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中國人均GDP450美元,宋末600美元,同時期的歐洲依然處於黑暗的中世紀,被基督教神學束縛著,人均GDP只有439美元,還趕不上宋初。為什麼總是打不過北方的少數民族,最後還被元朝滅國?
3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中國宋朝時期商品經歷,文化發展,最為輝煌的時代,擁有超高的GDP,卻一直受到金,遼的騷擾和侵犯。其原因之一是因為宋代的軍事發展比較薄弱,即使是十分富裕,但主要來源是來自高效的社會生產,所以政府對軍事力量關注低,,練兵打造兵器,需要大量費用,宋朝選擇節省練兵的費用,用錢“買”和平,這比用錢操兵練劍更加節省成本。

    在政治上,宋代大多數的人是讀書人,且社會風氣也是從文不從武,重文抑武,但同時期的少數民族,以習武為主,遊牧民族,更注重生存技能,所以戰鬥力比當時的宋朝強。

    其次宋代的統治階層更加中央集權,大部分優秀的兵力都在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力,在加以更戍法,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兩個因素導致宋朝不敵少數民族的侵犯。

    再者,宋朝是中原民族,農耕為主的民族,少數民族多為遊牧民族,比起遊牧民族遷移能力和草原生存力差,不適合在草原作戰,導致宋代在戰爭中處於劣勢地位!

    而後宋朝也做過軍事管理的改變,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曾對傳統的抑制武將的政策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以增強各地武將對轄區內軍隊的指揮權,但是這些措施在元佑更化之時就遭到廢止,武將地位低下的狀況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變。

    宋朝的軍事思想在過於保守內斂,偏偏它所應對的又都是虎狼之師,使用這種內斂保守的思想來指導軍事戰鬥,想取得勝利並不容易。

  • 2 # 拎壺補充

    以我來看,這是一個成本與意願的問題,宋朝不可能打過少數民族,原因如下。

    第一,因為漢人沒有馬匹,中原王朝是農耕文明,沒有天然的牧場,全部是步兵,而他們的對手是騎兵,步兵怎麼能打的過騎兵?這就跟中國隊踢德國隊一樣,人家高興進幾個就進幾個。

    第二,少數民族打仗成本低,掙的比花的多,狼主一聲令下,騎著我的馬,挎著我的弓,嚼著牛肉乾兒,喝著我的酸奶,就來了,衝進長城就是金銀財寶,良田豪宅,人家打仗是發財。而我們漢人打仗成本比人家高,其次是單兵作戰能力,少數民族,從小就是騎馬射箭,殺牛宰羊,習慣了血腥與殺戮,而我們漢民族都是農民,習慣了鋤頭刨地有的甚至連雞都不敢殺。再有古代的戰爭現在還要殘酷,都是面對面的廝殺,最起碼在心理素質上,對我們漢人都是一種挑戰,更別說作戰。

    第三是氣候,蒙古高原,天氣涼爽,冬天更冷,少數民族由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而我們是越打越冷,這大概可能是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吧。

    第四,宋朝的對手比較強大,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對手,包括(遼、西夏、金、元)都是王朝,都建都定居,經濟實力雄厚,兵力多,並且強於宋,特別是在幽雲16州失守後,使得中原王朝無險可守,宋朝接連敗退於金陵也就在所難免。

  • 3 # 璟潤法律線上

    宋朝經濟強大,卻總打不過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這是一個華人的“千年之問”。

    拿人口來說,按照不同資料,北宋人口最高超過了1億,最低也有3000萬的水平。而西夏人口不過300萬,遼國到了末代的高峰,總人口也不過900萬。換句話說,哪怕西夏和遼國傾國而出,宋朝光靠兵員潛力,也可以輕鬆擊敗對手。

    實際上,西夏和遼國根本沒有形成鐵桿聯盟,宋朝的國防形勢沒有那麼嚴峻。那為什麼還是打不過呢?

    最流行的說法是“重文抑武”,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從此武將地位低下,不願意好好打仗,建立軍功。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帶來兩個嚴重後果:一是北方的地理屏障消失了,國防很被動,二是失去了養馬的寶地——燕雲地帶,所以沒有騎兵,步兵根本打不過北方的鐵騎。

    我認為,無論“重文抑武”,還是“地理缺陷”,這兩個理由都只看到了表面,而不是核心。宋朝軍功不振的真正原因是它的財政出了大問題。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國家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去激勵武將和士卒,以數倍於敵國的人口和物資,是絕對不會打不過入侵者的。但財政出問題,沒有了對國民、官僚和軍隊的足夠激勵,那麼一箇中央集權大國即是一盤散沙,金玉其外。

    如果研究宋朝那些大人物的文章和奏摺,我們多半會發現,王安石、范仲淹、蘇東坡這些人會經常提到財政問題。

    特別是王安石,他的大變法基本上就是一次加強中央財力,增加對國民課稅效率和強度的中央集權大實踐。不過,因為他有著“富國強兵”這種極為政治正確的目的,所以史家對他大唱讚歌。

    王安石變法幾個主要政策,從本質上講,都和財政相關。均輸法和市易法,這兩個劍指大商人集團壟斷的改革措施,的確有一些正義價值。而其他很多措施則是“出發點很好”,卻最終也變成了與百姓爭利。

    比如,青苗法本來是透過國有借貸,幫助貧困的農民獲得穀物種子,但最後成了基層官員透過高利貸斂財的手段。

    保甲法、保馬法,這是想恢復北朝到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的精髓在於兵農合一,其實就是幫助國家節省軍費,因為府兵出征,自帶裝備和乾糧。

    但在南北朝和唐朝初年,國家是有著對府兵的支付手段的—由於戰亂,大量土地閒置,國家可以將土地賞賜給府兵集團。但宋朝卻人口激增,土地不足。怎麼支付?最後,農閒練兵的保甲和供養官馬,成為了讓農民苦不堪言的負擔。

    顯然,以上這些措施最根本的原因都是財政不足。那麼,經濟如此發達的宋朝為何會財政不足呢?因為,財政供養人員太多了。

    北宋是中國帝制王朝中冗員問題最嚴重的一代。縱向對比每10萬人供養官吏數:東漢為13人,唐朝為35人,明為37人,一代比一代多。但中間的北宋卻為50人。為什麼要養這麼多職業官員?

    原因很簡單,職業官僚集團有兩大作用:一是越多的官,意味著政府觸角不斷伸向基層,可以實施很好的民間控制。

    二是職業官僚集團缺乏造反能力,因為他們並非長期的產權所有者。他們還可以不斷擠佔民間財力的積累,加上流官制度,使得國家內部永遠不會出固定的地方性政治經濟利益集團,這是皇權永固的保證。越多,越無能的職業官僚,意味著皇帝的絕對安全,哪怕財政命懸一線。

    總之,一個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超過敵國10倍的國家,卻經常賠款,或者根本不願打仗,背後一定有深刻的原因。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個道理對歷史也適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梨樹什麼時間打什麼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