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微探索

    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因為這上黨十七邑,那麼對於趙國來說,面對著白來的這麼一大塊地盤說不心動的話,那是不可能的,而若是接受這塊地就意味著與秦開戰,但是不接受就意味著把這塊地拱手讓給秦國,我們都知道在戰國中後期,秦國面臨的最大的阻礙與對手那就是胡服騎射後的趙國了,而趙國也深知秦趙兩大國必有一戰,所謂說的一山難容二虎,那麼拱手資敵的事情趙國又如何能做呢,所以說接受這塊地是必然選擇。

    廉頗劇照

    那麼面對秦國的進攻趙國又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了正面硬抗是必然失敗的做法了,因為雖然趙國軍事實力強大,但是相對於秦國來說還是半斤八兩,沒有什麼優勢,而在綜合國力上更是比秦國差了好幾倍,尤其在糧食上就是一個硬傷,打戰沒有糧食又怎麼打的下去。

    長平之戰劇照

    所以說,趙國需要做的就是,1.確定與秦國作戰,不能左右搖擺時戰時和,向其他諸侯國表明自己的態度。2.利益均分,尋求援助,這麼一大塊利益,自己一個人吞下去是守不住的,所以讓出一部分利益出去,把其他諸侯拉下水,綁到趙國的戰車上來,共同面對秦國,這樣一來可以緩解趙國的糧草壓力,二來得到更多的軍力支援,三來雖然捨去了一部分利益,但有舍才有得,捨去的是虛的,最後拿到手的才是實打實的利益。

    3.藉機打壓秦國軍事實力,透過此戰確立趙國在其他六國之間的領袖地位,和而抗秦,即使說六國不和,可能無法對秦國造成實際的損失,但也能借到勢來壯大趙國自身。

    如此一來,雖然表面上得到的少了,但實際上得到的利益要比原先的還要多得多。

  • 2 # 百里不奚

    公元前263年,秦國進攻南韓太行山南的南陽,次年,秦又攻取了野王。上黨郡被從南韓領土上切割出來。秦國的用意,顯然是想令上黨不戰而降。但上黨郡守馮亭卻以為與其降秦,不如降趙。於是他派出使者面見趙王,聲稱要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馮亭的用意顯然是拉趙國下水。趙國方面,對此也不是意識不到,但無論如何,上黨地區的十七座城憑空送上門來,還是一個巨大誘惑。

    趙孝成王拿這事跟宗室大臣們諮詢。先問平陽君趙豹,趙豹說:“聖人甚禍無故之利。”天上掉餡餅,不是好兆頭。

    趙王聽了不高興,又問平原君趙勝,平原君的主張是(其實更像是趙勝順著趙王的意見發話)“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百萬大軍出擊一年,未必能拿下一個城,這在家坐著就十七個城進賬,幹嘛不要?上黨咱們接收了!

    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去接管上黨。眾所周知,這一來就導致了長平之戰爆發,結果趙軍慘敗,趙國幾乎滅亡。

    有兩點至關重要:

    第一,秦趙之間必有一戰,這和是否接收上黨沒有關係;

    第二,既然秦趙間必有戰,那上黨就絕不能丟。

    說秦趙之間必有一戰,是因為此時只有趙是秦國的勁敵;說上黨絕不能丟,則當然是這裡實在太重要了。

    關中盆地和華北大平原,是兩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地理區域。而山西則直插在兩者之間。不管是對關中的政權還是華北的政權而言,山西都很重要。

    但同樣是重要,意義卻不大一樣。關中被崇山峻嶺所包圍,東西向的軍事行動可選擇的路線有限,所以如果關中失去山西,後果是出擊不易,但至少還可以守。而山西已經是黃土高原的邊緣,比華北整高著一級臺階,發動進攻正如泥石流下瀉般勢不可當,所以一旦失去山西,華北連守都很難守得住。

    山西今天還簡稱晉,本來自然是趙魏韓三晉的地盤,但三國的首都,都早就遷到了華北平原上。在秦的攻勢下,韓、魏連連失地,到長平之戰前,山西境內比較肥饒的土地,大半已經落入秦國之手,三晉的西境,逐漸退縮到了太行山一線。換句話說,“山東六國”這個名詞裡中的山東二字,本來指崤山以東,現在卻差不多已經變成太行山以東了。

    但只要太行山還控制在手裡,秦國要想肆意東拓,就仍力有不逮。而上黨,就是太行之險的重中之重。

    上黨地勢高峻,據說之所以叫上黨,就是因為地勢太高了,“與天為黨”。其主要部分,大致相當於今天長治、晉城兩個地級市的範圍。當時有韓上黨與趙上黨之分,趙國本來就據有北上黨,南韓送上門來的,則是南上黨。

