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米麗講故事

    我對上古時候舜的故事印象深刻。長大後看到了對他的另一種解讀,這種觀點認為舜並不是大奸大惡的事情,但其行事的確可以算是偽君子了,也算是“人設崩塌”了吧!

    之所以印象深,是因為我的家鄉就是傳說中舜耕於歷山之下的那個地方。

    家附近還有一條街叫做舜井街,是因為裡面有一個小園子,園子裡有一口井,裡面有一條很長的鎖鏈。傳說中這口井就跟舜有關。

    舜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他一直被塑造成儘管身心飽受摧殘,但依然心地善良,對父母孝順有加,對兄弟友愛如故的聖賢形象。

    但是如果反過來解讀,似乎也能說得通。

    舜本來出生貧寒,他的父親是個盲樂師,知子莫若父,瞎眼的老音樂家對自己兒子的底細知道得一清二楚,幾次想殺了他,可都被舜逃脫了。後來舜得到了堯的信賴而步步高昇,等到掌握了大權之後,就把堯的兒子丹朱殺死,把堯囚禁起來,強迫堯把王位“禪讓”給他,另外還接收了堯的兩個女兒。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搞“禪讓”的人。

    曹丕娶了漢獻帝兩個女兒,又逼迫漢獻帝禪讓之後,得意洋洋地說:“現在我才知道古代的禪讓是怎麼回事了!”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2 # 紅豆妹子

    大概是元稹吧。

    我少年時極其愛讀詩詞歌賦,什麼李白杜牧孟浩然,什麼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幾乎天天讀,還有專門的摘抄本,喜歡的詩詞可以說倒背如流。

    元稹的代表詩作,就是三首悼亡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哎呀太深情了,哎呀太專一了。

    後來長大了,讀了些文學史。

    元稹原來是個渣男!

    少年時科考寄住在表妹家裡,和表妹春風一度之後又棄如敝履。 答應了娶表妹之後見到韋叢之後,又覺得對自己仕途有幫助,去攀了韋叢的高枝,這也就算了,關鍵是,元稹還寫了著名的鶯鶯傳,諷刺表妹婚前失貞。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典型呀。

    韋叢是大家閨秀,元稹的正妻,元稹仕途不得已,韋叢持家有道,又給元稹生了六男一女,那個時候元稹還沒當官,兩個人過得十分辛苦,韋叢就生病了,生病的時候,元稹在哪裡呢?在唐朝著名女詩人薛濤的溫柔鄉里!然後韋叢死了,元稹寫了很多悼亡詩,表現得深情款款。

    然而元稹並沒有續娶薛濤,而是又勾搭了另外一個婦人,是有夫之婦!給了前夫一筆錢,就把老婆娶到手了(此等騷操作我甚服),然後又把她也拋棄了。

    這樣的人,居然寫得出這麼美的詩,想當年我還看哭過好幾次,現在想想,真是瞎了眼。

  • 3 # 指引你我生命多彩

    所謂人設崩塌,人設,這個詞,和這個詞意本身,指現在比較恰當一點。當下人設崩塌的一塌糊塗,一塌糊塗更適合當下!

    三觀是長年自己固定的,不可能輕易的就顛覆!

  • 4 # 一顆檸檬成了精

    大部分都是文人,尤其是鬱郁不得志的文人。

    小時候就對文學方面很感興趣,詩詞歌賦小說散文都很喜歡看,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各個朝代的文人詩人,單看詩詞的時候就覺得真是很有才華啊,好像是個很厲害有優秀的人啊,尤其是那些纏綿悱惻的言情詩,情竇初開的時候真是看得我一把淚。

    後來知道文人背後的那些事後,去特麼的“一生一代一雙人”,去特麼的“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去特麼的“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去特麼的“除卻巫山不是雲”。

    所謂的風流才子,風流的不僅是才華,私生活更是。

    前面有人說過的元稹就不提了。

    就說和他齊名的白居易吧。

    高中的時候真是愛死了他的那篇《琵琶行》,還有非常出名的《長恨歌》。

    直到了解了他的私生活。

    白居易十一歲時,就有了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叫湘靈,後因為門第之見沒等終成眷屬,後來娶了同僚的妹妹為妻。

    同時,蓄養了大量的家妓,注意,是大量!

    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曾為她們提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如今所孰知的櫻桃小口小蠻腰,就是出自於此。

    另外,據《容齋隨筆》上說,白居易有首詩,叫做《小庭亦有月》雲:“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左顧短紅袖,右命小青娥……”白居易自己做注說:“菱、谷、紅、紫,皆小臧獲名。”臧獲,即家妓。詩中的菱角、谷兒、紫綃、紅綃等女子都是他的小妾或家妓,除了點到名字的,專門負責吹拉彈唱的還有一大幫。而且白居易還頻繁地更換新的家妓。

    直至後來年老時,他才開始遣返家妓,此時已是將近60之高齡,家妓走後,白居易也時時眷念從前之事,曾寫過許多回憶家妓之詩,

    這樣放浪形骸的私生活,總讓檸檬精對他憂國憂民的人設大打折扣,包括竹林七賢那幫沒事就吸食寒石散的人,就因為仕途不得志理想不能成功,就放縱自己投入溫柔鄉,沉湎於酒色之中?

    古代文人,有才華的人,並不代表就是能做事的人,能真的為國家和理想嘔心瀝血的人,遇到打擊受挫之後,更多的是憐才自傷,而不是默默努力,真正為國為家做一些實事。

  • 5 # 燈下墨客

    人設崩塌,三觀盡毀,這種現代的網路化用語安置在古人身上,總感到不倫不類過於牽強。對歷史人物的蓋棺定論,忠於史實也好,源於文學創作也罷,人性多元化的本質是不變的。問題是,史書記載文學描述中的是是非非,豈能撼動現代人的三觀?又哪來顛覆之說?

    人無完人。皇親國戚高官富賈到市井布衣,概不例外。肉眼凡胎七情六慾哪個人身上不帶點原罪?沒有的只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任何人都不能深扒,深扒個個都有不堪。別人的不堪毀我三觀,我的不堪又毀了誰?更何況,誰會一邊享受著現代文明的燈紅酒綠,一邊又拿著老祖宗們的過錯難為自己?

    史書記載的是歷史人物客觀存在的生活軌跡,沒有理想化的先入為主,也就沒有所謂的人設崩塌。正是因為個性多元善惡交錯才會有歷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真實。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他是貞觀之治的明君,還是弒兄篡位的惡魔?說的清楚嗎?又如前面網友說到的元稹白居易,是折服於文人的曠世才華,還是糾結於他們的風流孽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些塵封於歷史的具體人物的點點滴滴無論褒貶如何,與今天你我的三觀又怎能扯上干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亮是何時被地球捕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