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良人一品
-
2 # 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因位於六詔之南,故名南詔。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
哀牢王族中的舍龍(意為“大老虎”)一族,為避難遷居至邪龍(原哀牢國領土、今雲南巍山)。邪龍本是哀牢國領土,被漢朝強行設定為邪龍縣,劃歸益州郡管轄,漢朝勢力退出後被豪酋佔據。舍龍一族的到來,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援,勢力不斷擴充壯大,逐漸形成以舍龍一族為中心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開始被稱作“蒙舍龍”或“蒙舍”。豪酋張樂進求為拉攏舍龍一族,將女兒嫁予舍龍之子細奴邏。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舍龍之子細奴邏繼承蒙舍詔(王)。此時,洱海周邊也出現了幾個比較大的詔(王),洱海北面是河蠻人的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洱海東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詔(今賓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詔(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詔(今巍山),這些詔被漢史合成為“六詔”。因蒙舍詔位於這些“詔”的南面,也被漢史稱作“南詔”。
653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援,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其他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援。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臺登郡王。737年,皮邏閣戰勝河蠻,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雲南王。封王制書裡說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諸部潛通犬戎(吐蕃),蒙歸義率兵征討有功。
738年,皮邏閣謀乘勝兼併五詔,張建成建議厚賂劍南節度使王昱,請求合六詔為一。王顯向朝廷代請,得唐玄宗允許。《新唐書》:“當是時,五詔微,歸義獨強,乃厚以利啖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制可。”“又以破渳蠻功,馳遣中人冊為雲南王,賜錦袍、金鈿帶七事。於是徙治太和城。”
唐玄宗給王昱敕文裡說,蒙歸義效忠出力,討伐西蠻,“彼(指五詔)持兩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殘破”。皮邏閣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統一六詔,南詔算正式立國。
-
3 # 林城—布衣
唐朝,自李淵於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朱溫滅唐,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南詔,自738年皮羅閣建立至902年南詔權臣漢人鄭買嗣滅亡南詔,享國一百六十四年。從時間和地域上看,南詔是與唐朝並存一百六十餘年,獨立於唐的少數民族政權。
唐初,雲南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統屬,六個實力較強被稱為六詔,因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那時,並沒有現在中國疆域的觀念,加之蠻荒偏遠,所以唐並沒有統一這一地區,後唐王朝出兵支援南詔征服滅亡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
南詔國依附唐朝,統一了六詔。但在後來的關係中,由於唐朝邊將對南詔多有欺辱,皮羅閣怒而攻唐,造成唐朝南部邊疆地區有所損失。唐朝後又派重兵攻南詔,皮羅閣兵敗請和。以後的時間裡,南詔也曾與吐蕃結盟攻唐失敗,南詔與唐的關係是時戰時和。
唐朝後期,唐朝陷入藩鎮割據。南詔與唐朝的關係,實際上是與唐南方藩鎮的關係,也是有戰有和。唐昭宗天覆二年,公元902年,南詔的漢人權臣鄭買嗣起兵殺死南詔王族八百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五年後,唐朝也被藩鎮勢力朱溫滅亡。
-
4 # 星火辰
南詔是與唐朝同時的,佔據今雲南全境、四川、貴州以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地方性強國,之後的段氏大理國基本就繼承了南詔國的規模。
一、南詔王皮邏閣,在唐玄宗開元末年統一六詔,建立強大的地方性政權,直到902年唐朝即將滅亡時,南詔先於唐朝滅亡
南詔本來叫蒙舍詔,因為位於六詔最南,因此又名南詔。皮邏閣之前,南詔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到皮邏閣統治時期,依託唐朝的支援,皮邏閣統一六詔,興建太和城,在雲南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性政權。南詔的生存策略,大概是遊走於唐朝和吐蕃兩個強國之間,並在東南亞一隅建立自己的霸權。它在唐朝和吐蕃面前雖然是個小國(其實也不算小),但在它160多年的歷史中,卻屢屢可以看到它讓唐朝和吐蕃吃癟的場景,甚至唐朝最後都滅亡,都或多或少與它有些關係。公元902年,南詔亡於權臣鄭買嗣。
二、南詔王的世系比較好記憶,因為他們父子連名,南詔的歷史大概有幾個重要節點
南詔從皮邏閣建國,傳子閣羅鳳,然後是鳳迦異(先閣羅鳳死,沒繼位),異牟尋,尋閣勸、勸龍晟等等,直到舜化貞,幾乎都是父子連名的。皮邏閣時期,是南詔依靠唐朝統一六詔的時期;閣羅鳳時期,南詔因為唐朝地方官的壓迫投向吐蕃,乃至於兩次與唐朝交兵,唐朝損兵二十萬,是為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防禦空虛的一大原因;異牟尋時期,南詔因為吐蕃的猜忌壓迫,再次投向唐朝,與唐朝聯合讓吐蕃吃癟;到了世隆繼位後,已經進入唐懿宗的統治的唐朝末年,世隆的名字犯了李世民、李隆基兩個皇帝的名諱,但他堅決不改,還自立為帝(國號大禮),併入侵唐朝劍南、桂管、安南等地。在兩國的大交兵中,唐朝和南詔都陷入巨大消耗之中,兩國的滅亡與此都有很大關係。
三、南詔的滅亡,以及它與大理國的關係
公元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滅南詔王族,建立了大長和國,此後雲南地區進入動盪期。大長和之後是大天興,大天興國存在不到一年,又被大義寧取代。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段氏大理國建立,後存在了很長時期。段氏大理國的國號大理(大禮),其實早在南詔時代已經出現,而且段氏大理國的規模,幾乎是繼承了南詔國。
且說,南詔國滅亡不久,公元907年,唐朝也滅亡了,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在這一時期裡,遼國興起於北方,大理興起於雲南,吐蕃國早已陷入分裂混戰中,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西夏也在孕育中,而後是遼、北宋、西夏、大理等數國的對峙。
回覆列表
南詔國(738年—902年)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國首領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於權臣鄭買嗣。唐初洱海地區部落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較大部落,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在唐朝的支援下,南詔先後征服西洱河地區諸部,覆滅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