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二珺

    孔子其實是失敗者 他不是一個聖人 只是一個普通人

    一個有道德的人 亂世敢於敏感言辭 敢於批評的人

    一個四處遊說 替天人下人操心的人

    孔子的一生 很恓惶也很無奈 唇焦口燥 顛沛流離

    孔子是去世不久之後才慢慢變成聖人的

    得益於門下弟子眾多 口口相傳孔子的思想學問 後世孔子眾多弟子也多有發展 奉孔子為聖人

  • 2 # 猛哥厲史

    靠孔子本身是成不了聖人的,他一生跑官要官,尤如娼婦處子,無人願用。好在有董仲舒用《天人三策》把他閹割之後,他就如同嶽不群自宮練劍,獨尊儒術、一統五嶽。朱熹用理學把他徹底"去勢"之後,他就成了東方不敗,中國無敵了。

    越是缺什麼就越強調什麼。孔子是野合而生的私生子,所以他最重視名份,一生強調克已復禮。孔子活著的時候,他的思想主張根本沒得到統治者的認可。一生跑官要官,甚至在夾谷之會時殺害無辜演員向國君邀功,也沒能得到重用。

    劉邦在稱帝前其實極為鄙視儒生,但登上帝位後,上朝的時候一起打江山的眾哥們還和以前差不多,甚至在酒宴的時候借酒發瘋拍桌子罵娘。自由、平等的氛圍讓劉邦很不爽,卻又礙於一起長大的面子,不好意思立規矩。

    大儒叔孫通及時出現,幫忙制定了三跪九叩的朝拜禮儀後,讓劉邦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威嚴。於是對儒家的印象開始改觀,為了讓儒家的跪拜儀式更深入人心,劉邦就開始尊孔。這樣儒家和皇權相互利用,開始狼狽為奸。

    到了漢武帝時,董仲舒進《天人三策》,宣傳君權神授、帝為天子,再加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把華人全歸為皇帝的奴僕,一下子抓住了專斷獨裁的漢武帝之心。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更是讓漢武帝做夢都能笑醒。

    更利害的是,儒家思想強調等級尊卑,絕不許僭越。華人如果都嚴格遵守儒家思想,可以保障皇帝寶座永遠是皇帝自己的後代,這樣的思想哪個皇帝不想利用?皇權最怕的是有人造反奪自家的天下,抬高這樣的思想,就等於給自家的帝位加固!何樂而不為!

    那皇權怎麼抬高儒家思想呢?一是尊孔,讓孔子從人渣變聖人,誰敢質疑聖人就殺誰的頭!二是科舉,高考的全是儒家那一套,不認同儒家的就永無出頭之日!三是給儒生們一點甜頭,讓愚民們羨慕,當然就願意學了!

    孔子就這樣身不由已的實現了逆襲!

  • 3 # 趙日金141

    孔子是沒落貴族家庭,貴族中的低等貴族。孔子有學問,而孔子時代只有貴族才享受教育,說明孔子不是生活在最低層。孔子也算不上私生子,只不過其父與母野合而生。孔子家庭承認孔子為孔家後人,只不過不是嫡子。

    孔子學說,生前不被看重,但死後為統治者所欣賞,成為聖人的。

  • 4 # 伶官撰

    首先講一下孔子的出身。

    孔子是宋微子的後人,先祖是商湯。在周滅商後,周公以成王之命封微子啟在商丘建立宋國。到了孔子的六世祖時,已經和宋王室親盡,成了孔氏貴族,即孔父嘉。孔父嘉生了木金父,木金父生了睪夷,睪夷生了孔防叔。孔父嘉當初在宋國的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都殺了,孔防叔為了躲避華氏的迫害就逃到了魯國。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叔梁紇是魯國孟孫蔑的部將,在跟晉國一起攻打偪陽城的時候,中了偪陽大夫妘斑的詭計。妘斑故意開著城門,等魯國軍隊進入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放下城門,叔梁紇雙手舉著城門,讓進入的軍隊退出,等魯國軍隊退出後,叔梁紇放下城門,全身撤回本營。後來叔梁紇被封為鄒邑大夫。

    叔梁紇娶了魯國的施氏女子為妻,生了九個女兒。小妾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孟皮的腳上有毛病。因為女兒和殘疾人都不能繼嗣。所以,叔梁紇又向顏氏求婚,顏氏的小女兒顏徵在嫁給了叔梁紇。

    按中國古代的說法,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所以,男子結婚的年齡在16到64歲,女子結婚的年齡是14到49歲。當時叔梁紇娶顏徵在的時候已經六十六歲,不合禮數,所以被稱為野合。孔子生下來後,天生頭頂中間凹陷,因此而取名為“丘”。

    其次,孔子之所以能被稱為聖人,是與他的博學和學術思想分不開的。

    孔子非常博學,在他所處的時代就因此而受到敬重。魯國的季桓子在挖井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大肚小口的陶器,裡面有一隻像羊的東西,就跟孔子說得到了一隻狗。孔子說,據我所知是羊。山林中的怪獸是一隻腳的“夔”和山精“罔閬”;水中的怪物是“龍”和水怪“罔象”;土中的怪物是雌雄不分的“墳羊”。吳國在討伐越國的時候,在越國都城會稽,得到了一節骨頭,長度和車相等。就派人問孔子什麼骨頭最大,孔子說,當初大禹召叢集神到會稽聚會,防風氏遲到,大禹就把他殺了,他的頭骨一節就有車那麼長,這就是最大的骨頭。他的博學,讓當時的人都很驚歎。

    孔子的儒學中心是“仁、禮”,以恢復堯舜禹商周時期逐步完善的禮制,以禮治天下。他的這種思想,並不符合當時的亂世,所以,諸侯君王雖然都對他敬重,但是都沒有重用孔子。齊國的相國宴嬰就說過,自從大賢勝相繼謝世後,周室也隨著衰弱,禮崩樂壞已經很長時間了,孔子過分講究儀容服飾,詳訂繁瑣的上朝下朝禮儀,刻意於快步行走的規矩,這些繁文縟節幾代人都研究不完,一年連禮儀都學不會,這種改變風俗的方法,不是引導治理百姓的好辦法。所以齊景公雖然很禮貌的接待孔子,但並沒有加以任用。孔子只在魯國得到短暫的任用,實施過他的治理方法,結果是魯國大治,齊國都產生畏懼。他的仁禮思想,始終得不到當時的諸侯國君臣認可。楚昭王曾經想要給與孔子七百里的封地,楚國令尹子西說,楚國的始祖從周天子受封時,封號時子爵,封地只有五十里。如今孔子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召公輔助周天子的事業。當初文王在豐,武王在鎬,從統轄百里的君王,最終稱王天下。現在一下給了孔子七百里土地,対楚國恐怕不是好事情。可見,孔子的仁禮思想治理國家有成效,但是不適合當時歷史的形式。

    孔子的禮教思想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階層等級明確,人是按階層分配工作,每個階層各安其實,天下就會大治。在真正實現大一統的漢朝,這一思想被統治階層完全採納,並在後世被髮揚,深化。孔子也一步步完成了從凡人到聖人的進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垂釣是什麼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