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風雅君邀。
首先說“象”字。“象”是個典型的象形字;造字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以曲線描摹出了大象的輪廓。
以下是“象”字從金文、甲骨演變至漢隸的序列:
商代金文 (象且辛鼎 ) 商代甲骨文( 乙641)
西周金文
《說文》小篆(說文·象部)
秦隸( 睡虎地簡·為17 )
漢隸( 史晨奏銘)
從此序列可知,“象”字的發展是一個去象形化的過程。
早期尤其是商代金文中的“象”字,象形程度很高,長鼻子、大肚子,描繪出了大象的典型特徵。
到了商代的甲骨文,“象”字的象形程度減弱。
首先,以線條取代了塗抹。象且辛鼎上的金文“象”字,猶如西式油畫,重妝濃抹,旨在寫實;而商代甲骨文中的“象”字,則猶如中式水墨畫,簡筆淡描,旨在傳意。
其次,由“橫”變為“豎”。象且辛鼎上的“象”字,是橫著的,描摹的是自然狀態下的大象;而商代甲骨文中的“象”字,則是豎著的,彷彿一頭大象被懸掛起來了。
變“橫”為“豎”是古文字發展的一個特點,除“象”之外,早期文字中的“狗”、“馬”、“虎”等字也是橫著的,但後來為了便於書寫(古人寫字從上至下,“狗”、“馬”、“虎”等字橫著寫的話,寬度太大,會擠壓隔壁的字),改為豎立狀。
由上往下的書寫方式:
到了西周金文,“象”字的象形程度進一步削弱,大象的肚子變小了,兩隻象腿移到了尾巴上,與我們今天的“象”字已經很接近了。
小篆中的“象”字,象形指數接近於零:繼承了西周金文的小象肚,而且旋轉了九十度;象鼻、象尾都變為了“刀”形。僅從字形看的話,小篆“象”字已無法讓人聯想到大象。
至此,今日“象”字這個字形,基本形成。
篆書“象”字在方直化後,即變成了隸書的“象”字,經過微調後最終變成了楷書的“象”字。
再說“豫”字。
《說文》:“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豫”的本義是體型較大的象,以“象”為形符,以“予”為聲符。
目前發現的甲骨文、金文中,沒有“豫”字的蹤跡,“豫”最早出現於戰國文字中。
“漢承秦制”,我們今日所用的漢字,是秦文字的後裔,“豫”字也不例外,“豫”字今日的寫法形成於“隸變”即由篆書變為隸書這一過程中。
《說文》小篆
陳寔碑
劉熊碑
隸書“豫”再經楷化,就成了今日的“豫”字。
以上是秦系文字中“豫”字的演變過程。在秦文字之外的其他戰國文字中,“豫”字有著另外的寫法:
(一)《說文》古文(一般以為,《說文》古文是六國文字)
(二)包山楚簡
包2.7
包2.52
包2.72
包2.11
“豫”字的演變序列大致如上。
此外,春秋晚期的金文中,有一個從“豫”的字:
蔡侯紐鍾
此字由“豫”、“土”構成,有人認為即是“豫”字,可備一說。
再來談談歷史上河南是否存在野生大象。
從考古學、氣候學的研究看,河南歷史上是存在野生象群的。這兩個方面非我所長,不妄作說解,推薦讀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以下先從歷史地理的角度談下這個問題。
上古之時,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屬於豫州。
《尚書·禹貢》:“荊河惟豫州。”(意為:荊山與黃河之間為豫州)
《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黃河之南叫作豫州)
《呂氏春秋·有始》:“河漢之間為豫州。”(黃河與漢水之間為豫州)
名以實立,從“豫州”這一地名看,河南在上古之時存在大象,而且是為數不少的野生象群。一個地名,展現的往往是當地與眾不同之處。假使當時河南地區只有少數幾隻外來的大象,那時的人便不會以“豫”命名它。
再從文字學的角度略作論述。
上面說過,甲骨文中有“象”字;此外,甲骨文中還有一個與“象”有關的字:為(為)。
乙1049(甲)
前5.30.4(甲)
古人創造符號及文字時,奉行的原則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許慎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先民造字,是從身邊的常見事物開始的。甲骨文中有“象”及從“象”的“為(為)”字,可見大象是先民生活中的常見事物。
甲骨文“為(為)”字由“手”和“象”構成,取用手牽著大象之意。牽著大象幹嗎呢?當然是讓大象幹活、做事,所以“為(為)”字才會有做、幹、服勞役、作為、行為等義。
從“為(為)”字的字形及字義看,在甲骨的主人們——那些活躍於河南地區的殷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大象必定是重要的存在。當時的河南地區必然存在大量的大象。這麼多的大象,純靠外來輸入,不太可能。有蛋才有雞,這些“人工”大象的前身,自然是野生的象群。
