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清明上河圖》
香文化綿延在歷史每個角落
小巧的香爐中,覆上白色香灰,埋上球形香炭,然後將圓形的精巧銀片置於炭火上,銀片上再放置些許黃褐色的沉香屑。隔著炭火,沒有煙氣,卻有一縷香氛,幽幽縈繞於爐口之上。
11月23日,古色古香的天一閣南軒。
午後暖陽透過竹簾,灑在精緻的香案上,香藝師充滿儀式感的表演,讓人恍如穿越。殊不知,在數百乃至數千年前,這樣的場景,會很自然地出現在一個讀書人的案頭,或是一個幽居女子的深閨。因為,這曾經是人們很熟悉和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如同我們今天坐下來泡一壺好茶。
“這個字是甲骨文裡的‘柴’字,意思是手持燃木的祭禮。這就是祭祀用香最早的原始形象”。邱偉新說,從這個字看,中國古人用香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不過,那時香料的關鍵詞還只停留在“皇家”、“祭祀”這些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場所,十分高大上,所用香料主要是蘭蕙椒桂等香草香木。
到了秦漢時期,尤其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漢朝,由於陸上絲綢之路的開啟和繁榮,將異域的香料帶到了中國,同時佛教文化的傳入,道教文化的興盛,強化了香的祭祀作用,於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聞香這種雅事,也從皇室走進了士大夫、達官顯貴的家庭,漸漸地,又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起來。
唐宋兩朝,是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期。海上絲路將東南亞、南亞的優質香料,源源帶往中原。加上唐宋兩朝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到後來,宮廷的用香之法,就不知不覺為民間所效仿了。
邱偉新說,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畫到了一家香鋪,和食肆、酒坊、米行一樣,成了一種市井尋常買賣。並由此衍生出了一種職業:專門走街串巷賣香料,也可以按主人的要求配伍各種香粉,或製作線香等。這個職業,稱為香人。
皇室貴胄嗜好玩香
文人雅士無香不行
“近代中國的香文化,因為晚清以後戰亂等原因及文化階層的越來越衰弱,失去了它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更多隻是作為祭祀儀式保留在廟宇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曾經有非常悠久的香道歷史,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邱偉新舉了一些名人做例子,這些可都是鐵桿“香粉”啊!
先來說漢武帝。他崇尚道教,平時對薰香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同時,還雅好與香有關的“一切周邊”。最重要的就是香爐。
據說香爐鼻祖“博山爐”,就是漢武帝發明的。他叫工匠仿造傳說中海上仙山的樣子,造了香爐。當於爐腹內焚香時,嫋嫋香菸從層層鏤空的山形中漸次散出,在四周幽幽繚繞,整個場景宛如雲霧飄渺的海上仙山,滿室生香,令人飄飄欲仙。
漢武帝不但自己愛玩香爐,還將此作為一種貴重的禮物,送給親朋。比如,他姐姐平陽公主嫁給衛青時,漢武帝所贈的賀禮,就是一款鎏金銀質博山爐。
北宋權相蔡京,對香的愛好則頗有“土豪”之風。他每次焚香時,先命令丫鬟封閉門窗,然後用數十樽香爐在室內焚燻數十兩香料。他說,香要這樣燒,才有氣勢。
於是乎,蔡京家總是香氣四溢,迷濛滿座,來訪的賓客,衣冠都會沾上香料的芳馥,數日不散。
後來的慈禧老佛爺,也是個鍾愛玩香的資深“香粉”。據清宮檔案記載,她不僅薰香,還在日常用品裡,滲入了N多香文化。洗臉的香皂、泡澡的水、擦頭髮的護髮油……總之,不香不成活。
不過,以上種種,皆是權貴們俗套的玩法。邱偉新說,文人雅士眼中的香道,最終總是迴歸它悠遠清靜的本意。後來的文人在用香時,漸漸滲入了藝術氣息,希望藉助焚香,使內心沉靜、靈動。寫過詠香詩詞的文藝青年,一抓一大把,李白、白居易、王維、蘇軾、李清照、溫庭筠、李煜……
南宋大學者朱熹的《香界》雲: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燻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坐臥都要與香為伴,如此,文人愛香,可見一斑。
