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30064678816

    課文按故事情節分為四段。

    第1段,秦、晉圍鄭。

    一個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秦、晉兩個強國的圍攻。大軍壓境,國都被圍,形勢十分危急。“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係,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晉軍函陵,秦軍南”,既然兩國的軍隊並沒有駐紮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南”均屬鄭國領土,分別為晉、秦佔領,一是說明晉、秦聯軍來勢兇猛,勢不可擋;二是暗示著鄭國有機可乘。開篇寥寥數語,既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2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鄭國君臣決定透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國危矣”承上而來,再次強調鄭國所處的危險境地。“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瞭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如果說佚之狐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那麼擔此重任的就是千里馬了。所以,燭之武還未出場,已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

    壯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國士人對虛擲人生的無可奈何的悲哀和感傷。“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並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則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也沒有給予什麼安慰和許諾,而是先用“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情真意切。但是,鄭伯並沒有止於自責,而是欲揚先抑,接著指明,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你燭之武也沒有任何好處。鄭伯可謂善於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終於感動了燭之武。燭之武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去見秦伯。

    第3段,燭之武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進一步說明了鄭國形勢之嚴重。

    第4段,晉師撤離鄭國

    原來曾是晉國盟軍的秦國,現在卻成了鄭國的盟友,風雲突變。這時的晉侯並沒有感情衝動,而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毅然決定撤軍。應該說,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至此,說秦伯而退晉師,一箭雙鵰,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全都如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水酒精含量一般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