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長: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夫子: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山長: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於《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元代時,各路、州、府都曾建有書院,設山長。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期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廢除科舉之後,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師傅:古時老師的通稱。“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老師。師父: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西席:也稱西賓,是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其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漢明帝劉莊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向東為尊。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後,“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師保:原為古代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員,亦師亦保,統稱“師保”。《易·繫辭下》:“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後來泛指老師。如清代龔自珍《抱小》:“小學者,子弟之學。學之以侍父兄師保之側,以待父兄師保之顧問者也。”
師長: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夫子: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山長:是歷代對山中書院的主講教師的稱謂,其出處源於《荊相近事》。五代十國時期,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受業者眾多,蔣維東被尊稱為“山長”。此後,“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元代時,各路、州、府都曾建有書院,設山長。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期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廢除科舉之後,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師傅:古時老師的通稱。“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老師。師父: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西席:也稱西賓,是對教師的一種尊稱。其來源為這樣一個典故:漢明帝劉莊當太子時,曾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他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座次以靠西向東為尊。漢明帝雖貴為皇帝,仍然給桓榮安排坐西面東的座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此後,“西席”或“西賓”就成了對教師的尊稱。師保:原為古代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員,亦師亦保,統稱“師保”。《易·繫辭下》:“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後來泛指老師。如清代龔自珍《抱小》:“小學者,子弟之學。學之以侍父兄師保之側,以待父兄師保之顧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