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的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擇不對,幹了白費。我們的高等教育很少教大學生如何科學系統的選擇,只負責教授知識和技術以及催促就業,但對學生未來命運影響最大的恰恰是選擇,另外,大學生們的第一次選擇往往充滿了非理性,甚至不少學生為了自己的男女朋友就在關鍵問題上做出不成熟的選擇。關於選擇,涉及到眾多方方面面的事情,但應該科學的進行排序,對於非常優秀的學生,我認為按重要性的順序依次是:城市、行業、具體工作職位。而大多數學生的順序則恰恰相反,哪裡有好工作就去哪裡。
5-10年後完全有能力在國內任何一個城市買房並定居,並過上不缺錢的小康生活。人生80歲,辛苦到30歲還有50年的好日子呢。薪水可以提升,工作可以跳槽,但城市一旦選定之後一般不容易改變,因為單身之時是一個人的選擇,結婚之後是家庭的選擇,絕大多數人在初次確定城市三年以後基本就永久定居了,或者,即便舉家搬遷,原有的一切資源都得重新建立,代價比較大。對於城市的選擇,一般考慮三種,第一種是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第二種是家鄉所在地或者其地區的二線城市,第三種是感興趣又有專長的行業企業集中地區。關於這幾種型別的城市,和人的價值觀息息相關,有的人對行業的興趣非常大,那就專注於第三種城市,吸引力法則如是說:焦點所在,能量隨行,在這個地區很容易發展起來,但這裡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剛畢業的學生是否真的充分了解某個行業或者真的對該行業感興趣?有的人喜歡過安逸的生活和和諧的人際關係,不喜歡太大壓力,那就選擇第二種城市,在這樣的城市如果你對事業的期待值不是很高,生活是相當幸福的,我就經常很羨慕這樣的生活。但對於優秀的有追求的學生,我認為應該首選第一種也就是一線城市,當然倒不是說這樣的人不可以選擇其他城市,只是考慮到這樣的人如果未來發展空間受限,那麼幸福度由此而降低。一線城市環境相對公平,眾所周知,特別是北方,越小的城市,個人的發展空間越小,人際關係在事業中的發展也更加重要,真正的人才在公平的環境中會有更廣闊的用武之地。另外,當奮鬥幾年後過上小康生活的時候,一線城市的生活相對更豐富多彩,有著更多的文化業餘生活,人們的文明程度也較高,此外,一線城市的發展非常快,無論是從國家的行政主導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來看,優質資源首先考慮一線城市,比如大陸的第一個迪斯尼公園就選擇上海。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從長遠看,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定居在哪個城市,將來父母很有可能也來這個城市安度晚年,作為有家庭責任感的我們,不得不考慮這些事情。當然,很多人說了,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堵車嚴重,出行不便,房價房租很高,其實這些問題相對於前面所說的,都是次要的,凡事有主有次嘛,只有抓住主要方面才能更好的選擇。另外在大城市,因為城市大所以選擇的空間更多,比如,不喜歡市中心可以選擇近郊區,不喜歡近郊區可以選擇遠郊區,北京的市中心空氣質量不好,但遠郊區空氣質量就很好,景色也很好,很適合養生。很多優秀的學生都被北京上海的困難嚇倒而不敢來,實在非常遺憾,從長遠的眼光看,這些困難都沒什麼了不得。但話說回來,如果你不是很優秀,沒有強烈的進取心,也許一線城市就不是最好的選擇,對於優秀的人很多困難屬於暫時的困難,但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很多困難就真的是困難了,關於城市的選擇還有一個方面很重要,就是城市的文化氛圍,北京和上海不一樣,北方和南方差異也不小,北方人是否能適應南方的文化?南方人是否適應北方的文化?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城市選定之後,就該選擇行業了,而不是具體的工作。選擇行業要考慮市場需要的程度(標準是人才的價格)、興趣愛好和自己的專業特長。大部分學生都按自己的專業找工作,這是不科學的,如果你本來專業就不是熱門,市場不需要,只是因為容易就業而找了這個工作,那就是選錯了行,犯了大錯誤,以後要改也是有相當成本的。工資的高低只是目前為企業創造價值的一個外在表現,但人的發展絕不可以被工資牽著鼻子走。行業選定之後,下一步就是職位類別了,例如工科的專業,可以做研發,可以做技術支援,可以做市場,可以做售後服務,可以做培訓,等等,職位類別很多,這個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選擇的工作最好能跟人打交道以及跟錢打交道。從短期一兩年看,各種工作的收入差距不明顯,但三五年以後,很多同學發展起來了,你會發現他們的發達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廣泛的人脈基礎以及投資理財的意識,所以,職位類別也很重要的,但這個如果初次選錯了是很容易變動的,比如很多人原先做技術,幾年後做市場或者做管理。不能太考慮收入,要更多的考慮前途,也就是5年之後的發展前景,要更多的考慮塑造和提高自己,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了,你在社會或者行業內就屬於稀缺資源,市場會給出高價格的,人才的價格是根據供求關係決定的。
