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科學堂
-
2 # 崑崙還東國
1,地球形成時的餘熱,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是由太空中的氣體和塵埃雲引起的,被稱為“星子”的固體粒子凝聚在雲外。它們被認為已經合在一起並創造了早期的地球。轟擊星子將地球加熱到熔融狀態,所以地球形成時,有很多富餘的熱量。
2,來自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如鈾,釷和鉀等,類似於核裂變。一些科學家認為大概90%來自放射性元素衰變,但一些科學家認為大概一半的熱量來自放射元素衰變。
也許你還會問,怎麼證明這些熱量來自放射性衰變?有兩種方式證明:
一是採集岩石樣本,證明鈾,釷和鉀有足夠多丰度,且這三種元素的半衰變期跟地球的年齡差不多。
所以回到題目,不是核聚變是放射性衰變維持地球內部的熱量。
-
3 # 千辰澯海天文宇客
只聽說過太陽的氫氦聚變,沒有哪個科學家說過地球內部是氫氦聚變,太陽和地球也都不會燃燒。地球內部只是溫度高達6800℃的固態,外核是溫度4000℃的鐵、鎳、矽等熔融物。
因為地球內部並沒有氧氣參與,所以它不會燃燒,只是它巨大的能量產生了巨大的高溫。地質學家透過火山噴發的岩漿得知地球外核是鐵、鎳、矽等元素的熔融物,為熔化的玻璃狀,並永不停息的流動溫度在4000℃以上,深度有2900~5000km;科學家根據地球核心的橫波推測出核心是固態,溫度在6000℃以上,核心深有5100~6371km。此外內外核還有一個4980~5120km的過渡層,比鋼鐵還堅硬10多倍。
至於地球內部能量的形成原因有三大猜測:1.地球自身形成的餘熱;2.地球與月球、太陽等天體潮汐力3.地球內部放射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科學家對於地球核心瞭解得其實不多,但有點可以肯定,它內部是個不斷運動的狀態,只是每年只移動1cm。
有科學家推測,初期地球內部的鈾、釷等元素形成了核裂變,地球內部的天然核裂變,誰知這些核裂變產生的電流而形成了地球磁場。
-
4 # 時空通訊地球只不過是一個還沒有冷透的煤球而已,與核聚變連邊也挨不上。
太陽中心溫度1500萬度,壓力3000億個大氣壓。地球多少?核心6000度,壓力300萬個。比太陽少了多少數量級?俺數學不好,自己去算吧。
而且太陽中心的核聚變主要不是靠溫度,而是靠那巨大的壓力,靠那點溫度是維持不了核聚變的持續性的。比如在地球上製造不出那麼巨大的壓力,可控核聚變就只有提高溫度,所以要達到一億度才能夠獲得穩定持續的可控核聚變。
這下明白了吧,地球中心那點溫度和壓力與核聚變是半點關係也沒有。
那為什麼說地球只是一個沒有冷卻的煤球呢?這得從太陽系的形成說起。
太陽形成於一團烈火,地球其實也是浴火而生,就是一團烈火熔融的岩漿漸漸滾起來的,由於重力作用,就成為一個燃燒的火球,中途又被無數的隕星撞擊,最大的就是形成了月亮的“忒伊亞”,這是一顆相當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親密接觸後,愛得死去活來,岩漿沖天,最後得到了愛的結晶~月球。
而我們的地球被這激情一撞撞歪了脖子,從此只得歪著腦袋轉了。原來重疊在一起的赤黃兩道,分道揚鑣形成一個23°26"的夾角,不過因禍得福,地球從此有了春夏秋冬。
從那以後,地球繼續頂著或許吃“忒伊亞”醋而憤憤不平的小隕星們攻擊,一邊開始冷卻,45億年過去了,生命繁衍,地球已是萬物蔥蘢,但熾熱的心卻依然在燃燒。這就是煤球還沒冷透的故事。
星球內部的核聚變是恆星的專利,行星是不可能的,這是基於行星無法達到恆星內部極高的壓力和溫度。最小的恆星要求有太陽質量的7~8%,只有這麼大質量的引力壓力才能夠點燃核心的氫核聚變。
比我們這個煤球質量大318倍的木星都還遠遠不夠格,還應該增加70多倍的質量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最小的恆星~紅矮星。地球這顆只有太陽質量33萬分之一的小小行星,在這個最小的恆星面前依然還只是一個煤球。
如此這個煤球中心怎麼可能有條件生成核聚變呢?
-
5 # mcz107436431
地球中心附近的原子核和地球中心有著無窮小的距離r,根據萬有引力公式F=GmM/r^2,地球中心附近的原子核和地球中心有著無窮大的引力(壓力),所以地球中心和附近的原子核在無窮大的壓力下,每時每刻都發生著輕核聚變成重核或超重核的反應,並釋放出大量的熱能。
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所以太陽向空間輻射的能量最多。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所以木星向宇宙空間輻射的能量是地球的3倍。
由此可見,各種天體向空間輻射的能量多少與它們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天體輻射出的能量多,質量小的天體輻射出的能量少。
眾所周知,太陽中心在高溫高壓下存在著大區域的輕核聚變成重核的核聚變反應區,每時每刻都產生大量的核聚變能量,不斷地輻射到宇宙空間。
地球也一樣,地球質量是太陽的33萬分之一,地球中心的高溫高壓區比太陽中心小得多,因此地球中心存在著小區域的核聚變反應區,不斷地產生聚變能量,保持著地球內部的溫度基本不變,並把多餘的熱能輻射到宇宙空間。
眾所周知,地磁場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假如沒有地球中心的高溫高壓把原子電離成正離子和電子,地球自轉多快都不會形成地磁場,強大的太陽風就會殺死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
回覆列表
根據行星的形成理論,在太陽系剛形成時,圍繞著太陽形成了一個原行星盤。分子之間相互吸引形成了微行星。無數的微行星相互碰撞、彙集成了今天的行星。
圖:太陽系
地球剛形成時,整個星球非常的炙熱,岩石都是熔融狀態的。這樣,重元素就會向內部沉降,輕元素會浮在表面。這個過程被稱為行星的分化。這樣,地核裡基本上都是以鐵、鎳(佔80%)為主的較重的金屬元素了。
所以,地球內部的熱量不是源於核聚變反應。事實上,地球的質量遠遠達不到點燃氫的核聚變的條件。這差不多需要80多個木星的質量才能做到。而地球只有木星的約318分之一。
圖:太陽、木星、地球和月球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