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游龍易學叄明

    中國幾千年的學術傳統,大部分時間是由讀經和註釋的學者規定的。註釋經書的學者們也做考證,比如考證經書中某段話的來歷,前人和更前的前人對這句話的註釋,以及是不是偽託聖人之作等,但這不同於科學的實踐和理性精神。

    它不奉行那種強調實踐經驗的基礎、具體細緻的分析、真理的客觀性和相對性、假說和檢驗的精神規範。

    許多學者喜歡談論東方的“綜合”對西方的“分析”的思想方式的優勢。但這裡的“綜合”並不包括可以清楚理解的內容。比如被認為是中國獨特智慧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到底如何“合一”,這裡面到底有如何深刻、獨特的思想,許多人並不清楚。

    能表述出來的意思,或者是某種“天人感應”、“人生代表天命”式的神秘主義;或者類似於在晚霞融入海天之際的抒情感受;或者是“人在自然中生存所以要順應自然”的平淡見解。

    這樣的“綜合”沒有對概念清楚的要求,沒有分析的基礎,沒有實踐的對應和驗證,這樣一來,“學術”完全可以滿足於比如“吃紅糖可以補血”的“推理”。顏色的相近成為因果推理的依據,雖然讓你覺得膚淺,但是在“天人合一”式的神秘主義框架內,它可以因為似乎暗示著某種說不出來鳴因果力量而有了合理性,所以;在這樣的學術傳統中,玄學和直觀互補,思想的空洞、任意、混池和膚淺都有莊嚴的外衣,

    不可否認,這樣藝術性的學術研究可以給人帶來強烈的美感情緒和精神享受,但唯一的問題是新的科學思想難以從中產生

    直到今天,有些情況也沒有重大改變,人們一方面將文化和科學的落後歸之於沒有科學精神,一方面繼續推行模糊不清包羅永珍的“國學傳統”。國學學者的名片如雪飛來,報上常有大塊買的文章頌揚大師,而他們有什麼學術成果卻很少有人記得,有大師沒有學術一直是歷史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宣傳國學大師的電視主持人要求觀眾放下自己,“任憑他帶著你雲裡霧裡地去作逍遙遊”。而有些這樣的“雲裡霧裡”就是流行了很多世紀的空洞單調、雷同、模糊、膚淺而又故弄玄虛的風氣,空洞和武斷還會以“論證”的名稱流轉,我們常常看到沒有概念的澄清、具體的分析和細緻的推理的“論文”,它們都被作者鄭重其事地公佈於世,指望大眾接受這樣的學術成果

    混合著神秘、情感和直觀的思維方式,造就了歷史上讀書人良好的自我評價,但在一個開放並且最終是知識創造力的競爭的世界中,它不能促進人的生存和發展。一旦被要求解決實際問題和指明方向,讀書人拿得出手的只是貧多、固守陳規,或者茫然以對的面孔,過去的歷史是這樣的迴圈在危機中,舊的經書失靈,讀書人又拜倒在新的大師的腳下,對他們進行唱讀”,用背誦來的新句子套裝現實,結果是民族和國家又面臨著新的危機。

    ----------摘自《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

    -----------

  • 2 # 謝放群

    中國是最早的古代文明的國家之一,那麼在近代史上,也沒有(除袁隆平外)影響世界的大科學家?美國只有幾百年的歷史,而有多名的改變世界現狀的科家,為什麼?大概是華人喜歡走直路的緣故吧,易學學不懂,直接踢除,其實易學是一個世界上最早的數學複雜變算的一門學科,只是沒人去用心研究,而是被那些帶著騙人地江湖朮士所利用,招搖撞騙。使得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沒有發揮應有地實質價值。……。

  • 3 # 國學新知堂

    《易經》里根本就沒有科學內容,如何能歸納出科學知識來。它是特定時代特定文化的產物。所謂的特定時代就是周代及及以前技術與文化相對落後。所謂特定文化是指神明信仰與樸素的四時陰陽觀念相結合的文化狀態。卦象與卦爻辭的設計是適應於探問神明意志的需要。

    如果說《易經》占卜與探問神明旨意的目標有關,一定會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因為在多數易學者的信仰中,易是古老的哲學與科學,如何與求神拜佛扯上關係!各位看官,不要著急,聽我一一道來。

    卦辭中元亨、亨、小亨這些字樣,提示了占卦前需要獻牲上供,舉行一個祭祀神明的儀式。這可以證明占卦問卜與探問神明旨意有關。上古時代文化、通訊、交通、醫療等不發達,當人們在日常生活遭遇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諸多疑難時,既不能獲得理性的解釋,又得不到有效技術手段加以解決時,就只好求助於心目中萬能的神明。

    神明並不可見,沒有人能直夠接與神明交流,所以只能透過間接的手段來測知神明旨意。所以古人才發明交通人神的種種技術,從而產生專門從事交通人神的人員與職業。巫覡宣稱能與神靈直接交流,但除了他們自己的說辭外,並沒有真實的證據支援。龜卜和骨卜在預測的過程中,以修制後出現的裂紋為中介決策神靈啟示。《易經》的筮法就是以觀卦象來實現相同的目標。

    所以,我認為《易經》是在人們普遍信奉神明的時代,適應於探問神明意志的目標而發展的一門技術。看兆與看卦象斷吉凶在本質上沒有區別。我們也只能將易看作是早期相對落後文化的合理產物才能更符合認識規律,我們不需要假設它的神秘源頭,它是自然合理的文化現象,而不是一個超理智超社會的現象。

    這個理解就貶低了《易經》,易含哲理含科學規律的說法本就是學者的神話它的結果,近代以前還僅說它與天地準,近代以後有了科學哲學的知識才又說它是哲是科,但這些說法從未得到經文內容本身的支援。沒有人能明確指示經文哪些文字在講某個哲學道理或者某一科學原理。

    但稱《易經》不是科學或哲學著作,就一定意味著它沒有價值。它是很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是上古文化遺產。透過它我們可以瞭解上古人們的思想和信仰,生產生活的諸多細節,以及古人的心理,這是它更重要的價值。神話《易經》對未來中華文化的發展沒有任何意義。

  • 4 # 不繫之舟易學

    易經本就不是科學。

    氏族社會為了適應大自然,研究出了這麼一個對抗大自然規律的方法。

    無論哲學思想,還是各種大規律都非常的有用。

    但是並不是科學。

    尤其是運用到如今,只剩下預測術還在繼續使用易經的全部思想。

    但是找一個師傅,算某人生男生女,算一百個,總會錯。

    不具有穩定性。

    有人會講,他學的不好,所以算錯。

    但是一個從業幾十年的易經大師都會錯,普通人又如何掌握。

    把易經歸納在傳統文化,再好不過。

    它科學嗎?

    不科學,但是可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lc中scl與梯形圖程式設計哪個比較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