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zuser264129631

    最近更新

    最近看到了一句新的令人長期存在誤解的話: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答主一直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各種婆媳劇、家庭倫理劇,也是這樣在強調,縈繞在答主小時候的耳邊。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興趣來了,查了一下前後文,這句話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認為,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至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全解!

    抖個機靈,教你一招~

    以後,爸媽催你們找女朋友,催結婚生子,時刻等著他們用這句話, 然後你就可以用這個知識點反駁啦~~

    si不si很機智!!

    但是有一點一定要記住!!!

    說這個知識點的時候,要不留痕跡的卡在門口,準備隨時外逃,不然容易被打~

    -------一箇中二的分割線--------------------------

    我找到的可能不是故事,也可能其他問題裡面答過。但是想來說一下。

     《木蘭詩》的一開頭是這樣說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那麼,請問各位,“唧唧”是什麼聲音?

      按過去在課堂上老師講解的,絕大多數人都會立刻回答:“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課本的標準答案是這樣寫的。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那你就錯了。因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實已經寫在接下來的兩句裡: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作者清楚地說出,這時只聽見嘆息的聲音,因此“唧唧”是嘆息聲。事實上,將“唧唧”當作織布機的聲音,這樣的解釋除了中學課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證。因此不管你認為“唧唧”聽起來多麼像織布機的聲音,這都是一種沒有根據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唧唧”一詞,也出現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前句是“已嘆息”,後句是“重唧唧”,可見白居易也以“唧唧”為嘆息聲。試想,如果“唧唧”是織布機的聲音,難道白居易是先聽了琵琶樂聲後嘆了口氣,然後聽了女子講話後就開始當場織布嗎?

      當然,或許各位不服氣,《琵琶行》是唐朝的詩,《木蘭詩》是南北朝的作品,兩者可以這樣互證嗎?

      說得有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

      1.南朝梁施榮泰《王昭君》詩:“唧唧撫心嘆。”

      2.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高樹出雲,鹹皆唧唧。”

      3.北魏《元舉墓誌銘》:“履朝獨步,倫華非匹。一見唧唧,宋朝更生。”

      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嘆息之意,可以證明當時人確以“唧唧”為嘆息聲。

    ------------------------------orz------------------------

    我想說的是,從小就是這樣被教過來的,潛意識裡從來認為都是這樣,這太恐怖了。

    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

    從來如此,便對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肛周膿腫吃什麼恢復傷口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