治病 薰衣 計時 還要搞氣氛
古人將香道運用到極致
記者諮詢了香藝師,她們說,影視劇總是略有誇張的,不過也證明了一點,古人用香,藥用功能確實是很重要的部分。“薰香可以芳香闢穢,愉悅身心,還能調和陰陽,運化氣血,神奇著呢!”明代李時珍就曾用線香“燻諸瘡癬”。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曾作《香之十德》,歸納了香的用途,謂之可“感格鬼神,清淨心身,能除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
香藝師說,傳統中醫講究經絡,人體的口、鼻,被認為是陽明經的入口,聞香也可以起到治療、養生的功用。比如,沉香可以安神、助睡眠,艾香可以祛溼散寒,等等。
除此之外,古人用香,還有各種別的用途。史書記載,宋代有一個人,每天都焚香來薰香衣服,穿上之後還要到處顯擺,讓他待過的屋子也充滿香氣。這個人姓梅,於是人們把他所代表的那種行為模式稱為“梅香”。
另外,焚香還有計時功能。沒有鐘錶的年代,這是一種很普遍的計時方式。比如電影《葉問2》中,葉問與武館教頭們比試,約定“一炷香”時間,就是這樣。
明朝時,寧波出了個文學家叫屠隆,他對於用香之道,來了番詳細的總結: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閒吟,篝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總之,在文人雅士心裡,有事沒事,都要拿點香出來製造情調。放在今天,像沉香這樣動輒以萬元為單位的,要時不時拿來焚,想想還是蠻肉痛的。
不過,現在焚香已然成了門精緻的藝術,在有閒情雅緻的時節,我們或可效仿古人,“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在瑞香嫋嫋中,參悟一下生活的禪意與詩意。
從甲骨文到《清明上河圖》
香文化綿延在歷史每個角落
小巧的香爐中,覆上白色香灰,埋上球形香炭,然後將圓形的精巧銀片置於炭火上,銀片上再放置些許黃褐色的沉香屑。隔著炭火,沒有煙氣,卻有一縷香氛,幽幽縈繞於爐口之上。
11月23日,古色古香的天一閣南軒。
午後暖陽透過竹簾,灑在精緻的香案上,香藝師充滿儀式感的表演,讓人恍如穿越。殊不知,在數百乃至數千年前,這樣的場景,會很自然地出現在一個讀書人的案頭,或是一個幽居女子的深閨。因為,這曾經是人們很熟悉和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如同我們今天坐下來泡一壺好茶。
“這個字是甲骨文裡的‘柴’字,意思是手持燃木的祭禮。這就是祭祀用香最早的原始形象”。邱偉新說,從這個字看,中國古人用香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不過,那時香料的關鍵詞還只停留在“皇家”、“祭祀”這些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場所,十分高大上,所用香料主要是蘭蕙椒桂等香草香木。
到了秦漢時期,尤其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漢朝,由於陸上絲綢之路的開啟和繁榮,將異域的香料帶到了中國,同時佛教文化的傳入,道教文化的興盛,強化了香的祭祀作用,於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聞香這種雅事,也從皇室走進了士大夫、達官顯貴的家庭,漸漸地,又在文人雅士中流行起來。
唐宋兩朝,是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期。海上絲路將東南亞、南亞的優質香料,源源帶往中原。加上唐宋兩朝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到後來,宮廷的用香之法,就不知不覺為民間所效仿了。
邱偉新說,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畫到了一家香鋪,和食肆、酒坊、米行一樣,成了一種市井尋常買賣。並由此衍生出了一種職業:專門走街串巷賣香料,也可以按主人的要求配伍各種香粉,或製作線香等。這個職業,稱為香人。
皇室貴胄嗜好玩香
文人雅士無香不行
“近代中國的香文化,因為晚清以後戰亂等原因及文化階層的越來越衰弱,失去了它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更多隻是作為祭祀儀式保留在廟宇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曾經有非常悠久的香道歷史,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邱偉新舉了一些名人做例子,這些可都是鐵桿“香粉”啊!