在很多人看來,壟斷行業屬於好行業(如公務員、公辦教師、國企、公立醫院、其他事業單位編制),在這樣的行業裡工作屬於好工作,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壟斷本身是對社會財富的一種掠奪,或者雖然這些行業創造財富,但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壟斷行業而都是市場公平競爭,這些行業為社會創造的財富會更多。在這些地方工作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收入相對於付出要高,但總體來說對人的發展沒有任何的積極性可言,因為人的價值在這個系統裡沒有條件得到最大效率的發揮,所以這樣的工作僅僅能解決溫飽問題生活問題,但無法滿足馬斯洛五個需求層次的較高層次,如果想發展得好,要麼開展第二職業,要麼獲取灰色收入。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價值觀問題,你未來是希望過上有錢的生活?還是幸福的生活?這兩個關聯性是很大的,也不是對立的關係,但非要做出答案,那我選擇在不缺錢的條件下過幸福的生活,為了過上幸福而豐富多彩的生活選擇了北京。還有一個問題是,你是想掙更多的錢,還是想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很多人選擇想掙錢,可如果不為社會創造財富,又哪來的錢呢?所以你的價值觀最好是建立在後者,只有時刻想著為社會創造財富,社會才可能分一部分財富給你,按照這個去選擇,你就會發現很多行業和很多職位是很少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思維方式。
希望這些能給你以後有什麼方向。
有句話說的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擇不對,幹了白費。我們的高等教育很少教大學生如何科學系統的選擇,只負責教授知識和技術以及催促就業,但對學生未來命運影響最大的恰恰是選擇,另外,大學生們的第一次選擇往往充滿了非理性,甚至不少學生為了自己的男女朋友就在關鍵問題上做出不成熟的選擇。關於選擇,涉及到眾多方方面面的事情,但應該科學的進行排序,對於非常優秀的學生,我認為按重要性的順序依次是:城市、行業、具體工作職位。而大多數學生的順序則恰恰相反,哪裡有好工作就去哪裡。
5-10年後完全有能力在國內任何一個城市買房並定居,並過上不缺錢的小康生活。人生80歲,辛苦到30歲還有50年的好日子呢。薪水可以提升,工作可以跳槽,但城市一旦選定之後一般不容易改變,因為單身之時是一個人的選擇,結婚之後是家庭的選擇,絕大多數人在初次確定城市三年以後基本就永久定居了,或者,即便舉家搬遷,原有的一切資源都得重新建立,代價比較大。對於城市的選擇,一般考慮三種,第一種是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第二種是家鄉所在地或者其地區的二線城市,第三種是感興趣又有專長的行業企業集中地區。關於這幾種型別的城市,和人的價值觀息息相關,有的人對行業的興趣非常大,那就專注於第三種城市,吸引力法則如是說:焦點所在,能量隨行,在這個地區很容易發展起來,但這裡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剛畢業的學生是否真的充分了解某個行業或者真的對該行業感興趣?有的人喜歡過安逸的生活和和諧的人際關係,不喜歡太大壓力,那就選擇第二種城市,在這樣的城市如果你對事業的期待值不是很高,生活是相當幸福的,我就經常很羨慕這樣的生活。但對於優秀的有追求的學生,我認為應該首選第一種也就是一線城市,當然倒不是說這樣的人不可以選擇其他城市,只是考慮到這樣的人如果未來發展空間受限,那麼幸福度由此而降低。一線城市環境相對公平,眾所周知,特別是北方,越小的城市,個人的發展空間越小,人際關係在事業中的發展也更加重要,真正的人才在公平的環境中會有更廣闊的用武之地。另外,當奮鬥幾年後過上小康生活的時候,一線城市的生活相對更豐富多彩,有著更多的文化業餘生活,人們的文明程度也較高,此外,一線城市的發展非常快,無論是從國家的行政主導還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來看,優質資源首先考慮一線城市,比如大陸的第一個迪斯尼公園就選擇上海。