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y3435

    誰說古人沒有朋友圈啊?李白與汪倫、宋之問與聶勝瓊、高適與董大、杜甫與岑參、蘇軾與秦觀等等,而且他們外圍的朋友可多著呢。再說詩詞的傳唱方式。一是詩人喜歡遊歷名山大川,觸靈感而發創作流傳後世的佳作,雕刻在石碑、廟堂、名樓之上;二是集詩詞成冊在學堂、私塾等教育後人的地方吟唱;三是利用戲臺、殿堂等在佳節日表演;四是民間藝人的口口傳唱而流芳千古。例如《三字經》、《道德經》、《增廣賢文》、《唐詩三百首》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詩中很多絕妙詩句,可以讓喜歡詩詞的人們朗朗上口、信手拈來。

  • 2 # 沙洲孤鴻24331826

    古代有古代詩詞傳播渠道

    一、中國曆代非常注重史料收集,皇帝有起居注,地方官有行事曆,連縣太爺也得有日誌錄。一個有文化的官員到一個地方自然成為被追捧的物件。韓愈被貶潮州,鱷魚肆虐,可見其地的蠻荒,韓刺史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從此潮州無鱷患。那篇文章自然被奉為鎮邪天書。不想流傳下來都不可能。

    二、直到現在,當官的說一句“在理話”或“出格話”,都會被老百姓廣泛引用。古代更是如此。一妓女招攬嫖客,嫖客嫌她沒文化。那妓女說:“你不要小瞧我,我還能背出白學士的《長恨歌》哩”。民間以能夠背出學士名篇為驕傲。上古時代,靠記憶力傳播詩歌佔了相當一部分。漢初天下詩書焚燬殆盡,文帝號召天下人獻書,先後有齊魯韓三家完全透過記憶力恢復詩經,但三家出入較大,莫衷一是。直到毛萇毛亨獻出善本詩經。詩經才有定本。

    三、古人的義利觀遠不是現在的金錢至上論。富人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花錢刊刻名人詩作。李白的詩作大部分是由粉絲們收集、整理、刊刻並流傳的。古代出書是個燒錢的事業,普通人是撐不起來的。

    四、詩人有心,熱心人付梓。杜甫一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傳說杜甫對自己詩作十分苛刻,常置一袋子,有好詩作就存到袋子裡。不如意者反覆修改。“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死後耒陽知縣就成了他的詩作儲存者。條件成熟時刊刻印刷,得以流傳。

    五、好詩作自有頑強的生命力。有一大學教授曾說到他小時候奶奶教他背詩。奶奶不識字,他當時也不知道背的是啥。後來上學才知道奶奶教他的是《木蘭詩》。這麼長的詩歌,連不識字的農村老太太都能倒背如流。其魅力自然來自詩歌本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中國的少數民族三大史詩:藏族的《格薩爾王》蒙古族的《江格爾》和維吾爾族的《刀郎木卡姆》全都是口口相傳的詩歌。

    六、中國是個熟人社會而不是制度社會。一個人發達了,可能會記起某一窮困潦倒的好友一世清貧,留下詩作需要發揚光大。於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動用國家資源,刊刻一本書是小菜一碟的事。至於生前發達死後榮光的權貴詩人,出一本自己的詩集更是不在話下。民國草莽詩人張宗昌不就有自己的詩集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有強迫症該怎麼辦?比如刷牙時,必須要刷夠次數並且還要趕在那個節奏點上才能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