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o芬奇密碼
-
2 # 長春樹48509
戰事失敗包含很多因數,特別是國與國開戰。它不同邊境騷擾,是要舉國之力。首先人的因數,選人用人,即前線帶兵將士,後方組織物資輸送。組織後援,發動生產,控制局勢,讓民眾支援。把不同意開打的人放在一邊,當議政員罷啦。因為戰事一開,兵兇戰危,上下一定要齊心。宋孝宗有雄心,無能力,那就只有失敗了。
-
3 # 企衛文化
宋孝宗可以說是南宋少有的幾個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了,他青年時期從宋高宗手裡接過了已經殘破的江山,立志要以恢復河山為己任,後來也是進行了北伐,力圖收復失地,但是卻以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什麼呢?
1、缺少大將之才,南宋初期,湧現出了岳飛,韓世忠為代表的一大片將領,他們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對南宋社會的穩定功不可沒,而到了宋孝宗的時候,這些將領死的死,退的退,已經屈指可數了。
2、社會相對穩定,人心思定,已經沒有了當年那種收復河山的壯志雄心,南宋朝堂上主和的聲音一直很強,宋孝宗力排眾議才決定北伐的,所以有大臣在後方掣肘是不可避免的,影響了前線的戰事。
3、金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日益穩固,百姓也尋得了片刻安寧,這是中原地區的人們對南宋北伐並不是很感冒,響應的寥寥無幾,缺乏中原宋人的支援,這也是南宋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
-
4 # 鏡知先生
一、個人簡介:宋孝宗趙昚,宋太祖趙匡胤第七世孫,宋高宗趙構的養子。南宋第二位開國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上。紹興二年被高宗選中帶回宮中教育,紹興三十年被高宗立為皇太子,紹興三十二年高宗讓位於太子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又重歸太祖一脈。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宋孝宗是南宋時期難得的好皇上,對義父趙構百般孝順,剛即位就為岳飛平反,起用主戰派官員,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整頓吏治,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使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心有大作為的皇帝,在眾多主戰派謀臣的幫助下,北伐大計卻沒有成功,並終其一生,對金國忍辱負重,俯首稱臣,到死也沒有翻過牌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二、任內政治環境:北伐時機選擇不對,剛剛上位就急於北伐,剛剛上位,首當其衝的任務是任務應是穩固統治,積蓄力量,加強武備,伺機北伐。然而孝宗年輕氣盛,急於進取,剛一即位就舉兵北伐,實在是操之過急了。這一時期文臣武將都是高宗時期的主要人物,這一些官員經歷過北宋淪喪,東奔西躲,主戰派也在高宗時期消磨殆盡,主和派佔據上風。宋孝宗沒有自己完全的心腹大臣,無人可用。
而此時對手金國也出了以為好皇上,金世宗,金國在他治理下政權比較穩定,國力恢復很快,可以說和孝宗旗鼓相當,這樣一來,兩國都是出名的好皇帝都想有所作為,金國在國力不如宋朝的時候都能完敗宋朝,何況今非昔比,北伐可想而知,勝算不大。
三、這時期無人可用,無大將之才可挑大樑,廖化之才都沒有。用人不當,當時並沒有可靠大將,只能選擇高宗時期棄將張浚, 張浚這個人,志大才疏,其人雖忠,其志雖堅,但他明於勢而短於術,才能不行。可以說,由他親自指揮的戰役,沒一次是不失敗的。
結果再一次戰敗,被迫割地求和,再次受辱。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高宗還尚在人間,雖為太上皇,只知道一味逃跑的皇帝,做什麼都會是逃跑,孝宗很孝順很聽高宗的話,所以高宗追求太平,孝宗不得不聽。
所以北伐失敗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不失敗是不可能的。
可惜啊,一代中興之帝!
-
5 # 看遍山川
宋孝宗繼位的第二年就改年號隆興,顧名思義孝宗趙眘希望自己接過趙構的接力棒,寄希望透過“隆興北伐”的勝利,能帶領趙宋王朝走向振興之路。無獨有偶四十多年過後寧宗朝改元“開禧”,取太祖“開寶”和真宗“天禧”各一字,意在恢復祖宗的盛世基業,也是大張旗鼓地“開禧北伐”。
孝宗趙眘一反太上皇的政治路線,繼位後就下詔恢復岳飛名譽,給予風光大葬,優待岳飛後人,同時降低了官方的秦檜的評價,這至少太上皇還活著總得留些面子。進行了充分的輿論準備後,趙眘使南宋一個轉身,一改以前對金委屈求全的樣子,開始有計劃進行北伐的準備。
起用主戰派張浚為樞密使,此人以前因淮西兵變遭到宋高宗冷落,趙構一直覺得他志大才疏不堪重用,貶他在永州近20年,這次趙眘把他請來希望仰仗他是老資格抗金派,能起到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的作用。
從1163年初全國動員起來,調配戰爭物資,統籌軍馬,5月宋軍李顯忠和邵宏淵部渡過淮河取得戰爭初步勝利。收復靈璧,宿州的捷報傳來,趙眘對戰局相當樂觀,朝野上下似乎即將聽到到恢復汴京的凱歌。
張浚認為北方民心可用,官軍只要出師北伐一定會勢如破竹,老百姓都簞食以迎王師。可5月還沒有過,戰局發生了逆轉,李邵兩位將軍關鍵時刻臨戰不和鬧起了矛盾,在符離集被金軍殺得一敗塗地,宋軍死傷無數,徵集的戰爭物資損失殆盡。
趙眘的北伐硝煙轉瞬即逝,消耗了萬億物資,死傷無數士兵卻空手而歸,未收復寸尺土地,金朝還乘機索要海,泗,唐,鄧四州。趙眘簡直“偷雞不成蝕把米”,但又能怎樣呢。當南宋朝廷有抗戰意志時,那些抗金老將們不是被朝廷自廢武功就是都已凋敝,趙眘不缺文臣使相,缺的就是能力挽狂瀾的武將,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
張浚面對敗局唯一的可能就是被排擠出朝廷,外任福州。趙眘還沒忘記採石大捷的虞允文,起用他希望虞允文能給他帶來轉機,又讓他主政四川,從西線戰場率先出兵北伐。只是虞允文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豪氣,變成了純粹舞文弄墨的文人,趙眘幾經催促後又接到虞允文逝世的訊息。願望是那麼飽滿,可一切現實是那麼骨感,孝宗從此就沒了脾氣。
之後的宋金達成“隆興和議”,除了金開口要的,宋還多給了金商,秦兩州。宋也佔了點嘴巴便宜,兩國之間君臣關係改為叔侄關係,“歲貢”改“歲幣”,侄子給叔叔壓歲錢,銀絹各20萬。
回覆列表
打仗拼的是國力。和草原人民打仗拼的是戰馬。這兩者缺一就不可能打贏。不要拿元朝末年說例子,蒙古騎兵經過100年的享樂,已經沒有了草原人民的戰鬥力。岳飛和韓世忠都是步兵。設埋伏阻攔騎兵是可以的,收復失地很難。知道為什麼中原沒有馬嗎?因為馬的價格是牛的40倍,只有強大的漢朝才能組織強大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