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牛小侃
-
2 # C位影視
現在就之前看過預告片的俄羅斯網友來說,他們還是有不錯評價的,也很期待看到電影,據說,《流浪地球》會在3月份登陸日韓俄,具體的評價內容,還要等到時再說,但從電影中可以看出,除了有俄羅斯演員參演,還有對俄羅斯航天人的致敬,這一部分印象分還是佔有一定比重的。
從春節檔到現在,國外媒體和網友對於“小破球”的評價,大都趨於好評,主要是因為,第一華人自己拍的科幻電影,第二電影傳遞的文化和價值觀,有別於以往歐美大片,在審美疲勞的時候,更有新鮮感,第三應該就是電影拍攝質量了,相比之前5毛特效,進步不是一點點,最後就是這部電影帶來的意義,對於歐美大片來說,這是個訊號,按西方媒體樂於搞事的習慣來說,可以炒作為“中國科幻威脅論”了@:@,雖然在同類型電影中,我們還是個小學生,還有很多情節上的缺失,熟能生巧嘛,既然我們敢做,就有能力做好(好像足球……額),只是別一窩蜂的冒出一堆粗製濫造的“科幻片”來蹭熱點(足球就這樣,不服誇,一誇肯定出事……額),降低我們的自信,那就得不償失了。
-
3 # 生活jia快樂
從我個人角度分析,俄羅斯人對《流浪地球》的評價會是不錯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1)電影老馬的扮演者阿爾卡季·沙羅格拉茨基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演出:“我可以說,我的角色創作體現了對俄羅斯、俄羅斯人和俄羅斯宇航業的尊敬。我滿意否?首先,應當看效果會怎麼樣。我應首先執行導演的指示,也就是說不是僅僅扮演一個俄羅斯宇航員,而是為了符合華人的印象。我們知道,宇航員的主要品質之一是能夠在最危機關頭保持冷靜。影片中吳京就具有這一能力——他總是自信並準確。而我的角色有一些十分情緒化的場景。如果這沒有貶低形象的話,我認為這已經不錯了。”影片本身站在一箇中立的立場來開展故事,沒有貶低任何人和國家的形象,所以從演員自身的表演來講,俄羅斯演員的演技是值得肯定的。
(2)影片中老馬大吼一聲“俄羅斯在太空是無敵的”。我相信現在的俄羅斯觀眾面對這樣的畫面,能夠引起他們對前蘇聯一百年前建造空間站的美好回憶,那時他們的航天業處在世界的前列,是國家和人民的驕傲。
(3)中國和俄羅斯中俄之間,是戰略性合作伙伴關係。目前兩國關係發展很好。
近年來中俄兩國領導人頻繁往來,以增強人民福祉為出發點,簽署各類貿易合作協議,透過舉辦中俄文化交流年,兩華人民的感情日益加深,相信都為影片的傳播加分不少。
-
4 # 小寧影院
俄國:片子給足了面子,角色好大風趣幽默,出鏡率最高,對加加林,對俄國空間站技術等等都多次提到,演員領便當也很英雄氣概。
-
5 # 2021單身
中國發展道路的不同,以及科技樹上特有的基建狂魔自信。國外(其實就是美國)最近的科幻電影體現的都是一種精英式的科技思路,不光主人翁都是精英式的英雄人物,科技路線也都是精英式的尖端科技,只代表人類最小眾的一批。比如星際穿越,普羅米修斯,火星救援,探索宇宙也好拯救人類也好都是一小撮精英代表人類。這本質上跟300年前的貴族航海探險隊,貴族科學家推動文明是一樣的,甚至再早之前的貴族騎士一樣。
但流浪地球不一樣,或者說劉慈欣不一樣。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文明觀。流浪地球計劃無論原著還是電影強調的都不是重元素聚變技術,以及以此為核心造出來的行星發動機等小眾高科技,也不是Navigator計劃裡面的小撮人類精英。而是需要協調全人類的力量,在短期內在全球造出一萬臺發動機的大工程,且需要2500年內,不停的挖山掏石維持這些發動機運轉的史上最大土木建築工程。要維持這個工程需要的不是一兩個工程師,而是大量像男主和他爺爺這樣的重卡司機,這與現在中國大地無數工地上的重卡司機沒有本質區別,但卻是這幫人在實實在在的完成了無數中國大地上的逆天工程,也在電影中拯救人類。這不是高精尖的科技救亡,這是基建改變命運。而實現這種超巨型的需要工程能力與組織能力,是西方國家現在內心裡完全沒有信心,甚至懼怕的。往大了說,現在整個西方國家走入了一種全靠精英突破某個單項技術,然後就用智慧財產權保護起來的獲得超額利潤的發展路徑。而中國的思維方式是技術不是屬於某一小撮精英的私產,是普世的屬於大眾的,只有能大規模高效率的實現某項技術,才是改變所有全體大眾命運的方式。落到現實中,西方更容易突破尖端的點技術,中國更容實現大型的工業面突破。畢竟、我們的目標是讓十幾億人獲得發展,而不是讓幾億人當上全球的貴族。
迴歸到科幻上,當西方國家(尤其美國)幻想遇到問題的時候,潛意識裡想到的就是依靠精英貴族突破的點技術來解決問題,完全不敢也不會利用人類組織的力量。美國科幻裡面唯一提現組織力量的只有軍隊,人類偉大的組織能力絲毫得不到提現。而以劉慈欣為代表的中國科幻都將在這個問題上走出徹底完全不同的思路。我們渺小的人類,要想走向宇宙,註定不是一小撮人,甚至一兩代人的緯度,只有充分發揮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力量和組織能力,才可能實現更偉大的突破。我們的科幻片和科幻思想,也將在這個思路上走出西方科幻的不同道路。比如月球光伏環,人造月亮,甚至戴森球,改造太陽系,這些只能靠無數偉大普羅大眾才能實現的人類文明級別工程,更可能出現在我們的科幻片中
回覆列表
俄羅斯的太空科幻主題電影發展也是比較成熟的了,在《流浪地球》中,俄羅斯航天員也是繼承了加加林的傳統,帶了伏特加上了飛船,加加林還帶來的一個傳統,俄羅斯的男性航天員都要對著運送他們的汽車輪胎撒一次尿。當然,沒人要求女性航天員也這麼做。但是,她們每次也都會把自己的尿液用小瓶帶來,潑到輪胎上。
我們來看一下對於《流浪地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評價。
的確取得的反響不小。
這個說的也是現狀,以前中國推向國際的一般都是這種武俠類、中國功夫類的,一股濃重的神秘東方色彩,還有張藝謀這些文藝片,李安臥虎藏龍等等武俠片,要不就是成龍功夫片,已經在外華人心中形成刻板印象。這群人是在哪都忘不了吃啊,看來中國的美食對他們的誘惑挺大的。
華人對未來景象的理念更傾向於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
西方的、歐美的《蜘蛛俠》《蝙蝠俠》《復仇者聯盟》這些系列的確與中國的三觀有點不一樣,美大多都是個人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