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茶座

    吳小如(1922~2014),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安徽涇縣人,著名書法家、詩人吳玉如先生的長子,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先後就讀於燕京大學、清華大學,1949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受業於朱經畲、朱自清、沈從文、廢名、遊國恩、周祖謨、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隨俞平伯45年。吳小如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一的大家”,還譯有《巴爾扎克傳》。

    本文摘自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過舊曆年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文人在舊曆除夕也照例要寫詩。唐人名篇如高適的《除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這種異鄉遊子的哀愁顯然與現代人的思想感情格格不入了。

    宋蘇軾於1062年在陝西鳳翔作的《守歲》詩就比較活潑有趣,形象也很生動: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把飛逝的時光比成鑽洞的長蛇,到了年末最後一天,彷彿只剩下一條尾巴,想捉也捉不住了。但作者並未流連光景,在詩的結尾處詩人寫道:

    明斧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使人讀了不由精神為之一振。既然愛惜光陰,就該及時努力。詩人時才二十六歲,當然沒暮氣,所以用“少年猶可誇”來自勉。

    清代詩人中,我對窮愁療倒、坎坷終身的黃景仁最為偏愛。四十年前,我就已成為他的詩的熱心讀者了。1773年,黃二十五歲,在浪遊幾年之後於這年末從杭州回到武進原籍,寫下了著名的《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這首詩在當時已為人所傳誦。他的好友洪亮吉稱末二句為“豪語”。近人朱建新在《黃仲則詩·凡例》中評雲:“其獨立蒼茫,俯仰千秋之感,讀之悽悒。”我則欣賞作者所具有的敏銳感受,竟能在乾隆“盛世”的“千家笑語”太平環境中,“潛從物外”摸到了時代的脈搏,體會出人們所覺察不到的“憂患”這一點,實在堪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媲美。

    可惜末二句多為人所誤解。如陸繼輅《合肥學舍札記》便認為作者寫的“一星如月”是“金星先期驟明”,成為次年(1774年)山東白蓮教起義的先兆。其實詩人乃以燦爛的孤星自況,認為在別人眼中,自己誠然渺小孤寂,但就自身的才華學識而論,儘管無人賞識,卻獨具不滅的光芒,能與皎潔的月光一爭高下。這樣的意境在古典詩歌中真是不可多得的。

  • 2 # 風過無痕攝有痕

    除夕之夜“熬年”,有被稱為“守歲”,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著名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朝時的杭州:“除夕……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可見,守歲習俗是人們表達辭舊迎新的一種方式,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今天,我們能夠領略在除夕這天晚上與家人團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守夜心情。那麼,守夜在古代詩人的心中又是什麼景象呢?

    在古人那裡,守歲的習俗,固然有迎新的歡快,卻更多戀舊的悵惜。孟浩然詠守歲的“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之句耐人尋味,這位偉大的山水詩人,雖然一生仕途困頓、修道歸隱,但詩中描寫的守歲,端的是華貴愜意。而白居易寫《客中守歲》,詩云:“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瞧瞧,這年過的就有些慘淡了。宋代蘇軾《守歲》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顧惜既往,確實是詩人們除夕的哲學思緒。

    如果重現古人在除夕夜,一邊焙著燒烤食物,斟上兩杯小酒,和家裡老人嘮嘮嗑,與遠方回家的兄弟吹吹牛,那該是一幅活生生動人的年畫呀。人生各有所屬,生活如此不易,如果沒有家人的愛,有怎能歡聚一堂。

  • 3 # 耳食記

    詩人們大多心思細膩敏感,在除夕這樣一年到頭的改歲之夜,自然是感慨良多,有感懷身世的,有嘆惜光陰的,當然也有歡慶佳節的。

    比如唐詩《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 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寂寥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詩人大年夜裡,羈旅異鄉,獨自住宿在驛館,想著別人家正團圓圍坐,自己卻一人天涯飄零,獨對寒燈,此情此景,真是情何以堪,只能苦笑一聲,強撐著一身“愁顏”與“衰鬢”,來迎接又一個春天。

    在除夕夜感慨羈旅飄零的詩還有很多,但更多除夕詩詞的主題是在感慨光陰飛逝,比如有一首宋詞《水調歌頭·除夕》:

    今夕定何夕,今夕歲還除。團欒兒女,盡情燈火照圍爐。但惜年從節換,便覺身隨日老,蹤跡尚沉浮。萬事古如此,聊作舊桃符。任東風,吹縞鬢,戲腥儒。韶顏壯齒,揹人去似隙中駒。杯酌猶傾臘酒,漏箭已傳春夜,何處不歌呼。惟願長窮健,命酹且歡娛。

    又是“年從節換”了,到了新的一年,兒女們團團圓圓圍在一處守歲,詞人想到的卻是自己“身隨日老”,卻依舊在這世間隨波逐流,任著一年一年的東風吹白鬢髮,自己已容顏老去,連牙齒也鬆動了,口裡喝著臘酒(屠蘇酒、椒柏酒),耳中聽著外面的歡呼,詞人只願自己與親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能健健康康,幸福快樂。

    再如這首唐詩,也是在感慨光陰: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注意這個“催”字。

    好像都比較喪呀,當然也有很多描寫快樂的除夕夜的,比如這首宋詞《水龍吟·小童教寫桃符》就寫得非常有趣:

    小童教寫桃符,道人還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淨,獻花酌水。禱告些兒,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詩寫字,分數上面,略精進、盡足矣。飲量添教不醉。好時節、逢場作戲。驅儺爆竹,軟餳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鵲也、同添一歲。願家家戶戶,和和順順,樂昇平世。

    “寫桃符”(寫春聯)、“祓除清淨”(大掃除)、“禱告”(拜神),很熟悉啊,和現代人一樣。至於看“驅儺”(跳大神)、放爆竹,自然也是今人熟悉的景象,然後吃著麥芽糖、酥豆,“通宵不睡”地守歲。“四海皆兄弟”,除夕這天詞人一聲噴嚏(阿鵲),大家就都長了一歲(開玩笑的話),只願大家都和和順順,天下太平。

    祝願大家和和順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爾斯克亞帶領曼聯勢頭不錯,但俱樂部還是把他當作臨時主帥,對此你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