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原不是典故,料應是從《石頭記》太虛幻境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化來。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把假的當做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無當做有,有也就變成了無。對立統一,而又平添了佛語的玄妙。
其實曹雪芹是參透了人生機巧才出此言、才成此書的。《石頭記》第一回,曹雪芹曰,“……故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來。”於是有了“甄士隱”和“賈雨村”這兩個人物出場。甄士隱到了太虛幻境,迎面就看見這樣一幅對聯。這副對聯是甄士隱和賈雨村這兩個人物的命運寫照,也是《石頭記》所有人物命運的寫照。
拿甄士隱和賈雨村來說,甄士隱出場便是富貴榮華,到頭來一把火燒了家產,丟了女兒英蓮,最後想明白出家了;賈雨村本是窮小子,後來發達了,還娶了甄士隱的丫鬟嬌杏。
真假有無,人生無常。
另外,故事的主人公賈寶玉也有個和自己模樣品性家道都一模一樣的甄寶玉做映照。如果曹雪芹寫完了《石頭記》,那麼賈寶玉和甄寶玉這兩個人物的命運估計現在也能說清了。不過即使僅從現在的文字來看,也不難看出,甄寶玉的命運其實就是賈寶玉命運的影子。比如甄府抄家之後,賈府也落難了,等等如此。王希廉《紅樓夢總評》雲:“讀者須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數意,則甄寶玉賈寶玉是一是二,便心目瞭然。”
至於你所說的“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時有非無”,我覺得上半句勉強可解,下半句實在不通。也許是曹雪芹原句的誤記也說不定?不知道你在哪兒看到的。
這句話原不是典故,料應是從《石頭記》太虛幻境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化來。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把假的當做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無當做有,有也就變成了無。對立統一,而又平添了佛語的玄妙。
其實曹雪芹是參透了人生機巧才出此言、才成此書的。《石頭記》第一回,曹雪芹曰,“……故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來。”於是有了“甄士隱”和“賈雨村”這兩個人物出場。甄士隱到了太虛幻境,迎面就看見這樣一幅對聯。這副對聯是甄士隱和賈雨村這兩個人物的命運寫照,也是《石頭記》所有人物命運的寫照。
拿甄士隱和賈雨村來說,甄士隱出場便是富貴榮華,到頭來一把火燒了家產,丟了女兒英蓮,最後想明白出家了;賈雨村本是窮小子,後來發達了,還娶了甄士隱的丫鬟嬌杏。
真假有無,人生無常。
另外,故事的主人公賈寶玉也有個和自己模樣品性家道都一模一樣的甄寶玉做映照。如果曹雪芹寫完了《石頭記》,那麼賈寶玉和甄寶玉這兩個人物的命運估計現在也能說清了。不過即使僅從現在的文字來看,也不難看出,甄寶玉的命運其實就是賈寶玉命運的影子。比如甄府抄家之後,賈府也落難了,等等如此。王希廉《紅樓夢總評》雲:“讀者須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數意,則甄寶玉賈寶玉是一是二,便心目瞭然。”
至於你所說的“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時有非無”,我覺得上半句勉強可解,下半句實在不通。也許是曹雪芹原句的誤記也說不定?不知道你在哪兒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