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福影音

    在喪文化大範圍流行之前,有一小段時間,流行的是“童年記憶”。

    童年時候吃的硬質糖果和零食、童年玩的塑膠小兵和百變小櫻卡的圖片被搬到社交平臺上展覽,大家狂熱的轉發,想要以此抓住童年的尾巴。很不幸,這些食物和玩具到現在都還活著,被“童年記憶”感動的熱淚盈眶的人們買到了它們:高麵粉的蝦條、代可可脂的“巧克力”、不會動也不會發出聲音的兵人、只會滋滋滋轉的溜溜球……

    人們曾以為,對現在的生活感到無趣是因為像LOL這種形式單一的娛樂束縛了自己。其實不是,感到無趣不是因為得不到快樂,而是因為快樂得到的太容易,以至於感受不到來自它們的快樂。

    “屌絲文化”盛行的時候(大概就是童瑤被抓的那段時間),就已經到了喪文化誕生的前夜了。“屌絲”一詞,比“loser”溫和,比“失敗者”多了幾分自嘲。“屌絲”們似乎永遠在不好不壞的狀態下生活:永遠被女神拒絕,卻永遠拒絕不好看的追求者;永遠不是人群中最差的那個,卻永遠都做不到最好。

    “屌絲文化”的接受者們給身邊的各種事物打上了屌絲的標籤:比如搬磚、小鹿亂撞的表白、通宵達旦的複習。因為:搬磚的都是屌絲,不是屌絲就應該分分鐘五百萬上下;表白時小鹿亂撞的都是屌絲,不是屌絲就應該讓女神倒追你;通宵達旦複習的都是屌絲,不是屌絲就應該打一夜LOL然後考年級第一。

    “屌絲文化”的本質,不是接受平庸,而是拒絕平庸。從天賦上拒絕。喪文化恰恰與屌絲文化相反。喪文化的接受者們承認努力的重要性,也承認天賦對努力效果的影響。他們沒有過高的物質追求(只要一張舒服的沙發還有wifi空調和西瓜),但滿足不了自己日益膨脹的精神需求。“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就是喪文化接受者的真實寫照。網際網路上充斥著新一代雞湯:“你應該變得更好!只是缺少了我這種方法。”閱讀、健身、努力工作、逃離城市、遠離網路……每一句話都正確。但為什麼人家可以堅持健身五年,工作之餘一年閱讀幾百本書,我不行?我一本沒插圖的書都讀不完,我下雨了就不出去跑步,我坐在圖書館玩手機,我天天點外賣,我遊戲卸了又裝……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

    喪,是接受平庸,卻不甘心。

  • 2 # v若水v

    喪文化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更要體現,同時事關社會心理,極需革新,政府大有作為!有人說現在生不起!死不起!為什麼?過度依賴資本市場,而拋棄了應有的責任!

  • 3 # 我是Jenny喬

    曾經有一組刷爆朋友圈的吐槽漫畫,“我們是誰”,衍生出一個又一個版本。很少有人知道,這組漫畫的原型出自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症的美國姑娘之手。她叫Allie Brosh,很多年前開了一個部落格,名叫Hyperbole and a Half,中文版叫《我幼稚的時候好有範》。

    比爾蓋茨曾經給過Allie一個經典的評語,令人開懷的惆悵,令人捧腹的憂傷。如果你有機會翻開Allie的漫畫,就會發現,滿滿都是小確喪。

    可是看了幾張,哭著哭著就笑了。

    從《奇葩說》到《吐槽大會》,從隱形窮人到積極廢人,我們每天都活得很喪,但不得不說,喪是這個世界上最補的雞湯。這就好比,你考了59分,別人勸你下次努力,你依然很喪,可如果有人跟你說,他也考了59,瞬間感覺世界美好了。

    喪文化,其實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自救。

    可是,從小到大,太多人給你灌輸正能量,特別是人到中年,想喪卻不敢喪,父母指望你,孩子仰望你,你一喪,全家都很喪。都說成熟的人從來不在別人面前表露情緒,於是,只好忍、慫、裝。內心很廢柴,外表卻很光鮮。

    我就問你一句,裝得累嗎?

    說一個我身邊特別奇葩的同事,快40歲了,活得特別不懂事兒。不忍,不慫,也不裝。下屬工作沒做好,走廊裡就能聽見咆哮聲。領導要是不講理,只有她張嘴就敢直接懟。一點沒有正能量,整天一副喪喪樣。發工資的時候,她感嘆,那麼點錢還好意思樂。定工作目標,她肯定要損你一句,一邊喊口號一邊做不到。

    更喪的是,不幸都被她言中了。

    可就是這個奇葩的喪喪醬,是我們公司最正常的一個。抗壓力極強,心態很少崩。專案一有危機,老闆第一個派她出馬。她還是一如既往地一臉喪樣跟我說,沒事,債多了不愁,人生何處無深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人為什麼不能忍、慫、裝,關鍵時刻心態真的容易崩

    所以啊,想罵就罵,想喪就喪吧,生活不是親媽,它給了你一巴掌,你沒反應,迎接你的絕不會是一顆糖,肯定是另一個巴掌。更不要覺得捱打可恥,你不是唯一捱打的人。真正可恥的是你明明很疼,還假裝無事發生。

    用病態的精神,粉飾一個健康的皮囊和一派欣欣向榮的假象,這不叫成熟,叫自欺欺人。

  • 4 # 廷信步

    也不能說是年輕人的喪文化,主要是這個社會給予他們成長的時間少之又少,壓力越來越大,一個不成正比的發展環境驅使下,大家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不願意面對生活的狀態。這讓大家看起來就很喪,其實並不止侷限於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也會有這種狀態。只是社會的更新迭代,重任恰好主要壓在了這一代年輕人身上,社會更多的聚焦鏡頭給到了年輕人,所以導致大家誤以為是年輕人的喪文化。

    然後糾正一下,其實年輕人喪,只是一種詼諧的自我調侃和調節,他們分佈在全國乃至全球各地,他們也有拼到夜晚凌晨1/2/3/4/5/6點的時候,嘴上說著我太難了,轉過身又很快嘛能進入狀態工作。

    在此也想為當代年輕人澄清與辯駁一下,他們不能像父母輩那一代,兩人咬咬牙存存錢,房子車子都能想,但他們卻一直在堅持。好多人說他們不負責任沒有正確的工作態度,那可能是因為您還沒有賦予他們價值感,注意這裡的價值感並不是老闆們的私慾,公司XXXX之類的,如果你想他們跟著你一起做事業,請及時的給予他們認可和迴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的需求,所以給予迴應時請直接明瞭的付錢。不要玩手段不要繞,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吃這一套。

    與其研究年輕人為何喪,不如把心思花在研究社會發展和體制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