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能吊打我們的,真的是天賦嗎?
最早從小學課文裡,學習了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後來才知道達芬奇是位全能王,不僅擅長繪畫、音樂、雕塑、建築,還精通數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多門學科。達芬奇為了高效的學習和研究科學,還創造了一種奇特的睡眠法,即每工作4個小時睡15分鐘,也就是他一天只睡將近1.5個小時。所以說,成就他的不是天賦,而是努力!
之後有位畫家親身試驗了達芬奇的睡眠法,證明了方法可行,對他的健康並未造成影響。可是他並沒有堅持使用,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就恢復了8小時睡眠。當被問到原因時,他說多出來太多時間不知道怎麼打發!還開玩笑說自己不是天才。
天才與普通人的差距,只用“努力”兩個字概括,就太過籠統了。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瞭解差距究竟在哪裡?從而反思自己,再不斷的做出調整,努力縮小差距,我們也能有好的改變。
英國作家馬修.薩伊德著寫的《天才假象: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從三個部分:一、天才神話;二、思維悖論;三、深入思考,來詳細介紹“天才”都是透過長期刻意練習,不斷努力成就自己的。《天才假象》中馬修.薩伊德主要從運動和音樂兩個領域來舉例說明,但在其他領域也是相通的。
就像馬修.薩伊德從小練習乒乓球,曾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在英國乒壇是雄踞榜首近十年之久的名將。在乒乓球的訓練之餘,馬修.薩伊德還自學了經濟學,考入了牛津大學。大學裡還攻讀了政治學和哲學,各科都是以優異成績畢業。
不論是天才還是普通人,其實一開始學習的路徑都是一樣的,都是由淺入深,從易到難。那就究竟是什麼讓兩者產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我們一起看看《天才假象》給出的解答。
一、天才神話
就此揭開天才的假象,能否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呢?
有目的性的練習(刻意練習),還必須是保質保量的!
為什麼是有目的呢?因為練習時只是單純的重複,不帶任何標準和要求,那是無效練習,何談進步呢。這就像業餘愛好者和專業選手的差別。就拿專業乒乓球運動員來說,每一次練習都是有針對性的,要是削球練的不好,一天8小時訓練時間,刻意練習擊球的次數都能將近1W次。這樣刻意練習的力度,是業餘愛好者無法達到的。
知識就是力量。
“成功決策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只有深入練習才能造就這種知識體系。”乒乓球運動員從基礎練習開始,都會經過系統的訓練。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專業嚴格的教練指導和監督,例如多球訓練。運動員要想脫穎而出,不論是技術練習,還是戰術練習,都要配合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進行長期刻意練習。這樣在比賽時,能從觀察對手的動作中,快速判斷出對手的意圖,給出有效的動作回擊。
改變人生的思維模式。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就有改變人生的機會!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330名五至六年級的學生分成兩組,然後解答12道問題,8道容易,4道很難給出答案。
作答進行沒多久,A組大部分學生就放棄作答了,失去信心後,還會責備自己智商低。而B組的學生,依舊保持樂觀的心態,大多數學生沒有放棄解題,還在不斷嘗試新的解題方法,最後有少數幾位同學解出答案。你能猜出哪組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嗎?對,就是B組!因為他們都相信後天努力能提升智力!
