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30064678816

    文化讀書類節目《朗讀者》自播出以來,成為熒屏上的一股“綜藝清流”。近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朗讀者》節目同MISTRA書與來自俄羅斯、印度、阿爾巴尼亞等國家的出版社簽訂了版權合作協議,推薦經典、推廣閱讀、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有人說:6個國家,8種語言,中國文學之燈點亮了法蘭克福。

    文學是透視中國的一扇窗,透過它,可以看到秦磚漢瓦,看到時代的腳步,感受到發展的脈搏。好的文學永遠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飄浮,要不是得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路遙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得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奮鬥”……透過朗讀者之口,這些跨越古今的錦繡文字,勾勒出幾千年的悲歡離合、時移世易,讓人從中領略到中國文化薪火相傳沉澱下的精髓。

    如果說“朗讀”二字說的是文字,“者”講的則是人。節目裡,有把大半輩子獻給改革開放的先鋒人物,有白手起家闖出一片天的民營企業家,有以壁畫為伴的考古學家,也有備受矚目的話劇演員……是他們,搭建出活力四射的當代中國;也是他們,讓這個節目富有時代氣息。隨著《朗讀者》走出國門,一些中國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也來到前臺的鎂光燈下,讓外國讀者不僅從文字中閱讀中國,更透過與“時代的領讀者”對話,感知一個立體的中國。

    曾有人質疑:呈現在外華人眼前的中國文物、詩詞古籍、地域景觀和特色美食,滿足了西方觀眾對異質文明的好奇,美則美矣,但這些文明“奇觀”無法激盪思想、打動靈魂。書展上,《朗讀者》的製作人與德國友人用中德文分別朗誦了散文《寫給母親》,令在場觀眾潸然淚下。關於母親的文字,把愛與愛連在一起,也把中國與外國連在一起。此外,陪伴、遇見、禮物等主題詞也在節目中先後出現,勾起觀眾對於親情、愛情乃至家國情的共情與思考。所以,《朗讀者》能打動外國觀眾,不僅靠朗讀文學、朗讀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母題”。

    產生共鳴,為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當我們試圖把中國故事帶到海外,在“講故事”前學會“挑故事”是必然的選擇。因為在文化鴻溝面前,用翻譯經典、學術推介等方式“板著面孔說教”,多數人無從理解文化的差異。講故事,也不意味把膚淺的讀物作為傳播的首選。畢竟,認為中國只有中醫、武術和飲食的偏見無法反映多彩的歷史與現實。只有找到中國與世界的“聯結點”並如實展示出來,才能更好地讓外國讀懂真正的中國,進而從“講故事”過渡成“聊思想”,從單向講述變成互通有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苦樂觀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