    趙國如果在上黨和秦軍作戰,那從地形上說對雙方大體公平,比的是軍隊規模和作戰素質。

    而一旦失去上黨,就恐怕即使兵精將勇,也很難與秦兵抗衡了。以上黨為中轉站,出太行八陘中的第四陘滏口陘,再往東去,到邯鄲是一馬平川。趙國不再有險要的地形可以利用,邯鄲城的城牆將是暴露在秦軍兵鋒下的最後一道防線。

    秦國要取韓上黨,趙國如果坐視不管,那隻能說是在採用鴕鳥戰術,置戰略要地於不顧,而換得一夕安寢。所以上黨根本就不是餡餅,而是一把尖刀,你不撿,別人就要撿起來捅你。因之形格勢禁,趙國就是明知此時與秦開戰勝算不大,也非接管韓上黨不可的。

  • 3 # 優己

    這個只能說趙國太貪婪了而已,接收上黨對於趙國來說是完全錯誤的,上黨除了軍事上可以起到一個扼守交通要道的作用之外,從經濟上看,上黨就是負資產,上黨地區大部分是山地,根本沒法用來從事農業生產。

    其次,上黨與趙國的聯絡太難,上黨雖然與趙國接壤,但是聯接唯一的通道卻是一條長350裡的山谷,這使得趙國本土很難增援上黨守軍,糧草等後勤補給的損耗也非常大,戰勤比例竟然高達1比3,為了維持10萬趙軍的給養竟然出動了30萬的壯丁民工。

    第三點,趙軍的準備不如秦軍充分。闕與之戰秦軍戰敗,秦帥白起便開始做復仇準備,秦軍足足做了6年戰爭準備。而趙國在闕與之戰後便沾沾自喜,竟然沒有防備秦國的復仇,還在東邊跟燕國揪扯不清。所以,長平之戰不能打!趙國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不佔優勢。

    不過呢,趙國確實也不能把上黨讓給秦國就是了,因為這樣的話秦國會更加強大。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上黨接收下來,然後遷移走上黨地區的人民,把他們安置到趙國領土上,再把空城讓給秦國。這樣的話可以直接充實趙國自己的人口增加潛力;開拓趙國土地又可以增加自身國力;讓秦國三年戰爭顆粒無收;秦國移民實邊還得耗時耗力,一舉四得。

    注:當時的趙國是除了楚國之外人均人口最少的國家,人口密度甚至只有秦齊的二分之一左右,魏國的三分之一。孫武曾預測,趙國地廣人稀稅賦低,只要自己埋頭耕耘,少戰爭少加稅,趙國會是最終統一中原的國家。

  • 4 # 劉錦泉

    不心動是不可能的,但是不應該直接接受,因為這樣列國就覺得這是二虎爭食,誰輸誰贏都是強大一方削弱另一方,所以趙國不應該欣然接受,而是以幫助南韓守衛上黨,這樣一方面實際佔領了還得到公義,這樣把秦趙對抗演化成合縱抗秦,贏得國際支援,因為事後看,其實趙國在戰場失敗前,外交上就已經失敗了,長平大戰前秦趙實力是戰國前兩位,誰贏都不利其他國家,其他五國其實都想等秦趙疲敝,趁機佔便宜,只是最後秦國贏了而且秦國實力外交做的好讓其他五國不敢動,如果趙國以援助上黨名義佔領上那他外交形式就大不同了

  • 5 # 海豚愛上貓2580

    我認為換作七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心動,天上掉餡餅的事可不是那麼容易就遇到!但是有個問題:拿了餡餅自己能不能吃得下!?

    個人認為趙國是有這個自信的!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一個能與秦國硬剛的諸侯國!這裡呢趙國雖然有自信吃掉上黨十七邑這塊餡餅,但之後實施的謀略措施不得當,使得趙國在上黨一敗再敗,不得不收縮防線至長平一帶!也正因為如此,趙國錯失了在上黨戰勝秦國的機會,把戰爭程序延長,並且補給困難!趙國戰敗原因有三。一、放棄騎兵,重用步兵,以己之短攻彼之長!二、臨陣換將,兵家大忌!三、趙國不同於秦國,農耕經濟落後於各諸侯國,經不起長時間消耗!

    綜上,趙國戰勝秦國的機會在戰爭初期!因為一山不容二虎,秦趙之間終有一戰,趙國應該放手一搏,先下手為強,不應該拿了人家城池等著人家來攻!步騎配合作戰還是有較大的勝率!然而趙國使戰爭程序拉長,形成對自己不利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出兵決戰,必然失敗。趙國作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一決雌雄的國家,很遺憾的措施了戰機,尤為可惜!

    (第一次回答各位讀友海涵,多多指正!)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育嬰師怎麼考核?想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