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不穿

    一、修復,呵護

    透過導演的鏡頭,觀眾發現,在故宮這個封閉忙碌卻不為人所知的空間裡,故宮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復師們的從容和優雅顯得與現代社會那麼格格不入。如同片中提到的,出了故宮像是進入另一個世界,而他們便在那個古老的紫禁城裡父傳子、師授徒,一代代默默付出。從“破爛”到“國寶”的“整容”過程,劇中每組成員的修復技藝令人歎為觀止。它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他們,在故宮我們看到的萬壽屏是殘的、三彩馬是爛的、《遊春圖》是黴的。

    那一件件曾經在歷代皇室家族手中流轉的文物,經歷了各種波折,方才在故宮博物院等保護性的單位安家落戶。它們經歷了幾百上千年的風雨洗禮、時間考驗。

    文物修復師們,最懂這些文物的珍貴。他們用心地呵護著每一件文物,深入的理解它們,感悟它們,嚴格的遵守著“最小干預原則”,“修舊如舊”,“不遇良工寧存故物”,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延續文物的生命,呵護文物最原始的、經年不變的容顏。

    二、傳承技藝

    然而,相比故宮文物的厚重,人物故事則顯得輕盈很多。首先登場的鐘表組。在故宮工作三十多年的師傅王津與大學畢業後工作至今不滿十年的徒弟亓昊楠,兩人合力修復了清朝時期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當時的鍾都有各種奢華的造型,這個鍾外形堪比一個小型農場,上面有銅做的7、8只雞、狗、鵝,還有在小屋裡紡織的村姑、小橋流水等等。經過王津師徒的修復,鍾一到點,“農場”裡的所有動物栩栩如生。

    文物不言,默默的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都深懷著對歷史的敬畏之心。他們深知,自己並不是簡單的在完成一份工作,文物修復本身就包含著對寶貴歷史遺產的傳承。那一件件文物,是寶貴實物的傳承;那文物背後的傳統技藝和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由此,他們都自然地生出一份莊嚴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3,工匠的執著心——鑽研

    與網際網路、資訊科技行業日新月異的技術變更完全相反,文物修復師們依然秉承著傳統的“師承製”,一帶一、一帶幾的師徒形式傳授技藝。

    老師傅身上經過畢生精力磨練出的“功夫”,徒弟們也依然要從最基礎的環節練起,比如大多數徒弟入行時,都要從“磨性子”開始,最簡單枯燥的工作,一做就是一到三年。手工的工具,手工的原材料,在打磨和製作過程中,凝結成深厚的基礎,這是他們進一步鑽研的信心。

    他們學藝,從不刻意求“快”,而是求“精”。他們心無雜念,刻苦鑽研,所想的只是如何將手上的“活兒”做的更好一些。那些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在真正動手修復文物之前,也都寧願先拿出個把小時,把原本已經很熟練的手法再“熱身”一下,手順了再上手修復文物。

    他們內心對技藝的鑽研,永無止境。

    4,對外界的平常心——定力

    經過多年的鑽研和苦練,這些文物修復師們手上的技藝都非常精湛。同時,他們過手的,又常常是皇家典藏,歷代精品中的精品,見識不凡。

    常人如能夠近身觀賞一件珍貴古物,已屬難得的幸運,多會自豪的分享。

    故宮這些文物修復師們,愈是技藝精湛,愈發謙遜,因為他們深知傳統技藝的精妙;愈是見多識廣,愈發淡然,因為他們理解歷史遺產的廣博。

    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經歷,讓文物修復師們心胸更寬廣,心態更淡然,他們精神世界的豐富,讓他們面對外界時,自有一種沉靜的定力,那是一種多年積累凝結的智慧。

    記得少時在鄉村接觸的許多民間藝人,浮現眼前的是他們年復一年終生勞作的身影和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的神情。他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時光,在每一件普普通通的作品中浸透進那份謀生的艱辛、生活的執著,也融入了全部的智慧和心血、一生的尊嚴和夢想。

    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去追求變革的日新月異,但同樣需要我們守住傳統和根基。拋開文物修復這個特殊的職業,社會始終需要無數職業人在某個固定崗位上盡職盡責,精益求精來鋪墊基石。

    專注細節,展現著永不滿足的品質追求;執著追求,迸發著永不倦怠的生命激情。工匠精神,閃耀的是職業倫理,擔當的是社會責任。

    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用一生的時光,傳承著歷史,傳承著技藝,傳承著文化。他們已經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到那一件件修復好的文物中去,延續著歷史的生命。他們超然物外,不爭名利,默默不語,守護著歷史。

  • 2 # 蕭文飛書法

    本記錄展現了,現在的各位修復大師們曾經與師傅之間的那種亦師亦友的關係,還有傳統技藝上的傳承。

    他們也曾年輕過,都曾是愣頭青,聽從老師傅的安排一點一點的潛心學習,他們之間的傳承,不止是技藝上的一種傳承。更有著一種匠人精神的傳承。

    本來這些珍惜的藝術品、文物的修復就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仔細的活兒。

    哪怕丁點兒閃失都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他們為了讓這些“老傢伙們”重現天日,近乎搭上了大半輩子的時光在寂靜的小院中一點一點的為中國的文物們仔細的做著修補工作。

    如果沒有他們的修復工作,很多文物可能都很難再次綻放其應有的“光彩”。

    沒有他們的修復工作,有些文物的儲存狀態都可能已經很難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那屬於歷史的“厚重”感。

    感謝這部紀錄片。

    是偉大的,是真正的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同樣也是“最可愛的人”。

  • 3 # 影娛小蝦米

    故宮的修復師傅們,視自己為普通的故宮工作人員,但其實,他們都是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他們用精湛的技藝修復文物,被稱作“文物的醫生”。 他們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工匠精神的真諦。

    修復國家文物,這是一份需要傾注耐心、毅力和摯愛,才能從事一生的職業。

    故宮鐘錶組的修復師傅王津,16歲進入故宮文保科技部鐘錶組,修了39年鐘錶文物。沒有換過工作,工作室也沒有搬過家。為了修復公雞不能動彈的一側翅膀,王津必須反反覆覆專注的調校每一個細節。青銅組的王有亮老師傅,從八十年代進故宮,主要負責青銅器的修復工作。青銅器在修復的過程中,要先製作複製品。每一個方位、什麼樣的顏色、斑點都要準確到位。

    修復文物,是穿越古今,與百年文物進行對話的一種特殊職業和特殊感受。 不管是鐘錶組的王津,還是銅器組的王有亮,他們身上都存在這一種無法遮擋的光芒——中國工匠精神。他們背後付出的努力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他們是在用一生真摯來做中國匠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車違反交規如何年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