二、思維悖論
關鍵時刻的心理作用,是卓越和平庸最重要的分水嶺!在重壓之下,如何快速調整心態,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安慰劑效應
這是最早出現的調節方法。就如同給要手術的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注射生理鹽水,依舊起到麻醉的作用。醫學上稱為“安慰劑效應”。在很多運動員身上能發現它的存在,它可以是某件特定的物品,像英國三級跳遠運動員愛德華茲,他比賽時揹包裡一定會裝一罐沙丁魚罐頭;它還可以是某一個宗教,很多運動員就信仰基督教,賽前必須到一個自己能安靜下來的地方禱告,祈求上帝的護佑。
非理性樂觀主義
“自信在心理和身體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強有力的溝通機制。”自我懷疑在競技場上是大忌,運動員為了在賽場上有最好的發揮,必須讓自己建立起高度自信,遮蔽一切不好的資訊,消除心理疑慮。這樣才能使得安慰劑效應發揮最大功效。
雙重思想
這是指人腦海裡可以同時存放兩種相背的信念,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可視情況按需呼叫。在高壓的狀態下才會出現宕機現象,而運動員太像贏的情況下,就容易出現宕機現象。因此運動員就會好好利用雙重思想。賽前要使自信不斷高漲;臨近比賽時,就要給自己減壓,讓自己相信那就是一次平時的練習,要用平常心去應對。
三、深入思考
為了避免掉進認知的陷阱,我們要科學合理的對待認知,從而深入的去思考。
錯覺與現實
“偉大的英國哲學家彼得.斯特勞森表示:‘感知受到了認知的全面影響’。”
老話說過,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經過長期刻意練習的人才,就是有新手不能及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音樂家要比普通人,更能辨別出音符在音高與響度之間的細微變化。
致命盲視
“注意力是一種有著嚴格容量上限的資源。……注意力擔任過濾系統的角色,只准許一定數量的資訊‘擊中’意識知覺。”當它超負荷時,我們就不能感知其他事情,就會出現盲視。因此頂級運動員注重合理分配注意力。頂級運動員在應對對手時,長期刻意練習地結果,會使他/她會不假思索地交給大腦內隱系統做出擊球動作,這樣他/她就可以分配更多注意力去製作戰術,能在緊急情況及時調整戰術,應對對手起到關鍵作用。
以偏概全
因為黑人在短跑領域一直擁有優勢,就說所有黑人都天生擅長跑步,這樣地說法太片面了。就像我們有些偏遠山區的孩子去上學,要在沒有什麼安全措施情況下,爬過許多陡峭的山坡,動作靈活的像猴子,難道要說他們天生擅長攀爬?其實那都是長期刻意練習的結果。
《天才假象》多讀幾遍,感觸真的很多,再去看些名人自傳,我會更多關注他們付出努力的過程,能從中汲取許多正能量,還可以學習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透過自己的努力,哪怕收穫是點滴,都會讓自己信心倍增。誰都會喜歡自信又努力人,那就努力變成那樣的人吧!
天才能吊打我們的,真的是天賦嗎?
最早從小學課文裡,學習了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後來才知道達芬奇是位全能王,不僅擅長繪畫、音樂、雕塑、建築,還精通數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多門學科。達芬奇為了高效的學習和研究科學,還創造了一種奇特的睡眠法,即每工作4個小時睡15分鐘,也就是他一天只睡將近1.5個小時。所以說,成就他的不是天賦,而是努力!
之後有位畫家親身試驗了達芬奇的睡眠法,證明了方法可行,對他的健康並未造成影響。可是他並沒有堅持使用,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就恢復了8小時睡眠。當被問到原因時,他說多出來太多時間不知道怎麼打發!還開玩笑說自己不是天才。
天才與普通人的差距,只用“努力”兩個字概括,就太過籠統了。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瞭解差距究竟在哪裡?從而反思自己,再不斷的做出調整,努力縮小差距,我們也能有好的改變。
英國作家馬修.薩伊德著寫的《天才假象:從刻意練習、心理策略到認知陷阱》,從三個部分:一、天才神話;二、思維悖論;三、深入思考,來詳細介紹“天才”都是透過長期刻意練習,不斷努力成就自己的。《天才假象》中馬修.薩伊德主要從運動和音樂兩個領域來舉例說明,但在其他領域也是相通的。
就像馬修.薩伊德從小練習乒乓球,曾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在英國乒壇是雄踞榜首近十年之久的名將。在乒乓球的訓練之餘,馬修.薩伊德還自學了經濟學,考入了牛津大學。大學裡還攻讀了政治學和哲學,各科都是以優異成績畢業。
不論是天才還是普通人,其實一開始學習的路徑都是一樣的,都是由淺入深,從易到難。那就究竟是什麼讓兩者產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我們一起看看《天才假象》給出的解答。
一、天才神話
就此揭開天才的假象,能否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呢?
有目的性的練習(刻意練習),還必須是保質保量的!
