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史春秋
-
2 # 雲居說歷史
北宋朝堂上並不是一片和諧,存在諸多歧視和黨爭,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項是:文官歧視武將,狄青被排擠,只是宋朝以文制武的一個縮影。
文壇領袖歐陽修,甚至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辯論武將實為朝廷禍害。
“武為救世之砭劑,文其膏梁歟!亂已定必以文治之,否者,是病損而進砭劑,其傷多矣!然則武得之,武治之,不免霸且盜。”透過把軍隊同犯罪行為聯絡起來,歐陽修對文臣反對武將的偏見進行了辯抑,這絕非僅僅近似一種狡辦。畢竟,對宋代社會的犯罪團體而言,沒有哪個會比軍隊更有名。
早在狄青任定州總管時,知州韓琦就因故要誅殺狄青部下的一員將領,狄青去韓營求情營救,韓琦卻當著狄青的面誅殺了該將領,狄青非常害怕站在旁邊很久才退下,原因是害怕被韓琦誅殺。
後來,狄青因平定儂智高叛亂,立下赫赫戰功,官至樞密使。狄青以武將身份擔任樞密使,引起了朝中文官的不安,他們藉口出現彗星,認為是武將要造反,罷免了狄青的職務。
在這一事件之中,連宋仁宗都認為狄青是忠臣,不會不利於朝廷,而當時的執政之一的文彥博卻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君權,所以有陳橋之變。"文彥博這番話使得宋仁宗也有點動心,不僅罷免了狄青,而且每個月兩次派宦官去打探狄青的行蹤,看其是否有不臣之心。
在朝中大臣的猜忌下,狄青鬱鬱寡歡,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
3 # 歷史的小學生
在後世小說中,狄青被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裡得到兵法和仙術,受命於天,下凡專門幫助北宋解除邊患的“武曲星”,與“文曲星”包拯並列。實際上,狄青世代為農,嶄露頭腳是在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中。當時,宋軍經常打敗仗,士氣低落,不敢與西夏作戰。狄青為了鼓舞士氣,每次作戰時都身先士卒,披頭散髮,頭戴銅面具,手持利刃衝入敵陣。在對西夏的四年戰爭中,狄青經歷大小二十五戰,身負八處戰傷。因作戰英勇,受到主持西北軍事的韓琦和範仲俺的賞識。范仲淹還送給狄青一部《春秋左傳》,並告訴他:“將領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頂多只是匹夫之勇。”
宋仁宗得知狄青的事蹟後,非常高興,曾專門召他進京議事。狄青出身士卒,當時臉上還留著從軍時的刺字。宋仁宗下詔將他臉上的刺字用藥去掉,狄青卻回答宋仁宗道:“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為有這印記。臣願意留著印記,用以激勵軍心,所以不敢奉詔。”宋仁宗聽後非常高興。宋夏議和後,狄青因功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後又授以樞密副使。這在重文輕武的北宋是難以想象的。
皇祐年間,廣南儂智高入侵,狄青請戰出征,宋仁宗授以全權之事。在北宋,武將出徵,須有文官為副,宦官監軍。但宋仁宗卻力排眾議,讓狄青全面負責嶺南軍事。狄青不負重望,大勝而歸。宋仁宗得報後,非常高興,不到一個月,就破例提升狄青為樞密使。在北宋,樞密使都是由文官擔任,宋仁宗雖是愛才之舉,卻因此給狄青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宰相龐籍勸說宋仁宗道,北宋初年的名將曹彬戰功卓著,宋太祖也只是賞賜給大量金帛,卻不肯授予樞密使一職。然而,宋仁宗仍然將沒有任何過錯的原樞密使高若訥罷免,由狄青接任。
狄青的破例升遷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反對和關注。一次,狄青家中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忘記了通告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被廂吏連夜上報開封府。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青家中有怪光出現。後來,民間又謠傳狄青家中的狗也長出了角;更有甚者,還有人在京師發大水時,見到狄青身穿黃衣坐在相國寺的大殿上,這無異於給狄青製造出帝王祥瑞的徵兆。就連賞識狄青的名臣韓琦也擔心狄青功高震主,勸宋仁宗予以防範。
對於狄青的種種謠傳,宋仁宗並非全信,也並非不信。畢竟這關乎到他的皇位和性命。終於在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宋仁宗再也坐不住了,罷免的狄青的樞密使一職,貶往陳州。狄青出行前,曾對身邊人說道,聽說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他必死於青州。第二年,狄青就暴病而死,年僅五十歲。狄青死後,宋仁宗悲痛萬分,贈官中書令,並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勳”。宋仁宗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表達了對狄青的賞識之情,還有就是流露出對狄青的愧疚。
回覆列表
首先狄青被排擠首先是體制造成的。北宋重文輕武的體制容不得狄青這樣的武將進入權力中心。
宋太祖黃袍加身之後,為了防止武將效法自己,採取了“興文教、抑武事”的策略,對武將各種抑制防範,權力中心都是有文官執掌,出現“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所以國家體制上抑制武將,社會輿論上也輕視武將,這是歷史大環境造成了狄青的悲劇。
其次是文官集團的打壓。
國家體制抑制武將,所以當狄青官至樞密使走進權力中心時,文官尤其是諫官無時無刻不提醒宋仁宗防微杜漸。
樞密使一職在北宋也轉為文官擔任,狄青官職樞密使,打破了文官的壟斷,動了文官的蛋糕,自然引起文官們的不滿。
於是有人就利用國家對武將的一貫抑制政策,抬出祖制故事要求仁宗慎用狄青,甚至不惜捏造一些“青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的事件,請求將狄青調離京師。
這樣的文官應該分兩種,有人是懷疑,有人是嫉妒。懷疑者想讓狄青遠離京師防止陳橋兵變故事發生,以保全狄青的名節。嫉妒者估計就是有意打擊,見不得一個武人與自己並立朝堂甚至是位列自己之上。不過這種打擊是利用朝廷既定政策打壓,讓人無可指責。
面對諫官的不斷上奏,宋仁宗始終沒有同意。不過後來幾個重量級的大臣出面,如歐陽修,他還是以武將掌權有“未萌之患”勸說病中的宋仁宗,最終無奈宋仁宗將狄青調離樞密院。
最後是狄青個人政治智慧有缺失。
狄青出身貧寒,從一個普通士卒官至樞密使,絕對是個勵志的典範。但是也許是出身行伍的原因,他只知道忠心,缺乏明哲保身的智慧。
這和武人這個職業有關,性格直爽,行事直接,對於一些行為可能帶來的不好影響不加註意。比如狄青“每出,士卒輒指目以相矜誇”,一方面固然是士兵愛戴敬仰他,另一方面是狄青不知道刻意約束自己約束士兵。可能在狄青看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受到士兵愛戴的武將正是朝廷時刻防範的。
如果狄青能有些政治智慧,知道明哲保身,知道自汙,知道自我保全可能就不會鬱鬱而終了。
總的來說,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讓狄青這樣的武將難以受到重用和該有的尊敬,這是狄青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