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長線釣大魚!是句流傳了很久的話。放眼當前,臺釣人的魚竿也越用越長,甚至使用8米、10米的都大有人在;即使坐在釣臺上,離岸幾米遠的水中,也一樣用著長竿、甩著大鞭,總是認為鉤餌拋得越遠越能有魚咬鉤,但更常見一天累死累活的漁獲寥寥~
我們因此就不禁提出了問題:魚竿的長度,真的是一寸長一寸強嗎?短竿就不能良好的應用於湖庫野釣嗎?其實不然——只有合理的選擇魚竿長度,才是“最強”。下面就給大家說明一下湖庫臺釣的“選竿長策略”~
釣法首先決定魚竿的長度
透過“竿長”,我們提出釣法的先決,這裡的關鍵是釣法的特點和優勢要認清,而不要把優勢變成劣勢,這方面在臺釣上體現得很充分。臺釣是典型的齊竿線釣法,也是著名的速釣法之一,具有定點誘釣、輕盈靈敏、頻率取勝等優點,所以這裡提醒:玩臺釣的朋友,如果想發揮臺釣的優勢,魚竿就不宜過長——筆者主要湖庫野釣為主,以此給大家一個綜合性的建議,臺釣法的魚竿不宜超過7.2米。否則,真的常見會損失釣法固有的優勢,甚至導致“勞累過度”。
階梯地形的魚竿不宜過長
自然湖庫環境複雜多樣,緩坡,陡坎,樺尖,洄水灣,溝叉,進出水口等等,這些地方在季節、溫度、漲水降水等前提之下,都可能是我們首先考慮要選擇的釣點。一般常見的情況是岸上呈現什麼地型,水中也會是同樣的地型,下面咱們陸續說到~
如,遇坡度很小,但岸上有明顯“階梯”的地形,這種地方一般是經過長時間水流沖刷和季節性的漲退水形成的。此時可透過遠近不同的探底,找到階梯分界的“坎楞”,以此位置結合目標魚合適的水深選擇魚竿的長度即可。在平臺區,也可根據水中的水草分佈,樹樁,橋墩等旁邊選擇竿長。
如果此時用竿過長,反而可能導致“躲過”臺階交界和一些障礙物,躲過了存魚區。這種地形一般離岸釣近的4.5米釣竿就常見足夠,遠的就要受累使用6.3-7.2米的魚竿了。這也看個人習慣,這種地方很好搭釣臺,用釣臺緩解竿長,不僅釣位平坦,更能縮短用竿。
陡坎,立崖式岸邊不適合魚竿過長
上文提到,岸上的地型常見“指引”釣點的深淺,陡坎,立崖式岸邊就大多近岸就2一4米的水深,水底也常見落差相對較大的坎,被釣魚人稱作頭道坎,二道坎,三道坎兒。這種地型就沒有必要去使用長竿了,只要能找到水深達標最近的“坎”,即使是短到3.6米的竿子,也可能比用長竿魚獲好的多。這在實釣中許多釣友都有過體驗,戲稱:魚就在腳底下~
趙家窯水庫此處釣點就是相反的地形,大面積淺灘,所以釣臺搭得遠,此時主釣鯉魚我用了4.5米的魚竿:
樺尖“引領”的魚竿長度
野釣中使用長竿者多數為了釣大魚,一來認為大魚多在遠處,二來偶遇大魚更容易控魚。實則應該根據作釣水域整體考量,如鏵尖處是我們首選的釣點,這種伸入水中的地型本就已經離岸很遠了,再加上現在都有大釣臺,樺尖類的地方,大可不必使用又長又重的魚竿讓自己受累。
只要水深能達到預期,用竿就寧短勿長。鏵尖處的一側或倆側總會有大小不一的灣子,選擇釣點時應根據風向,水流方向選在鏵尖的偏左側或者是偏右側,這裡更易堆積食物和聚魚,長竿反而可能過了這個區域。北方地區為例,一年四季偏西風較多,又多見自然水域東西方較長走向,故此時選擇鏵尖左側會常見優於右側。灣子垂釣,如果水底平坦,白天魚竿可以稍長,但一般控制在5.4-6.3米就足夠了。
撒魚水庫和湖泊選竿技巧
