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iuse1798

    “苦”1 苦:gǔ 指粗劣;止,息。2 苦:hù 指地名;春秋楚邑,漢初置淮陽國,屬陳縣,東晉鹹康三年改名谷陽。故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東。1.佛教基本觀念之一,表達了佛教對於人的現實存在所作的價值判斷。在佛陀原始教義當中,四諦概括了佛教所欲揭示給世人的真理,其中第一條便是關於苦的真理。苦可以歸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8類。按照佛陀的看法,存在(生存)是有條件性的,依緣的,這就決定了生存的短暫和侷限。主觀上,人會不斷產生實際上無從滿足的慾望;客觀上,物件是暫時的、無常的,這就決定了不滿足和絕望的必然性,這便是本質上的苦。苦的根源在於無明(無知),由於無明,人的生物本能貪慾便時時萌動,一方面造成現實的痛苦,另一方面又留下惡的潛能,就是業,從而始終將人的生存桎梏在無盡的痛苦迴圈即輪迴之中。擺脫苦,只有證道,即透過宗教修持,獲得對人生存在真相的瞭解(悟)。佛陀的教法是在教人如何“離苦得樂”。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苦諦的意思並不是說“生命是痛苦”,而是“知道痛苦”,即是知道自我是不穩定、沒有本質的。集諦是痛苦的成因,苦起於無明,即人們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沒有痛苦的。滅諦是痛苦的止息,即人們的痛苦並非真實存在。道諦是佛陀所開的處方,能讓痛苦消失。苦,意謂著苦難、不滿或痛苦。心生不滿是因心兜圈子,兜得無始無終,思想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因而有如是煩惱。思想被不滿喚起,同時也與不滿一模一樣,經常重複的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持續奮鬥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煩惱與痛苦的。人享樂時,害怕失去樂,而努力求取更多的樂,或試圖把樂保住;人受苦時,想逃離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始終含有不滿和痛苦的成分。三苦佛教認為眾生的痛苦可分三種,稱為三苦苦苦:下三道眾生所經驗的苦,人天所經驗的病苦、惡毒的閒言閒語等,都是苦苦。行苦:當人們過著安樂的日子,似乎生活很快樂,但轉眼間,世事無常,變化的苦又來到,即是行苦。壞苦:上述二種苦都是因為五蘊聚合的緣故,這就是眾生所隱含的壞苦。2.五味之一。3、與甜和甘相對。4、難受;痛苦:苦笑|艱苦|愁眉苦臉|苦日子過去了|苦盡甘來。5、使它/他/她痛苦,使他/她/它難受:一家五口就仗著他活了可苦他嘍。6、苦於:苦旱|苦夏7有耐心地;盡力地:苦勸|苦幹|苦思|勤學苦煉。苦①痛苦。《靈樞·師傳》:“開之以其所苦。”②疾病。《素問·血氣形志》:“知手足陰陽所苦。”③苦味,五味之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苦傷氣,鹹勝苦。”④為某種事物所苦困。《素問·髒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脈經》:“苦膝痛。”還有形容一個人活的很不開心,比如中僑畢業苦。再苦:也別忘堅持,苦盡甘來,沒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一份耕耘一分收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敦煌寫經哪些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