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67851830794

    例如在中國城市化程序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發展過度膨脹,出現了交通堵塞、環境汙染、住房擁擠、人口過多等問題,被稱之為“大城市病”。

    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採取多中心組團式,以避免或緩解大城市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採取空間調整的策略。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單中心,攤大餅”,城市是發展中心,周邊是居住區,大家早晨往中間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擁堵,併產生熱島效應。如果改變城市發展方式,如採取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在城市之外構建一箇中心,建設城市新區,成為另外一個組團,這就和單中心分開並形成互補,熱島效應也能夠解決。所以,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採取多中心組團式。第二,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比如,隨著城市的不斷髮展擴大,應該把製造業、重化工業逐步轉移出去,重點發展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一般情況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城市病”也都會緩解。比如原來倫敦的大霧、紐約的案件頻發、東京的環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現,但這些城市生態環境、社會治安已經得到不斷的改善。第三,大城市的發展要和周邊城市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大城市之所以膨脹就是因為人口密度過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傳統城市化走的是一條“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道路,隨之帶來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汙染嚴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問題,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對傳統城市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糾偏,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所謂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民生幸福為方向,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遵循工業化與城市化、農村與城市、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化規律,倡導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城市化機制,著力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集約型、可持續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過程中,強調佈局上必須科學合理,功能上必須宜居宜業,品味上必須特色鮮明,產業上必須高階化,管理上必須精細化,執行上必須落實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升小,是否有必要帶娃衝刺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