如今越來越多出現了黑坑性質的湖庫,這更常見一些要捨棄長竿的重要性了,尤其撒魚多、釣新魚,新放魚會延近岸巡坑以儘快適應環境,此時用短竿可快速回魚增加魚獲量,甚至常見越是長竿越沒口,越是短竿口越快……只有中後期以後,搶魚完畢,魚遠岸,這時才能體現出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才會出現條件範圍內的魚竿越長越好。如,此時前期使用3.6-4.5的魚竿,後期再換用5.4-6.3甚至7.2米的魚竿。
季節促成的魚竿長度選擇
季節的交替會直接影響到魚離岸邊的遠近。春季萬物復甦,各種水中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魚類也進入了繁殖季節,會找尋近岸有水草,樹根,倒樹等障礙物處產卵,這時不必死守“春釣灘,春釣淺”一說。根據氣溫水溫、光照、風力、風向綜合判斷才可以。尤其野生魚,此時常見從50釐米到2米左右的水深都能釣到魚,所以此時更建議不要上來就長竿,5.4米左右的魚竿先試釣,常見可能佔有先機,這個時候岸邊找魚更是關鍵。
夏秋季節各種魚類活動範圍會更廣,此時更應該根據所釣魚種,魚體大小,作釣環境去選擇魚竿長短。尤其水域大魚不多甚至就主釣小型魚,再結合魚的活性高、魚口多,比如此時主釣鯽魚,選擇3.9-4.5的偏短魚竿常見更高效。
夜釣的魚竿宜短不宜長
夜釣是夏秋季節湖庫的首選,不僅因為涼爽,更有規避過多小雜魚和更大機率釣獲大魚的目的。入夜,也是許多大魚近岸覓食的時間,此時就要捨棄白天過長的魚竿,而選擇合適的短竿,比如,一般的水域和釣臺,選擇4.5-5.4米的魚竿,就足夠了。而且,一旦魚口快,過長的魚竿還會增加事故率——黑夜解決一些纏線、斷漂的事故,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
最後總結
放長線釣大魚!是句流傳了很久的話。放眼當前,臺釣人的魚竿也越用越長,甚至使用8米、10米的都大有人在;即使坐在釣臺上,離岸幾米遠的水中,也一樣用著長竿、甩著大鞭,總是認為鉤餌拋得越遠越能有魚咬鉤,但更常見一天累死累活的漁獲寥寥~
我們因此就不禁提出了問題:魚竿的長度,真的是一寸長一寸強嗎?短竿就不能良好的應用於湖庫野釣嗎?其實不然——只有合理的選擇魚竿長度,才是“最強”。下面就給大家說明一下湖庫臺釣的“選竿長策略”~
釣法首先決定魚竿的長度
透過“竿長”,我們提出釣法的先決,這裡的關鍵是釣法的特點和優勢要認清,而不要把優勢變成劣勢,這方面在臺釣上體現得很充分。臺釣是典型的齊竿線釣法,也是著名的速釣法之一,具有定點誘釣、輕盈靈敏、頻率取勝等優點,所以這裡提醒:玩臺釣的朋友,如果想發揮臺釣的優勢,魚竿就不宜過長——筆者主要湖庫野釣為主,以此給大家一個綜合性的建議,臺釣法的魚竿不宜超過7.2米。否則,真的常見會損失釣法固有的優勢,甚至導致“勞累過度”。
階梯地形的魚竿不宜過長
自然湖庫環境複雜多樣,緩坡,陡坎,樺尖,洄水灣,溝叉,進出水口等等,這些地方在季節、溫度、漲水降水等前提之下,都可能是我們首先考慮要選擇的釣點。一般常見的情況是岸上呈現什麼地型,水中也會是同樣的地型,下面咱們陸續說到~
如,遇坡度很小,但岸上有明顯“階梯”的地形,這種地方一般是經過長時間水流沖刷和季節性的漲退水形成的。此時可透過遠近不同的探底,找到階梯分界的“坎楞”,以此位置結合目標魚合適的水深選擇魚竿的長度即可。在平臺區,也可根據水中的水草分佈,樹樁,橋墩等旁邊選擇竿長。
