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層城鵷雛

    格律詩講究平仄對仗,古人沒有拼音,也沒有普通話,各地的方言又不同,卻能夠分得清平仄,是不是感覺很神奇?

    平仄的劃分僅限於中古漢語的發音,分為平、上、去、入四種音調,除了平聲之外,上、去、入都屬於仄。當代的普通話取消了入聲發音,把入聲字改成了一二三四聲。這就導致了用普通話判斷平仄會出現錯誤。

    隨著歷史的變遷,古人與今人的發音大有不同,古代有入聲的發音,可以輕而易舉的分清楚平仄,尤其是南方人,比如粵語、閩南語、客家語、吳語,更容易區分平仄,直到今天這些方言依舊保留了入聲發音。古人區分平仄就像今人說普通話一樣,一學就會,很簡單的。

    另外,古代不太清楚平仄的一部分北方人是可以查韻書的,古人寫詩填詞就是按照著韻書來區分平仄和押韻的,古代有《切韻》、《廣韻》、《平水韻》、《佩文詩韻》等工具書。不要認為只有今人才可以查字典,古人同樣可以查工具書。

    古人依據自己發音的天然優勢和《韻書》之類的工具書來分辨平仄,故而也能夠寫出標準的格律詩。

  • 2 # 三上詞話作者

    ⋯⋯我是位詩詞愛好者。只想向您請教一個問題:《平水韻》上平聲十灰韻中的“苔”字和“開”字,唐宋詩人怎麼讀音,才能與“灰”押韻?即韻母為ei,有哪些音韻學大師,有何權威著作解決了唐宋人的語音問題?(我只查了《康熙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用反切,依然不押韻。)請您百忙中回覆!回覆如下:

    諸如此類問題在《平水韻》中出現的還比較多,像“灰”字,《唐韻》呼恢切;像“苔”字,《唐韻》徒哀切。此二字的讀音與現在基本一致,但在聲韻的取法上比現在更寬泛一些。此二字《平水韻》歸於一個韻部,正是用了反切法的原因。那個時候的讀音的習慣和方法,依韻腳的需要因調設韻,主要取之詩例來源歸於一個韻部。同樣對於未曾使用於同一首詩的同韻字,也沒有劃入一個韻部。至於音韻學的書很多,李葆嘉《清代古聲紐學》,胡安順《音韻學概論》等可以一讀。

    其實,像《切韻》《唐韻》《廣韻》《集韻》《平水韻》等,都是古代不同時期的音韻學書籍,類似今天的《漢語詞典》等,平上去入的字各有歸屬,需要那個字,就去查閱,讀音反切法。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3 # 淡月晗嫣1

    古時沒有漢語拼音,字的讀音會不同嗎?詩句的平平仄仄是怎麼對的?

    古時候,字的讀音有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法如“根”和“跟”同。這些是同音字。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兩個字中,前者稱反切上字,後者稱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聲母和清濁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跟反切下字相同。如:東,德紅切。取德的聲母d,紅的韻母ong,便構成東音(dōng)。如“毛”,“莫袍切”。取莫~聲母m,袍的韻母ao,構成毛音(mao)反切韻依反切發聲以分音,收聲以分韻,故曰切韻。不過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與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一些出入,古今聲母也有些變化。

    中古時期指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入聲:指以塞音 收尾的聲調。如b,d,t,k.

    柳宗元的《江雪》亦是以短促的入聲字(-t̚韻尾)作韻:

    千山鳥飛絕[dzüët̚];萬徑人蹤滅[miët̚]。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süët̚]。中古漢語入聲字在近古(十四世紀前後)分別演化成陽平、上聲、去聲的現象,即入聲全濁音字歸入陽平,次濁音字歸入上聲,清音字則歸入上聲。

    而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陰平一類,全濁和次濁音字演化成陽平一類。去聲一直沒變。

  • 4 # 梧桐樹邊羽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形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瞭解他的意思,也不瞭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所以咱們就使用漢語拼音來標註發音,但是和英文不同的是,咱們的漢語拼音標註也是獨立的,只要不把他放在生字頭上,你也搞不清對應關係。不過相對於古人而言,這已經是很方便了。作為小學就掌握的拼音常識,就算遇到再複雜的漢字,只要有拼音,就絕不會讀錯。但是古人怎麼辦呢?

    學習語言有共通性。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咱們英語學得不好時怎麼辦嗎?咱們使用漢字標註英文單詞。就像那個笑話:“爸死”——“bus”;“媽死”——“mouth”。當然這只是搞笑,不過我估計大家都用過這種方式。而咱們古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傳承漢字讀音,只不過用漢字標註漢字而已。

    這也就是上面書裡面標註“切”的意思了。古代標註發音有兩種方式,“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就是用讀音相同的字標註,比如上圖中“暈”字,直切標註為音“運”,上方標註這個漢字音調為“去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光暈”的“暈”。

    詳細解釋:“日月旁氣也,月暈”。再看左邊標註“禹慍切”,這個就是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注“暈”的讀音。其實“慍”按理來說也可以直切“暈”字。反切法中兩個字,前一個稱反切上字,代表生字的聲母和清濁,“禹”即“y”,後一個稱反切下字,代表生字的韻母和字調,即“un,去聲”。這樣大家明白了嗎?

    再舉個例子,下面那個“煙”字,直切法是用“焉”。左下角標註音調為“平”,這不就知道怎麼讀了,如果“焉”還不認識,那再看反切法。“烏前切”,聲母發“w”,韻母發“ian”,平音。大家會說這不對啊?“wian”是什麼鬼?這個是由於古音標註沒有今天精確,也沒有聲韻母之說,加上各地口音不同的一些問題,碰上這種情況,怕讀不準確,就要去問先生了。這也是為什麼古人言傳身教特別重要。咱們現在不管什麼文字,拿個翻譯軟體就能讀。

    古人讀書識字,是有錢人才能幹的事情,請先生,讀私塾是免不了的。

    圖片裡面標註的“平”,“去”就是字的發音。漢語拼音中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聲。古詩裡面只有格律詩對平仄有嚴格要求,古風,現代詩都沒有平仄要求,只要讀來順暢就可以了。

  • 5 # 青塵丶

    一些王八蛋們為了現代化把傳統文化全視為糟粕拋棄,近現代哪樣東西不是靠拿來主義?尊古重道反被說成封建迷信阻礙發展,看如今哪個不是兩手空空如行屍走肉?

  • 6 # 旁觀者嵐

    謝謝邀請,只不過我這幾個月都在學習有關平仄的知識,還是小學生的水平,沒有能力答這個問題。但看我的媳婦、孫女,隨便說一個字,她們都立即知道是平仄,不用象我一樣要把四聲都念一遍,有時一聲和三聲還錯,或是查字典。我就知道是我小學漢語拼音部分沒學好。

    古人在私塾裡學習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識字的基本課程後,開講四書五經時,對對聯是一項基本能力訓練,不僅是為了寫詩的需要,八股文中有四段對偶排比的句子,也需要較強的對仗功力,所以平上去入是老師會嚴格要求,並強化訓練的基本功,而老師會自己使用韻書或字典,並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背誦,讀書人為了功名,平仄是一定要學會的。而且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的功課,一心只讀聖賢書,所以並不奇怪。

  • 7 # qzuser1981738

    古人用切韻,即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相拼。比如,空字發音,用苦紅兩字切,即苦字聲母K和紅字的韻母Ong相拼,就是KONG,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95普雷版本有哪些幻神職業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