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12345670wys888

    1-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髒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2-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3-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 2 # 魯家衝

    《五臟別論》:理論出自《素問》,醫學概念。

    ……黃帝問曰:餘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 3 # 無憂草2775

    古典醫籍:內經中以八綱辨證,臟腑經絡辯證為辨證施治主要綱領。臟腑經絡在中醫藥上的應用,與十四經絡針炙學應用上有不同含義。不能同等而論。(內經)與現代看到的(黃帝內經)內容有不同。出自戰國時代的(內經),只有方藥劑十二首,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八綱,經絡內容,臟腑經絡論證,但編著內容不多。(黃帝內經)是後時代改編的,沒有作者鑑名的醫學書集。古代醫學理論,各醫家都有自己的獨特理論觀點,各不相同。要結合實際,靈活參考應用。

    心經與小腸經,肺經與大腸經,肝經與膽經,脾經與胃經,腎經與膀胱經。兩個臟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他們之中,某個部位產生變化,會在相通臟腑表現症狀。這是作為辨證施治的相佐取證。

    臟腑通經在中醫藥應用中,以藥物性味歸經,選用對症用藥,能取到很好治療効果。如黃芪性味歸肺經,因而對肺臟起補氣固衛功能。如黃芩歸肺經,也歸大腸經,如大腸便泌,熱結,會使肺部炎症積重難解,通便排毒能更有効解除肺部炎症。因而能取到較佳治療肺部,腸部病症的治療効果。脾臟溼熱,或寒溼,胰島素出現問題,可導至胃腑反應,如暴飲暴食,常飢餓,口渴喜飲,或者胃部漲滿,無食慾。肝經通膽經,開竅於眼,肝臟膽腑有病變,會出現口苦,會在眼睛處現膽黃色。黃柏歸腎經,也歸膀胱經,因此在治療腎臟與膀胱部位病症,能取到滿意効果。正確理解臟腑經絡辨證施治,對治療疾病能事半功倍。因此應儘量選用歸經藥物。以上只是略述。

    十四經絡在不同醫學理論上,各有不同含義。

    內經中八綱,臟腑經絡辨證施治。傷寒論中六經辨證施治,是借用六經絡之名稱,閘述病症傳入路徑,及表現臨床症候。溫熱病中三焦辨證施治。針炙學中經絡穴位施治。是有各自獨立的理論闡述,不盡相同。但是有存在某種程度的聯絡。

    醫學書籍是學術,學習古代醫學書籍,最好是正版,名醫,真人實名。別看假版,無真人鑑名,以防被騙,在各個年代,都有居心不良者。各個名醫對醫學都有自己的理論觀點,不盡相同,人是活的整體,體質也不盡相同,細菌病毒在不斷進化,因此必須靈活應用醫學理論。

    在用藥方面,儘量使用無毒副作用之藥,使用能培本固元之藥。虎狼之藥儘量避免使用。藥物歸經,在任何時期,不同的醫學理論都適應。

  • 4 # 柔情慢板

    五臟別論講述的是有關醫學的概念。是對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做了詳細的講解。還對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稱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胃乃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有人以腦髓為髒,有人以腸胃為髒,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週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洩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

  • 5 # 豫州劉志遠

    五臟別論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篇》,闡述以藏瀉分臟腑的醫學理論。

    一:藏而不瀉的奇桓之腑: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像大地保藏萬物一樣,所以他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桓之腑。

    二:瀉而不藏的傳化之腑: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健運週轉,它們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消化系統。“脾主運化”,“脾胃相表裡”,中醫上所有的消化系統都稱脾,它的功能是消化葷腥類及碳水化合物等食物,運化精氣血液以供應周身臟腑,傳輸和排除濁氣。

    三:凡治病須觀察身體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候的虛實,檢視其人情志精神狀態。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不需要與其談論醫療理論,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要和他們談論醫療技巧,有病不願意醫治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意念的作用很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口水封型地漏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