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從長遠看,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定居在哪個城市,將來父母很有可能也來這個城市安度晚年,作為有家庭責任感的我們,不得不考慮這些事情。當然,很多人說了,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堵車嚴重,出行不便,房價房租很高,其實這些問題相對於前面所說的,都是次要的,凡事有主有次嘛,只有抓住主要方面才能更好的選擇。另外在大城市,因為城市大所以選擇的空間更多,比如,不喜歡市中心可以選擇近郊區,不喜歡近郊區可以選擇遠郊區,北京的市中心空氣質量不好,但遠郊區空氣質量就很好,景色也很好,很適合養生。很多優秀的學生都被北京上海的困難嚇倒而不敢來,實在非常遺憾,從長遠的眼光看,這些困難都沒什麼了不得。但話說回來,如果你不是很優秀,沒有強烈的進取心,也許一線城市就不是最好的選擇,對於優秀的人很多困難屬於暫時的困難,但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很多困難就真的是困難了,關於城市的選擇還有一個方面很重要,就是城市的文化氛圍,北京和上海不一樣,北方和南方差異也不小,北方人是否能適應南方的文化?南方人是否適應北方的文化?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城市選定之後,就該選擇行業了,而不是具體的工作。選擇行業要考慮市場需要的程度(標準是人才的價格)、興趣愛好和自己的專業特長。大部分學生都按自己的專業找工作,這是不科學的,如果你本來專業就不是熱門,市場不需要,只是因為容易就業而找了這個工作,那就是選錯了行,犯了大錯誤,以後要改也是有相當成本的。工資的高低只是目前為企業創造價值的一個外在表現,但人的發展絕不可以被工資牽著鼻子走。行業選定之後,下一步就是職位類別了,例如工科的專業,可以做研發,可以做技術支援,可以做市場,可以做售後服務,可以做培訓,等等,職位類別很多,這個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選擇的工作最好能跟人打交道以及跟錢打交道。從短期一兩年看,各種工作的收入差距不明顯,但三五年以後,很多同學發展起來了,你會發現他們的發達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廣泛的人脈基礎以及投資理財的意識,所以,職位類別也很重要的,但這個如果初次選錯了是很容易變動的,比如很多人原先做技術,幾年後做市場或者做管理。不能太考慮收入,要更多的考慮前途,也就是5年之後的發展前景,要更多的考慮塑造和提高自己,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了,你在社會或者行業內就屬於稀缺資源,市場會給出高價格的,人才的價格是根據供求關係決定的。
在很多人看來,壟斷行業屬於好行業(如公務員、公辦教師、國企、公立醫院、其他事業單位編制),在這樣的行業裡工作屬於好工作,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壟斷本身是對社會財富的一種掠奪,或者雖然這些行業創造財富,但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壟斷行業而都是市場公平競爭,這些行業為社會創造的財富會更多。在這些地方工作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收入相對於付出要高,但總體來說對人的發展沒有任何的積極性可言,因為人的價值在這個系統裡沒有條件得到最大效率的發揮,所以這樣的工作僅僅能解決溫飽問題生活問題,但無法滿足馬斯洛五個需求層次的較高層次,如果想發展得好,要麼開展第二職業,要麼獲取灰色收入。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價值觀問題,你未來是希望過上有錢的生活?還是幸福的生活?這兩個關聯性是很大的,也不是對立的關係,但非要做出答案,那我選擇在不缺錢的條件下過幸福的生活,為了過上幸福而豐富多彩的生活選擇了北京。還有一個問題是,你是想掙更多的錢,還是想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很多人選擇想掙錢,可如果不為社會創造財富,又哪來的錢呢?所以你的價值觀最好是建立在後者,只有時刻想著為社會創造財富,社會才可能分一部分財富給你,按照這個去選擇,你就會發現很多行業和很多職位是很少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思維方式。
希望這些能給你以後有什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