為什麼是有目的呢?因為練習時只是單純的重複,不帶任何標準和要求,那是無效練習,何談進步呢。這就像業餘愛好者和專業選手的差別。就拿專業乒乓球運動員來說,每一次練習都是有針對性的,要是削球練的不好,一天8小時訓練時間,刻意練習擊球的次數都能將近1W次。這樣刻意練習的力度,是業餘愛好者無法達到的。
知識就是力量。
“成功決策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只有深入練習才能造就這種知識體系。”乒乓球運動員從基礎練習開始,都會經過系統的訓練。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專業嚴格的教練指導和監督,例如多球訓練。運動員要想脫穎而出,不論是技術練習,還是戰術練習,都要配合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進行長期刻意練習。這樣在比賽時,能從觀察對手的動作中,快速判斷出對手的意圖,給出有效的動作回擊。
改變人生的思維模式。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就有改變人生的機會!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330名五至六年級的學生分成兩組,然後解答12道問題,8道容易,4道很難給出答案。
作答進行沒多久,A組大部分學生就放棄作答了,失去信心後,還會責備自己智商低。而B組的學生,依舊保持樂觀的心態,大多數學生沒有放棄解題,還在不斷嘗試新的解題方法,最後有少數幾位同學解出答案。你能猜出哪組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嗎?對,就是B組!因為他們都相信後天努力能提升智力!
二、思維悖論
關鍵時刻的心理作用,是卓越和平庸最重要的分水嶺!在重壓之下,如何快速調整心態,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安慰劑效應
這是最早出現的調節方法。就如同給要手術的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注射生理鹽水,依舊起到麻醉的作用。醫學上稱為“安慰劑效應”。在很多運動員身上能發現它的存在,它可以是某件特定的物品,像英國三級跳遠運動員愛德華茲,他比賽時揹包裡一定會裝一罐沙丁魚罐頭;它還可以是某一個宗教,很多運動員就信仰基督教,賽前必須到一個自己能安靜下來的地方禱告,祈求上帝的護佑。
非理性樂觀主義
“自信在心理和身體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強有力的溝通機制。”自我懷疑在競技場上是大忌,運動員為了在賽場上有最好的發揮,必須讓自己建立起高度自信,遮蔽一切不好的資訊,消除心理疑慮。這樣才能使得安慰劑效應發揮最大功效。
雙重思想
這是指人腦海裡可以同時存放兩種相背的信念,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可視情況按需呼叫。在高壓的狀態下才會出現宕機現象,而運動員太像贏的情況下,就容易出現宕機現象。因此運動員就會好好利用雙重思想。賽前要使自信不斷高漲;臨近比賽時,就要給自己減壓,讓自己相信那就是一次平時的練習,要用平常心去應對。
三、深入思考
為了避免掉進認知的陷阱,我們要科學合理的對待認知,從而深入的去思考。
錯覺與現實
“偉大的英國哲學家彼得.斯特勞森表示:‘感知受到了認知的全面影響’。”
老話說過,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經過長期刻意練習的人才,就是有新手不能及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音樂家要比普通人,更能辨別出音符在音高與響度之間的細微變化。
致命盲視
“注意力是一種有著嚴格容量上限的資源。……注意力擔任過濾系統的角色,只准許一定數量的資訊‘擊中’意識知覺。”當它超負荷時,我們就不能感知其他事情,就會出現盲視。因此頂級運動員注重合理分配注意力。頂級運動員在應對對手時,長期刻意練習地結果,會使他/她會不假思索地交給大腦內隱系統做出擊球動作,這樣他/她就可以分配更多注意力去製作戰術,能在緊急情況及時調整戰術,應對對手起到關鍵作用。
以偏概全
因為黑人在短跑領域一直擁有優勢,就說所有黑人都天生擅長跑步,這樣地說法太片面了。就像我們有些偏遠山區的孩子去上學,要在沒有什麼安全措施情況下,爬過許多陡峭的山坡,動作靈活的像猴子,難道要說他們天生擅長攀爬?其實那都是長期刻意練習的結果。
《天才假象》多讀幾遍,感觸真的很多,再去看些名人自傳,我會更多關注他們付出努力的過程,能從中汲取許多正能量,還可以學習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透過自己的努力,哪怕收穫是點滴,都會讓自己信心倍增。誰都會喜歡自信又努力人,那就努力變成那樣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