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戰中,周桓王被鄭國大將祝聃射傷。這一箭,算是徹底把周天子給拉下了神壇。
事情還要從平王東遷說起:
由於揹著弒父的嫌疑,西邊還有周攜王虎視眈眈,周平王的位子坐得並不安穩。
遷都洛陽放棄了宗周的根基之後,平王是萬萬不敢得罪這些中原大國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是萬劫不復的下場。鄭國、虢國這些靠近王畿的地方,更是他要小心應對的重點。
鄭國是平王東遷的功臣,因此在朝堂擁有足夠的話語權。為了應對權勢日益膨脹的鄭國,周平王又開始在朝中培養虢公的勢力以作為對抗,結果此舉引來鄭莊公的強烈不滿。
為了緩和兩國關係,周平王提出了,兩國互相交換公子作為人質的方案。交質的做法,雖然古已有之。但是天子和諸侯國之間交質,這還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左傳》)
但為了王室的平穩延續,周平王顯然是顧不上要面子了。但更要命的事情,發生在周平王駕崩之後:
平王的長子姬洩早亡,此刻最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就是在鄭國當人質的姬狐了。按照史書的說法,是姬狐知道父親駕崩,一路上傷心悲憤,回朝後不日而亡。
至於事情的真相如何,如今已不可考。但此事足以讓周朝君臣,把鄭國的危險等級直接調成紅色了。至少後來繼位的周桓王是這麼認為的。
周桓王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該乾的事情一件沒幹,不該乾的事一件沒少。周室東遷出力最大的便是晉國、鄭國這兩個同姓諸侯國。尤其是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這兩個國家只能拉攏。
結果呢?晉國內戰,桓王的態度在曲沃武公和晉國公室之間搖擺不定;鄭莊公入朝覲見,又不對人家以禮相待。晉、鄭兩國的關係與周王室越發的疏遠。
如此這般之下,王室的權威日益衰微。就連魯國更換國君的大事,都不再入朝請求冊封了。諸侯制度的根基已經名存實亡。
為了挽回局面,桓王的策略是殺雞給猴看。於是在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親自率領周、虢、蔡、陳、衛等國軍隊,以鄭莊公不朝見天子的罪名,出兵討伐。
這個理由確實沒什麼問題,按照禮制:諸侯朝見,一次不到削爵;二次不到奪地;三次不到滅國!
但你要玩殺雞儆猴,首先要確定你找到的是雞呀,鄭國明顯是一頭擇人而噬的老虎啊。繻葛之戰便是 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春秋》)
鄭國率先發動進攻,一舉擊垮了陳、蔡、衛等僕從軍;這些僕從軍非但沒有立下戰功,潰敗之下,還將王室的陣型衝了個亂七八糟。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國大將祝聃一箭射傷周桓王的肩膀。這種情況下,祝聃的意思是追擊擴大戰果。但鄭莊公表現出一個合格政治家的韜略。
不光是沒有追擊,還派自己的重臣祭仲,前去周營慰問並表示認罪。畢竟,“誤傷”天子是一回事,要是真給殺了的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畢竟鄭國還經不起天下諸侯的問罪。
至於周桓王那邊嗎?呵呵,有這一箭也就足夠了。這一箭哪裡是射在桓王的身上啊,簡直是把九鼎給戳了一個大窟窿!
東遷之後的周王室,本就衰微到了極點。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舔舐傷口,經過桓王這麼一鬧騰,同姓諸侯得罪了個遍,也就徹底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東周的衰亡,周桓王姬林至少要付上一半的責任。這一箭捱得不冤!
桓王既失於信,禮義陵遲,男子淫奔,讒偽並作,諸侯背叛,構怨連禍,九族不親,故詩人刺之。(《帝王世紀》)
繻葛之戰中,周桓王被鄭國大將祝聃射傷。這一箭,算是徹底把周天子給拉下了神壇。
事情還要從平王東遷說起:
由於揹著弒父的嫌疑,西邊還有周攜王虎視眈眈,周平王的位子坐得並不安穩。
遷都洛陽放棄了宗周的根基之後,平王是萬萬不敢得罪這些中原大國的。一個不小心,就會是萬劫不復的下場。鄭國、虢國這些靠近王畿的地方,更是他要小心應對的重點。
鄭國是平王東遷的功臣,因此在朝堂擁有足夠的話語權。為了應對權勢日益膨脹的鄭國,周平王又開始在朝中培養虢公的勢力以作為對抗,結果此舉引來鄭莊公的強烈不滿。
為了緩和兩國關係,周平王提出了,兩國互相交換公子作為人質的方案。交質的做法,雖然古已有之。但是天子和諸侯國之間交質,這還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左傳》)
但為了王室的平穩延續,周平王顯然是顧不上要面子了。但更要命的事情,發生在周平王駕崩之後:
平王的長子姬洩早亡,此刻最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就是在鄭國當人質的姬狐了。按照史書的說法,是姬狐知道父親駕崩,一路上傷心悲憤,回朝後不日而亡。
至於事情的真相如何,如今已不可考。但此事足以讓周朝君臣,把鄭國的危險等級直接調成紅色了。至少後來繼位的周桓王是這麼認為的。
周桓王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該乾的事情一件沒幹,不該乾的事一件沒少。周室東遷出力最大的便是晉國、鄭國這兩個同姓諸侯國。尤其是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這兩個國家只能拉攏。
結果呢?晉國內戰,桓王的態度在曲沃武公和晉國公室之間搖擺不定;鄭莊公入朝覲見,又不對人家以禮相待。晉、鄭兩國的關係與周王室越發的疏遠。
如此這般之下,王室的權威日益衰微。就連魯國更換國君的大事,都不再入朝請求冊封了。諸侯制度的根基已經名存實亡。
為了挽回局面,桓王的策略是殺雞給猴看。於是在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親自率領周、虢、蔡、陳、衛等國軍隊,以鄭莊公不朝見天子的罪名,出兵討伐。
這個理由確實沒什麼問題,按照禮制:諸侯朝見,一次不到削爵;二次不到奪地;三次不到滅國!
但你要玩殺雞儆猴,首先要確定你找到的是雞呀,鄭國明顯是一頭擇人而噬的老虎啊。繻葛之戰便是 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春秋》)
鄭國率先發動進攻,一舉擊垮了陳、蔡、衛等僕從軍;這些僕從軍非但沒有立下戰功,潰敗之下,還將王室的陣型衝了個亂七八糟。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國大將祝聃一箭射傷周桓王的肩膀。這種情況下,祝聃的意思是追擊擴大戰果。但鄭莊公表現出一個合格政治家的韜略。
不光是沒有追擊,還派自己的重臣祭仲,前去周營慰問並表示認罪。畢竟,“誤傷”天子是一回事,要是真給殺了的話,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畢竟鄭國還經不起天下諸侯的問罪。
至於周桓王那邊嗎?呵呵,有這一箭也就足夠了。這一箭哪裡是射在桓王的身上啊,簡直是把九鼎給戳了一個大窟窿!
東遷之後的周王室,本就衰微到了極點。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舔舐傷口,經過桓王這麼一鬧騰,同姓諸侯得罪了個遍,也就徹底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東周的衰亡,周桓王姬林至少要付上一半的責任。這一箭捱得不冤!
桓王既失於信,禮義陵遲,男子淫奔,讒偽並作,諸侯背叛,構怨連禍,九族不親,故詩人刺之。(《帝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