謝風雅君邀。
首先說“象”字。“象”是個典型的象形字;造字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以曲線描摹出了大象的輪廓。
以下是“象”字從金文、甲骨演變至漢隸的序列:
商代金文 (象且辛鼎 ) 商代甲骨文( 乙641)
西周金文
《說文》小篆(說文·象部)
秦隸( 睡虎地簡·為17 )
漢隸( 史晨奏銘)
從此序列可知,“象”字的發展是一個去象形化的過程。
早期尤其是商代金文中的“象”字,象形程度很高,長鼻子、大肚子,描繪出了大象的典型特徵。
到了商代的甲骨文,“象”字的象形程度減弱。
首先,以線條取代了塗抹。象且辛鼎上的金文“象”字,猶如西式油畫,重妝濃抹,旨在寫實;而商代甲骨文中的“象”字,則猶如中式水墨畫,簡筆淡描,旨在傳意。
其次,由“橫”變為“豎”。象且辛鼎上的“象”字,是橫著的,描摹的是自然狀態下的大象;而商代甲骨文中的“象”字,則是豎著的,彷彿一頭大象被懸掛起來了。
變“橫”為“豎”是古文字發展的一個特點,除“象”之外,早期文字中的“狗”、“馬”、“虎”等字也是橫著的,但後來為了便於書寫(古人寫字從上至下,“狗”、“馬”、“虎”等字橫著寫的話,寬度太大,會擠壓隔壁的字),改為豎立狀。
由上往下的書寫方式:
到了西周金文,“象”字的象形程度進一步削弱,大象的肚子變小了,兩隻象腿移到了尾巴上,與我們今天的“象”字已經很接近了。
小篆中的“象”字,象形指數接近於零:繼承了西周金文的小象肚,而且旋轉了九十度;象鼻、象尾都變為了“刀”形。僅從字形看的話,小篆“象”字已無法讓人聯想到大象。
至此,今日“象”字這個字形,基本形成。
篆書“象”字在方直化後,即變成了隸書的“象”字,經過微調後最終變成了楷書的“象”字。
再說“豫”字。
《說文》:“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從象,予聲。”“豫”的本義是體型較大的象,以“象”為形符,以“予”為聲符。
目前發現的甲骨文、金文中,沒有“豫”字的蹤跡,“豫”最早出現於戰國文字中。
“漢承秦制”,我們今日所用的漢字,是秦文字的後裔,“豫”字也不例外,“豫”字今日的寫法形成於“隸變”即由篆書變為隸書這一過程中。
《說文》小篆
陳寔碑
劉熊碑
隸書“豫”再經楷化,就成了今日的“豫”字。
以上是秦系文字中“豫”字的演變過程。在秦文字之外的其他戰國文字中,“豫”字有著另外的寫法:
(一)《說文》古文(一般以為,《說文》古文是六國文字)
(二)包山楚簡
包2.7
包2.52
包2.72
包2.11
“豫”字的演變序列大致如上。
此外,春秋晚期的金文中,有一個從“豫”的字:
蔡侯紐鍾
此字由“豫”、“土”構成,有人認為即是“豫”字,可備一說。
再來談談歷史上河南是否存在野生大象。
從考古學、氣候學的研究看,河南歷史上是存在野生象群的。這兩個方面非我所長,不妄作說解,推薦讀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以下先從歷史地理的角度談下這個問題。
上古之時,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屬於豫州。
《尚書·禹貢》:“荊河惟豫州。”(意為:荊山與黃河之間為豫州)
《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黃河之南叫作豫州)
《呂氏春秋·有始》:“河漢之間為豫州。”(黃河與漢水之間為豫州)
名以實立,從“豫州”這一地名看,河南在上古之時存在大象,而且是為數不少的野生象群。一個地名,展現的往往是當地與眾不同之處。假使當時河南地區只有少數幾隻外來的大象,那時的人便不會以“豫”命名它。
再從文字學的角度略作論述。
上面說過,甲骨文中有“象”字;此外,甲骨文中還有一個與“象”有關的字:為(為)。
乙1049(甲)
前5.30.4(甲)
古人創造符號及文字時,奉行的原則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許慎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先民造字,是從身邊的常見事物開始的。甲骨文中有“象”及從“象”的“為(為)”字,可見大象是先民生活中的常見事物。
甲骨文“為(為)”字由“手”和“象”構成,取用手牽著大象之意。牽著大象幹嗎呢?當然是讓大象幹活、做事,所以“為(為)”字才會有做、幹、服勞役、作為、行為等義。
從“為(為)”字的字形及字義看,在甲骨的主人們——那些活躍於河南地區的殷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大象必定是重要的存在。當時的河南地區必然存在大量的大象。這麼多的大象,純靠外來輸入,不太可能。有蛋才有雞,這些“人工”大象的前身,自然是野生的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