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難行易,就是知道一件事一個道理很難,但知道了以後做起來其實很容易。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開鎖,你不知道怎麼開,只能被擋在門外,但你會開了,這事就容易得很。最難的是知道那個手法、那個原理、那種思維。知道了也就會做了。所謂賊性難改,賊不知做賊的道理,早就改邪歸正了。維特根斯坦說:如果你手裡有一把錘子,你看誰都像釘子。行動的慾望來自你知道你有錘子。而沒有錘子的人,是沒有動不動想去錘人的慾望的。
王陽明說:知行本來就是一個,只是方便說法才把知與行分成兩段來說。也就是說,只要致知,行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如何致知呢?格物。對格物的理解,理學與心學是不同的,理學認為是:探究事物規律,讓內心的知越來越壯大;心學認為格的是心內物,也就是私慾,格物即正心,把妨礙人們認識世界真相的私慾格除,心自然明,一切真相就能公正地顯現於心,沒有一點私慾了,就達到了良知,達到了良知,就能行,因為知行本是一個,不假任何外求。
所以,心學在致良知上下功夫,不盲目行動,認為那是冥行妄做。錘子和開鎖都是可以作為私慾克去的,那時,有錘子會開鎖也會失去對行為的驅動力。
所謂知易行難,是明明知道某事應該做,但很難付諸行動。按王陽明的說法,這是因為並不真的知,真知必然能行。我們所以為的識見,並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只是停留在思考層面上,這都是私慾。這樣的知,當然不會產生驅動力。看到老大爺摔在地面上,你認為是碰瓷的,或者認為不關自己的事,儘管知道應該去扶,但並不會去扶,因為有了思量,這思量就不是真知,不是良知。如果突然發現這老大爺竟是自己的老爸,馬上就去扶了,想都不想,為什麼?因為真的知,觸動的是良知,良知與行是天然合一的。
能把不相關的人和事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這種境界就是聖賢。能把工作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就會有創造性的成就。能把同事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就深受同事們接納。能把領導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就能將心比心,從而得到領導的重用。
所謂知難行易,就是知道一件事一個道理很難,但知道了以後做起來其實很容易。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開鎖,你不知道怎麼開,只能被擋在門外,但你會開了,這事就容易得很。最難的是知道那個手法、那個原理、那種思維。知道了也就會做了。所謂賊性難改,賊不知做賊的道理,早就改邪歸正了。維特根斯坦說:如果你手裡有一把錘子,你看誰都像釘子。行動的慾望來自你知道你有錘子。而沒有錘子的人,是沒有動不動想去錘人的慾望的。
王陽明說:知行本來就是一個,只是方便說法才把知與行分成兩段來說。也就是說,只要致知,行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如何致知呢?格物。對格物的理解,理學與心學是不同的,理學認為是:探究事物規律,讓內心的知越來越壯大;心學認為格的是心內物,也就是私慾,格物即正心,把妨礙人們認識世界真相的私慾格除,心自然明,一切真相就能公正地顯現於心,沒有一點私慾了,就達到了良知,達到了良知,就能行,因為知行本是一個,不假任何外求。
所以,心學在致良知上下功夫,不盲目行動,認為那是冥行妄做。錘子和開鎖都是可以作為私慾克去的,那時,有錘子會開鎖也會失去對行為的驅動力。
所謂知易行難,是明明知道某事應該做,但很難付諸行動。按王陽明的說法,這是因為並不真的知,真知必然能行。我們所以為的識見,並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只是停留在思考層面上,這都是私慾。這樣的知,當然不會產生驅動力。看到老大爺摔在地面上,你認為是碰瓷的,或者認為不關自己的事,儘管知道應該去扶,但並不會去扶,因為有了思量,這思量就不是真知,不是良知。如果突然發現這老大爺竟是自己的老爸,馬上就去扶了,想都不想,為什麼?因為真的知,觸動的是良知,良知與行是天然合一的。
能把不相關的人和事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這種境界就是聖賢。能把工作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就會有創造性的成就。能把同事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就深受同事們接納。能把領導與自己的良知聯絡起來,就能將心比心,從而得到領導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