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峰徐來89

    不以成敗論英雄,一個人的成功是和天時,地利,人和都分不開的。諸葛亮確實屬於智力超群,後人有詩云“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三國時期,蜀國無論從軍事,政治,還是經濟都無法和魏國相提並論。魏國地處平原地區,地理交通發達,而蜀國則是偏安於四川山區地帶,農業方面自然是沒有魏國發達了。而且,自從劉備去世,五虎上將消亡,蜀國的人才出現了斷層。而魏國則是人才濟濟,戰將如雲,在戰略形勢上,魏國都要略勝一籌。

    而相對於蜀國,則是人才匱乏,形勢堪憂,僅憑諸葛亮一己之力,豈能憾動歷史?諸葛亮再是牛人,奈何又遇見個劉阿斗之主,更是雪上加霜,不比魏國之主英明果斷,諸葛亮是無力迴天。

    所以,蜀國之敗,不在於諸葛亮,乃是歷史潮流的抉擇。

  • 2 # 薦商12345678

    (三國演義)這部中國古代歷史鉅著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它通篇宣傳的價值觀是:劉備的兄弟情義,復僻漢室的忠君思想;關羽對劉備大哥的忠心耿耿;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劉備死後一心輔佐後主劉禪治理蜀國,六出祁山大軍北伐,完成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仁,義,禮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受到歷代朝庭統治階層的頂禮莫拜,推崇有嘉!諸葛亮具有一定的治理國家、統軍治軍的才能,但這種才能被各代御用史學家過度拔高了,真正的軍事家是曹操父子,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治國方式,有篡權謀反之嫌,為中國曆代朝庭所不恥!曹操白臉奸臣,千夫所指,罵了幾千年,但曹操父子劫有治國統軍的真才實學,最後一統天下!上世紀中國史學家郭沫若第一個提出應為曹操“翻案” ,定位曹操應是“法家”;毛主席也曾高度評價曹操的治軍才能,中國軍史上第一個採用軍墾戌邊的方法:軍隊也要參加農業生產,開荒種糧,自給自足,減輕百姓的賦稅,延安時期三五九旅王震將軍帶領戰士在南泥灣開荒種地的方式是借用了曹操的治軍經驗!後來王震帶十萬西北野戰區挺進新疆,成立的新疆建設兵團墾植新疆,也是沿從這個經驗。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研究三國曆史多年,撰寫了多篇文章,曾經就十分尖銳地指出:諸葛亮沒有那麼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許多智慧是新增的或是別人的,生拉活扯到他的身上,給諸葛亮臉上貼金。歷史人物的功績,要依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來中懇地評價!各位意下如何。

  • 3 # 夜幕下重慶生活

    淺談一下個人拙劣的答覆

    一、諸葛亮出山之前,三分天下,隆中對就有很好的指示意義。

    二、孔明三條。

    1.先奪取荊州,在佔領益州。

    2.結交好孫權。聯合抗曹。

    3.在後面尋找機會,統一三國。達成最終目的。

    三、關羽丟荊州,荊州的地理位置、因為荊州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四川,江西一部。地處中國中部,交通便利,荊州連線南海,可以打通水上通道,向北可以進攻曹魏控制的長安,洛陽等地。荊州又處於長江中游,可順江而下,直達南京。還可以西向圖巴蜀。而且黃巾起義時劉表中立,這樣避免了百姓流離。中原來的人民又帶來了先進的技術。按當時來說,荊州還是比較發達的。人口也比較多,荊州之所以那麼重要全是憑藉他優異的地理位置。赤壁之戰後曹操佔襄陽,樊城。孫權佔江夏,劉備佔據江陵等地。三分荊州就是三分天下的基礎。

    四、諸葛亮伐魏的時候只能從祁山進攻,糧草補給跟不上,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沒吃的,補給跟不上,打仗必敗。

    五、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實力懸殊。

    魏國103萬戶,443.28萬人。

    蜀國只有23萬戶,94萬人,兵力只有十萬多一點。這些都是史書記載可查。

    而且蜀國4萬官吏,而且身體素質跟不上,都是瘦弱的兵。

    六,如果關羽把荊州守住。劉備奪取長安之後,屯田10年,後面再找機會。幹曹魏。

    綜上所述,失敗的根本原因。

  • 4 # 張大雷最有錢6699

    三國時期有三絕,分別是奸絕曹操,義絕關羽,再就是智絕諸葛亮。從小學 教材《草船借箭》開始,我們就知道諸葛亮是一個知天文、曉地理、知人識人、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軍師。他輔佐劉備從開始的招兵買馬,到後來建立蜀國,與東吳、魏國三分天下,足見他的智慧和謀略非同一般。然而,這般有軍事才能和深諳治國之道的奇才,卻沒能在有生之年,實現一統三國的宏圖大志,實乃諸葛亮人生的一大憾事。難道他真的就安於暫居一隅嗎?歷史告訴我們,不是的。

    實際上,諸葛亮的一生都在為讓蜀軍走出荊州,北上中原而努力著。然而,因蜀國實力的嚴重不足,導致失荊州、失關羽,伐吳大敗,這可謂諸葛亮人生中遭遇的最爛的局面了,既便如此,諸葛亮仍然任勞任怨、謀劃治國率軍之策。

    還有一個阻力,也讓諸葛亮無法完成蜀國北上的計劃,那就是劉禪。劉備死後,劉禪繼位,那阿斗只知道吃喝玩樂,完全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所以,縱使有諸葛亮親力親為的替他操持國政,也難以聚攏民眾、軍臣們渙散的心,自然,每次北伐都不能全心投入。

    當然,後期的諸葛亮,在軍事戰略的規劃上,也因優柔寡斷失判了一些事。其一,不該讓重情重義的關羽守荊州;其二不該不勸阻劉備伐吳。一個原本實力不強的小國,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折騰?

    尤其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的眼光欠佳,在接連失去各方將才的情況下,單憑自己的能力,最終也沒能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

    可惜了,一個讓後人敬慕的軍師!

  • 5 # 減水書生

    首先,魏強蜀弱吳富的格局在劉備死後便已經固定,諸葛亮此時執掌蜀國大權想要有所作為、改變政治格局,幾無可能。

    其次,相互競爭的關係使得三方勢力都會輕易鬆懈,所以誰也不會輕易出現重大的戰略性錯誤,試圖逆天改命的諸葛亮難有機會。

    第三,諸葛亮試圖透過戰爭的不確定性來改變魏強蜀弱的既定現狀,可惜天不假年,死於第五次北伐。

    第四,蜀漢政權急切改變三足鼎立的既有格局,不僅會遭到魏國的抵制,吳國也不願意見到,如關羽北伐吳國便襲取荊州,所以諸葛亮聯吳抗魏的戰略,若採取守勢,東吳響應;若採取攻勢,東吳要麼坐山觀虎鬥,要麼伺機漁利,不會出手幫忙。

    第五,歷史大勢浩浩湯湯,人只能應天順勢而不能改天逆命,歷史給你機會,庸才也可開天闢地;歷史不給你機會,英雄也只能頤養天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11月“小非農”意外爆冷,非農就業井噴式增長,黃金上躥下跳,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