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掌心記
-
2 # 大器無聲
別自欺欺人了,"吃虧是福”是愛沾別人便宜的人,給吃虧人的立的牌坊。
啥時候見過經常吃虧的人說"吃虧是福",倒是經常沾便宜的人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這種觀點混淆了是非,扭曲了道德,給了心術不正的人個擋箭牌。
首先:我們與日本、印度等國的領土問題能"吃虧是福"嗎?國家至上,寸土不能讓,宣揚"吃虧是福"不就是賣國嗎?
美國發動貿易戰,不僅僅是想佔中國便宜,而是要扼制中國的發展,我們能"吃虧是福"嗎?
其次:有"吃虧是福"思想的管理者,能嚴格執行多勞多得的原則嗎?能按貢獻的大小合理分配薪酬嗎?自古以來,就有老實人吃虧的說法兒。而老實人吃虧,是人性的退化、德性的變異。
再次:生活中,誰身邊沒幾個愛沾便宜的人。沾便宜多了,就成習慣。一但不讓沾便宜了,翻臉不認人。不勞而獲,只索取不奉獻。經常掛在這種人嘴邊的話就是"吃虧是福"。"吃虧是福”是愛沾便宜人的"遮羞布"。見利不沾,後悔半天,是他們的座佑銘。不信,你沾他一回便宜,讓他"吃虧是福試試?
肯吃虧的人,往往都是能站在對方立場想問題的人,考慮問題總是更多為了別人利益而讓度自己的利益。這種人雖然表面上看經有時吃虧,但是好的名聲就是無形資產,喜歡和他交往的人也就越來越多,其人緣會越來越好,人生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這也許才是能吃虧的人,更有機會獲得福報的原因。
因吃虧得福報的人很多,在三國這個天下大亂,世風日下、視民如草芥的年代,許多人為了功名利祿,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陰謀陽謀,爾虞我詐,攻討伐徵奪,無所不用其極,劉備卻劍走偏鋒,以寬厚仁德、愛民如子的清新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成為那個時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劉備仁德愛民,在小說《三國演義》的雖然有誇張成分的描述,但在《三國志》這樣的正史也有許多溫情動人的筆墨。
讓小利得人心,逢凶化吉比如初平二年(191年),劉備投靠公孫瓚任平原國相期間,廣交當地士族強豪,與普通老百姓,都能坐在一起拉吃飯家常,完全沒有領導高高在上的架子,這種親民作風,在二千多年前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樂善好施,接濟窮人,當然也是免不了的,所以劉備的好名聲,很快傳開了。
人心是收買不完的,當領導肯定不免得罪人,在《三國志》裡就記載了下面這則故事。
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可見,劉備平時禮賢下士,有時寧可自己吃點小虧,舍點小利,卻賺得了仁德的好名聲,不僅感化了刺客,成功避免了刺殺,而且還讓象趙雲這樣的大將也深深為之折服,心甘情願投奔到劉備帳下效命,也算是福報了。
讓徐州聚人氣,聲名遠播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攻打徐州,劉備帶兵前去救援,幫助陶謙守住了徐州。陶謙既想利用劉備守住徐州這塊地盤,又害怕劉備取而代之,故對劉備防範有加,給了劉備豫州刺史的空銜,讓其駐軍小沛。手下人都勸劉備乘機拿下徐州,但劉備堅決不從,甘心不計得失為陶謙的馬前卒。
後來,陶謙病危,陶謙手下孫乾、麋竺等都稱“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劉備堅決辭讓,在陳登、孔融的加持下,遂領徐州。
這就是《三國志》中有關劉備讓徐州的記載,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中“三讓”的情節虛構。也說明劉備在力保徐州平安後,沒有趁人之危取而代之,而是甘心為其驅使,同時廣施仁德,與曹操等一些諸侯爾虞我詐,血腥殘忍,形成鮮明對比。
正因為如此,劉備在眾人的擁戴下,坐上了徐州牧的寶座,還收穫了象孫乾、麋竺、麋芳等一批忠心為效命的部下,甚至在劉備落難逃亡的時候,這些人都是不離不棄,為劉備的事業奮鬥一生。
特別要提到的麋竺、麋芳這兄弟倆“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貲產鉅億。”是當地有巨賈大族,資產過億,卻非常欽佩劉備的人格魅力,甘心以全部家產拿出來給劉備作軍資,甚至還把自己的妹妹也嫁給劉備。
讓荊州攬人才,終成大業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寄駐劉表治下,沒過幾天安穩日子,曹操大將南下直指荊州,劉表之子劉琮望風而降,諸葛亮勸劉備趕緊搶先奪荊州,劉備以和劉表同宗不忍心為由拒絕。
在往當陽撤退時,曹操五千兵馬正以晝夜行進三百餘里的急行軍速度追殺過來,樊城十多萬老百姓,寧死追隨劉備。
帶著這些民眾和輜重撤退,必然會被曹軍追上,拋棄這些民眾,劉備又不忍心。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劉備的選擇是“以人為本”一起走,於是就出現了十多萬民眾拖家帶口,扶老攜幼,跟隨劉備大軍,加上幾千車糧草物資,每天只能行進十幾裡。劉備於是派關羽調了幾百艘船渡百姓過江,直到百姓將要渡完,方才上馬離去。
劉備為此付出的慘痛代價,在當陽縣長坂被曹軍截住,自己的妻子兒女全部被曹軍掠去,部隊全部被衝散,自己只帶著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乘馬逃走,損失不可謂不慘。
劉備雖然“攜民渡江”,吃了大虧,但其愛民如子,寬厚仁德之名卻廣為傳播,仁義之師成了劉備後來崛起的核心競爭力。
龐統、黃忠、魏延、蔣琬,費禕、傅彤,楊儀,馮習,張南、馬良、馬謖等一批荊州當地士族大才,都紛紛慕名加入劉備陣營,就是後來所謂的“荊州集團”,成為劉備奪取蜀漢政權和治理蜀地的核心力量,特別是諸葛亮更是成為劉備的託孤重臣,一生為蜀國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也許就是劉備的福報吧。
其實我們縱觀劉備的一生,起於織蓆專賣履之輩,標標準準的草根。除了一頂傳說的中山靖王之後的空名號外,既無雄厚家資,更無家族背景,卻能引得無數謀臣良將甘心為其驅使,成就霸業。
這其中最根本原因是劉備能以人為本,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有時候甚至不惜讓度自己的利益,也就是吃虧,成了三國諸侯屆的一股清流,劉備也因此賺得了名聲,人氣,聚攏了人心,把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大,三分天下有其一。
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點評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