如果此時用竿過長,反而可能導致“躲過”臺階交界和一些障礙物,躲過了存魚區。這種地形一般離岸釣近的4.5米釣竿就常見足夠,遠的就要受累使用6.3-7.2米的魚竿了。這也看個人習慣,這種地方很好搭釣臺,用釣臺緩解竿長,不僅釣位平坦,更能縮短用竿。
陡坎,立崖式岸邊不適合魚竿過長
上文提到,岸上的地型常見“指引”釣點的深淺,陡坎,立崖式岸邊就大多近岸就2一4米的水深,水底也常見落差相對較大的坎,被釣魚人稱作頭道坎,二道坎,三道坎兒。這種地型就沒有必要去使用長竿了,只要能找到水深達標最近的“坎”,即使是短到3.6米的竿子,也可能比用長竿魚獲好的多。這在實釣中許多釣友都有過體驗,戲稱:魚就在腳底下~
趙家窯水庫此處釣點就是相反的地形,大面積淺灘,所以釣臺搭得遠,此時主釣鯉魚我用了4.5米的魚竿:
樺尖“引領”的魚竿長度
野釣中使用長竿者多數為了釣大魚,一來認為大魚多在遠處,二來偶遇大魚更容易控魚。實則應該根據作釣水域整體考量,如鏵尖處是我們首選的釣點,這種伸入水中的地型本就已經離岸很遠了,再加上現在都有大釣臺,樺尖類的地方,大可不必使用又長又重的魚竿讓自己受累。
只要水深能達到預期,用竿就寧短勿長。鏵尖處的一側或倆側總會有大小不一的灣子,選擇釣點時應根據風向,水流方向選在鏵尖的偏左側或者是偏右側,這裡更易堆積食物和聚魚,長竿反而可能過了這個區域。北方地區為例,一年四季偏西風較多,又多見自然水域東西方較長走向,故此時選擇鏵尖左側會常見優於右側。灣子垂釣,如果水底平坦,白天魚竿可以稍長,但一般控制在5.4-6.3米就足夠了。
撒魚水庫和湖泊選竿技巧
如今越來越多出現了黑坑性質的湖庫,這更常見一些要捨棄長竿的重要性了,尤其撒魚多、釣新魚,新放魚會延近岸巡坑以儘快適應環境,此時用短竿可快速回魚增加魚獲量,甚至常見越是長竿越沒口,越是短竿口越快……只有中後期以後,搶魚完畢,魚遠岸,這時才能體現出一寸長一寸強的優勢,才會出現條件範圍內的魚竿越長越好。如,此時前期使用3.6-4.5的魚竿,後期再換用5.4-6.3甚至7.2米的魚竿。
季節促成的魚竿長度選擇
季節的交替會直接影響到魚離岸邊的遠近。春季萬物復甦,各種水中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魚類也進入了繁殖季節,會找尋近岸有水草,樹根,倒樹等障礙物處產卵,這時不必死守“春釣灘,春釣淺”一說。根據氣溫水溫、光照、風力、風向綜合判斷才可以。尤其野生魚,此時常見從50釐米到2米左右的水深都能釣到魚,所以此時更建議不要上來就長竿,5.4米左右的魚竿先試釣,常見可能佔有先機,這個時候岸邊找魚更是關鍵。
夏秋季節各種魚類活動範圍會更廣,此時更應該根據所釣魚種,魚體大小,作釣環境去選擇魚竿長短。尤其水域大魚不多甚至就主釣小型魚,再結合魚的活性高、魚口多,比如此時主釣鯽魚,選擇3.9-4.5的偏短魚竿常見更高效。
夜釣的魚竿宜短不宜長
夜釣是夏秋季節湖庫的首選,不僅因為涼爽,更有規避過多小雜魚和更大機率釣獲大魚的目的。入夜,也是許多大魚近岸覓食的時間,此時就要捨棄白天過長的魚竿,而選擇合適的短竿,比如,一般的水域和釣臺,選擇4.5-5.4米的魚竿,就足夠了。而且,一旦魚口快,過長的魚竿還會增加事故率——黑夜解決一些纏線、斷漂的事故,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
最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