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者倪好

    自古建國未有如朱元璋這麼傳奇的。劉邦好歹是個派出所幹部,有一大票朋友,還有岳父呂公的啟動資金。朱元璋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只有一個碗。他就像網路遊戲裡新手村裡剛建號的新手,沒有充過錢,拿著一把木劍,穿著一條褲衩就去闖蕩江湖了,最後當上了伺服器第一。

    所有朝代都是剛建立時候政治清明,分配公平,隨著時間推移,資源高度集中,社會秩序越來越不平均,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然後因為食利者太多,制度運營成本太高,稍微有個系統外的擾動,如外敵入侵,國家就崩潰了。漢和明沒有多少區別。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2 # 路遙lgy

    謝謝邀請!劉邦和朱元璋兩個開國皇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要說不同,可能也有不少! 比如朱元璋雖是貧民出身,卻有很強的軍事能力,他比他的手下常遇春,徐達在打仗的方法上好像要厲害些。而劉邦這方面可能比不了朱元璋,只能說一般!可是劉邦更會用人,知人善任。朱元璋在建國後誅殺功臣,可以說是非常狠毒的,相關電視劇很多,幾乎就是全部清洗!劉邦建國後則是逐漸殺掉與自己有異意異性王,有功勞的人大多還是得以善終了。再有就是劉邦基本採用大秦帝國的制度,實行輕徭役,無為而治恢復民生!而朱元璋採用的是嚴厲的刑法管束老百姓。自己大權獨攬,設立錦衣衛特務治國,搞得朝裡朝外人心慌慌!其實兩人在治理國家上肯定有太多的不同,只是自己只有這麼多的認識不好多說,歡迎指點! 至於兩個朝代的滅亡都有政府腐敗的原因!農民起義推翻了西漢王朝,後有劉秀就勢稱帝建國東漢!朱元璋的大明帝國是是被少數民族的清兵推翻後!成立了清朝!

  • 3 # 沉140769451

    一個自己不會打仗,一個自己就是傑出統帥;一個依靠別人制定國家制度,一個自己直接設計;一個扮豬吃老虎,一個自己就是大老虎;一個別人都怕出頭讓他當冤大頭,結果競讓他搶到了大便宜,一個誰也爭不過他;一個流氓好色貪財,一個勤簡節約體民。

  • 4 # 資深優秀磚家

    先說相同點,兩個人都是有大毅力,大智慧,大氣運,知人善任的人中龍鳳!

    再說不同,劉邦能成就霸業,不是出於偶然,他有這個慾望和野心。當初秦始皇巡遊時,劉邦就說,大丈夫當如是!由此可見,這小子從小就沒憋什麼好屁,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就算不逼到那份上,一有機會他也會揭竿而起,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反觀朱元璋就不同了,從小沒有那野心,只想安分守己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被命運,一步步的逼到了風口浪尖上,又順著命運的軌跡,一步步走上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

    漢,明滅亡的原因其實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因為皇帝比較窩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漢有同時中央權力被分散,漢的權利落到了軍閥手中,明的權利,分散到了大臣手中。

    都是以農民起義為導火索,漢的黃巾,明的李自成!

    不同點是,明朝還有外敵入侵!

  • 5 # 陳大舍

    雖然都是“白手起家”的開國之主,但是漢高帝和明太祖二人的出身卻有著極大的不同。二人出身的不同鎖定了奮鬥路徑的不同,也直接的影響了漢天下和大明朝在滅亡之際的不同歸宿。

    和明太祖比,漢高帝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個福星。首先,他成長在一個完整、富裕的家庭,一直有著父兄的照顧。就當時的普通人而言,漢高帝算是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但明太祖不一樣,他的家庭成員都是最普通的農民,元至正四年的一場瘟疫讓家中的父母兄長在一個月內先後亡故,從此失去了家庭的明太祖也有農民淪為社會最底層的“流民” ,未成年的他早的去混了社會。

    有人將漢高祖早年在魏國外黃縣令張耳門下做客的經歷和明太祖做遊方僧的相比,這其實是大錯特錯。

    首先,漢高祖當時是遊俠。所謂的遊俠在戰國時期不是“混社會”,而是平民階層走仕途的正路。而外黃縣令門客的身份,社會地位上也類似於明清的幕賓清客,在“體制外”的各種工作中屬於最容易轉正在編的。而魏亡之後漢高祖回家,託家裡的福,也能夠得到一份亭長的工作。可以說,漢高祖直到四十八歲起義之前,也都是個“體面人”。

    而明太祖的則是一個命運悲慘的遊民,按照近現代的政治術語就是“流氓無產者”——未成年便以遊方僧的身份雲遊四方,憑著聰明迅速的積累了人生經驗的“密度”,二十五歲和發小兒一起參加革命,不到半年就混上了義軍(其實就是類似於綠林好漢)中層領導——這種階層的佼佼者的共同點是:看似粗豪,但十分精明;判斷力準確,而且膽大好賭;在蔑視一切權威的同時又有著十分保守的價值觀。可以這麼說,《水滸傳》中的李鐵牛就明太祖的前身,而《教父》中的維託•柯里昂閣下則是洪武爺的來世。

    影視劇中的“亭長劉季”,其實歷史上的漢高帝的生活一直相當優越。

    秦漢亭長形象,儼然是體制內的威儀。

    小人書《明太祖出家》。

    在明太祖心中只有這些當年的窮哥們兒,才是“自己人”。

    二人的出身不同決定了開創基業方式的模式就完全不一樣,漢高帝佔據沛縣時手下就有一大票現成的追隨者和丈人家提供的資金、人脈。之後的打江山、坐江山也全靠著這些“老班底”給自己鏟事兒、站場。而明太祖除了幾個跟自己一樣經歷發小兒和一個聰慧賢德但毫無背景的媳婦之外一無所有,要想打造自己的基本盤就得用利益、權勢來拉攏像自己一樣的遊民,讓他們為自己出頭打拼。

    所以,在亡秦覆楚之後,漢高帝雖然對韓信等人刻薄寡恩,待功臣有鳥盡弓藏之譏,但是在漢高帝五年、十二年間還是下詔強調照顧“天下賢士功臣”,讓前漢基本上成為一個以天子與外戚、功臣共天下的貴族社會。此後不管天子、外戚、功臣們換的多頻繁,這種政治結構基本維持了下去。所以,到了最後難免鬧出了類似王莽篡位、梁冀跋扈這種外戚奪權的事件,最終搞垮了了四百年的漢家天下;而明太祖奪取天下之後長期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繼續拉攏住手下那群“以利相交”、“以勢相交”的開國元勳們,實在是拉攏不住就動手滅了他們。所以有明一代除了特殊情況之外,君臣關係基本就是勢利之交(明成祖對韃官、以及明孝宗對士大夫、明熹宗對內臣是例外),最終到了崇禎朝君臣之間利盡則散、勢去則傾,造成了“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悲劇性結局,最終亡了大明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00元左右如何組裝一部電腦整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