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中教語文
-
2 # 東東2010726199158
蘇軾滿分作文得第二,雖是萬幸中不幸,也是不幸中萬幸。
據傳,當年在蘇軾參加科考時的主考官,就是宋朝文壇泰斗歐陽修,副主考官是當時著名詩人梅堯臣。負責閱卷的官員將試卷閱完後,呈送到歐陽修那裡。歐公擔心有真才實學的人在初選時被漏掉,便請梅堯臣將落選的試卷再閱一遍。梅堯臣在眾多落選的試卷中,看到了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認為非常好,並將這篇文章送歐陽修。歐公看後,認為這是一篇天下少有的好文,立即大聲呼喊起來:“快哉!快哉!老夫當讓此人,放他出一頭地!”於是,成語“出人頭地”當來於此。歐公提起硃砂筆,正準備將試卷圈為“第一”時,忽然心裡一驚:能寫這麼好的文章,莫非自已的得意門生曾鞏?若把曾鞏圈為頭名,可能會引起朝野的猜忌。猶豫之後,為了避嫌,他將本想圈為第一的改寫成了第二。
這段傳說,說明,如果沒有歐陽修慧眼識珠,蘇軾必定名落孫山;如果不是歐公避嫌,蘇軾就會獨佔鰲頭。本領乎,命運乎?!
-
3 # 使用者張喜貴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空間。
十年未見老簑公,壁上龍蛇飛動。
欲謳揚州大守,仍歌楊柳春風。
莫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這首《西江月》是蘇東坡為紀念歐陽修而作,在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必須離不開當時的文壇泰斗歐陽修。
嘉佑元年蘇軾和弟弟蘇澈在父親蘇洵帶領下進京趕考,那年蘇軾剛剛二十一歲,他文采飛揚,善長詩詞歌賦,當時他所作一文是《刑賞忠厚之至論》。那年的主考官正是當時的文壇泰斗歐陽修,副主考是梅堯臣,負責閱卷考官將評卷呈送主考官,歐陽修怕優秀人才漏掉,囑付梅堯臣在打下的試卷中重新審閱一下,才從被打下的試卷中發現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梅堯臣一讀這文真個是不得了,馬上呈送給主考,歐陽修讀後也是讚歎不已,能寫出此文,當有孟軻之風,懷仁政治國之才,是難得的好文章。當時考試也是閉卷考試,不知是誰,歐陽修是這樣想,論文采當屬第一,他又怕這文章是自己學生曾鞏的,怕引起旁人說不公平,所以思慮再三,決定取為第二名,也就是古代的榜眼。結果出來,這篇文章競是四川眉州考生蘇東坡,在這陰差陽錯中本該狀元的蘇東坡得了個榜眼。
-
4 # 淨心修道
蘇軾(1039一1112〉字子瞻,眉山人。幼年其父,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詩書。及少慱通詩書,善詩文,下筆立就,自不待言。
仁宗嘉佑二年,就試禮部。主考歐陽修,得軾文章,甚為歎服,擬題第一,可又恐為門人曾鞏所作,為避私嫌,提筆置二。宋史確有書寫,當屬無謬。
可嘆,文人氣度,不隱好惡,不受官埸俗陋,一生直言多諫,禍及殺身,宦海沉浮。幸喜,官場失意,詩文勃興。
舉凡山川景色,人情物態,農舍風光,戰場古蹟,乘興而作,把酒而賦。
突破了綺羅香澤之態,綢繆婉轉之度。擺脫了音律上的過分限制,開創了豪邁詞派的一代先河,留下了不少的曠古華章。
文論,散文,詩詞,書畫,手屈一指,造詣頗深。在中國文學史上及書畫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
5 # 穿越者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尤以蘇軾成就最高。他的文章代表了整個宋代的最高水平,他的散文《前赤壁賦》為宋代之冠。
蘇軾詩風清新雄健,兼得理趣,有“詩神”之美稱。詞豪邁奔放,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雄視百代,《水調歌頭》輝映千古,開豪放一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書法造詣深厚,為“宋四家”之首,亦擅長繪畫,尤工墨竹,怪石等。總之,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全能型的偉大文學家。
蘇軾22歲那年,在他父親帶領下,入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朝廷的小試官是著名詩人梅堯臣,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策試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當時規定,考生的姓名必須要封閉起來,以防徇私舞弊。蘇軾以其文風清新灑脫,說理透徹,引證深奧詳實等,深深震撼了兩位考官。在他們心目中,這名試子就是第一名。
但是,由於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是參加了這次考試。歐陽修認為蘇軾這篇文章,就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的。歐陽修這時就犯難了,如果將自己的門生列為第一,一定會遭天下和後世所詬病和恥笑,認為自己徇私枉法。
於是,他大筆一揮,將本該第一名的蘇軾定為第二名!
-
6 # 德行天下崔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成就斐然,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他寫的《刑賞忠厚之致論》主考官歐陽修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堅澀之風,作者有孟軻之風,懷仁政治國之心,是天下少有的好文章,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正準備將試卷圈第一時,心裡忽然一驚,會不會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若把曾鞏圈為頭名,必會引起朝野猜疑,猶豫了一會兒為了避嫌,他用硃筆在試卷上寫了一個大大的“貳",也就是第二名榜眼。放榜之前,開啟試卷才知道並非曾鞏,而是眉山的蘇軾。
-
7 # 使用者泰和
說到這件事情,還有一段故事哩!但需澄清一下不是“滿分作文”,古時科考與現代考試不能同比,且聽如下分解。
宋朝嘉佑二年(1057),蘇軾二十一歲,參加禮部進士考試,其策論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全文600字,卻把法的兩方面,寬容與界限,“仁可過,義不可過,說得很精當。但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篇佳作,竟被粗心的初審官斃掉。幸虧主審官歐陽修,害怕埋沒人才,命副主考梅堯臣複核所有試卷,才被梅堯臣發現,並把此文交給歐陽修審閱。歐看過認為作者有孟柯之風,懷仁政治國之心,是天下少有的文章。於是拿起硃筆欲圈定第一名。但考慮到能寫出這麼好的立論,文筆如此流暢犀利者,恐怕只有出自得意弟子曾鞏之手。為了避嫌,以免引起朝野猜疑,只好在捲上寫了一個很大的“貳”字。後來才知道是眉山蘇軾所寫,陰差陽錯了。歐陽修對蘇軾讚賞有加,曾感慨地說,三十年後,人們可能只知道蘇軾,而不知道歐陽了。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蘇軾與歐陽修,被人們並稱歐蘇。
回覆列表
當年,蘇軾與兄弟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去開封參加科舉考試。
當時禮部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頗為讚賞,正要定為第一名,卻想到自己的弟子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參加了此次考試,為避嫌,故將此文定為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