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內部條件就是主觀條件,比如你的知識結構經驗積累。
外部條件是指在本身這個事物主體之外的各種條件,外部條件就是客觀條件,比如你身處的環境,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內部條件就是主觀條件,比如你的知識結構經驗積累。
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處在穩定而安全的宇宙環境中,這裡的“穩定”是指地球上生命演化至今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我們知道太陽正處在它的中年時期,其穩定的光照要持續若干億年;這裡的“安全”是指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即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太陽系之中。
另外,地球在太陽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的自轉週期是23時56分4秒,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它能保證晝夜更替的週期不會太長,使整個地球表面增熱和冷卻不致過分劇烈;地球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側著身體幾乎是勻速公轉,這樣赤道面和黃道面的夾角為23026,,也是比較合適的,它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026,之間往返移動,保證了南北半球光熱的分配相對均勻,這些都有利地表各地生命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條件:其一是日地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為150,有利於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如果地球距離太陽太近,則由於熱擾動太強,原子根本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複雜的生命物質了。如果地球距離太陽太遠,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其二是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這樣一方面大氣經過漫長的演化,逐漸形成了以氮和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另一方面大氣的熱力作用,即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又提高了夜晚的最低氣溫,使晝夜溫差不至於太大(月球上沒有大氣層,所以月面晝夜溫差達3800),形成適合人類生存的溫度環境;再則由於太陽輻射對時空加熱的不均勻,導致大氣的運動,它使高低緯度之間、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保證了它們之間的熱量和水汽趨向平衡,使地球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進一步改善和擴大。其三是液態水的存在,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使地球內部溫度升高,結晶水汽化。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使水汽從地球內部逸出,隨著地表溫度的逐漸下降,水汽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低窪處,形成原始的大洋。從此,地球上的生命就在海洋中孕育和形成,應該說沒有海洋就沒有生命的發生和發展;再則,由於地球上71%的表面是海洋,所以,可以說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海洋透過大氣運動,對整個地球氣候環境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