先來說漢武帝。他崇尚道教,平時對薰香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同時,還雅好與香有關的“一切周邊”。最重要的就是香爐。
據說香爐鼻祖“博山爐”,就是漢武帝發明的。他叫工匠仿造傳說中海上仙山的樣子,造了香爐。當於爐腹內焚香時,嫋嫋香菸從層層鏤空的山形中漸次散出,在四周幽幽繚繞,整個場景宛如雲霧飄渺的海上仙山,滿室生香,令人飄飄欲仙。
漢武帝不但自己愛玩香爐,還將此作為一種貴重的禮物,送給親朋。比如,他姐姐平陽公主嫁給衛青時,漢武帝所贈的賀禮,就是一款鎏金銀質博山爐。
北宋權相蔡京,對香的愛好則頗有“土豪”之風。他每次焚香時,先命令丫鬟封閉門窗,然後用數十樽香爐在室內焚燻數十兩香料。他說,香要這樣燒,才有氣勢。
於是乎,蔡京家總是香氣四溢,迷濛滿座,來訪的賓客,衣冠都會沾上香料的芳馥,數日不散。
後來的慈禧老佛爺,也是個鍾愛玩香的資深“香粉”。據清宮檔案記載,她不僅薰香,還在日常用品裡,滲入了N多香文化。洗臉的香皂、泡澡的水、擦頭髮的護髮油……總之,不香不成活。
不過,以上種種,皆是權貴們俗套的玩法。邱偉新說,文人雅士眼中的香道,最終總是迴歸它悠遠清靜的本意。後來的文人在用香時,漸漸滲入了藝術氣息,希望藉助焚香,使內心沉靜、靈動。寫過詠香詩詞的文藝青年,一抓一大把,李白、白居易、王維、蘇軾、李清照、溫庭筠、李煜……
南宋大學者朱熹的《香界》雲: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燻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坐臥都要與香為伴,如此,文人愛香,可見一斑。
治病 薰衣 計時 還要搞氣氛
古人將香道運用到極致
記者諮詢了香藝師,她們說,影視劇總是略有誇張的,不過也證明了一點,古人用香,藥用功能確實是很重要的部分。“薰香可以芳香闢穢,愉悅身心,還能調和陰陽,運化氣血,神奇著呢!”明代李時珍就曾用線香“燻諸瘡癬”。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曾作《香之十德》,歸納了香的用途,謂之可“感格鬼神,清淨心身,能除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
香藝師說,傳統中醫講究經絡,人體的口、鼻,被認為是陽明經的入口,聞香也可以起到治療、養生的功用。比如,沉香可以安神、助睡眠,艾香可以祛溼散寒,等等。
除此之外,古人用香,還有各種別的用途。史書記載,宋代有一個人,每天都焚香來薰香衣服,穿上之後還要到處顯擺,讓他待過的屋子也充滿香氣。這個人姓梅,於是人們把他所代表的那種行為模式稱為“梅香”。
另外,焚香還有計時功能。沒有鐘錶的年代,這是一種很普遍的計時方式。比如電影《葉問2》中,葉問與武館教頭們比試,約定“一炷香”時間,就是這樣。
明朝時,寧波出了個文學家叫屠隆,他對於用香之道,來了番詳細的總結: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閒吟,篝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總之,在文人雅士心裡,有事沒事,都要拿點香出來製造情調。放在今天,像沉香這樣動輒以萬元為單位的,要時不時拿來焚,想想還是蠻肉痛的。
不過,現在焚香已然成了門精緻的藝術,在有閒情雅緻的時節,我們或可效仿古人,“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在瑞香嫋嫋中,參悟一下生活的禪意與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