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nahg7139

      這是魚體受傷或水質不好引起的。防治方法是將置於呋喃西林溶液中浸泡,也可將青黴素、鏈黴素等抗生素容於魚缸中,用藥量為每50公斤水投放50—80萬國際單位。  魚生活在水中,靠鰓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體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鰓上,因此鰓的發病率很高。魚的鰓病種類很多,為了準確診斷、合理用藥,可將鰓病分為以下六大型別:  細菌性鰓病  症狀:病魚鰓絲粘液增多、發黑,掛滿汙垢,嚴重的鰓絲腐爛露出骨條。病原:水質不良刺激鰓部組織,引起魚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細菌感染。  防治方法:  (1)調節水質,消除病菌。一是經常加註新水;二是用超菌淨a型處理老水,殺滅病原菌;三是用增氧機攪水增加上下層的水體交換量。  (2)用0.2—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潑灑來治療,效果顯著,也可用漂白粉或其他含氧製劑全池潑灑來防治。  (3)投餵殺菌藥餌或用三黃粉加抗生素類藥物拌料投餵。  黴菌性鰓病  症狀:鰓絲髮黑,著生菌絲,發生於高溫季節水質老化的池塘。病原:鰓黴菌。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徹底清塘,病魚須銷燬,孔雀石綠或二氧化氯對本黴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發病魚池需大量換水,改良水質。  寄蟲性鰓病  症狀:早春開化後,由於越冬魚體質較弱、水質較髒,常引起魚種發病。春片魚種常叢集散漫遊動於池邊或下風頭處,鏡檢多為斜管蟲、杯體蟲等寄生。夏季魚苗池發病時,一般常見病魚在晴好天氣叢集上浮水面,似缺氧浮頭狀,馴化時不上料臺或吃一會就散開並繼續浮於水面,食慾明顯減退,生長緩慢。掀開病魚鰓蓋可見組織增生,粘液增多。  病原:由原生動物車輪蟲、鰓隱鞭蟲、斜管蟲等大量寄生引起。  治療:  (1)秋片入越冬池或春片分池時用綜合浸泡劑泡魚種。  (2)用硫酸銅加高錳酸鉀0.5ppm全池潑灑。  (3)用硫酸銅加硫酸亞鐵0.7ppm全池潑灑。  吸蟲類鰓病  症狀:病魚急躁不安,常躍出水面,或在吃食過程中“炸營”,鰓絲腫脹、粘連。病原:由指環蟲、三代蟲及中華蚤等單殖吸蟲大量寄生引起,常併發細菌性爛鰓病。  治療:  (1)敵百蟲0.5—1ppm全池潑灑。  (2)超菌淨a型0.3—0.4ppm全池潑灑,也可用漂白粉、氯殺寧、二氧化氯等殺菌劑全池潑灑,以防止細菌繼發感染。  (3)用藥後隔天注入部分新水,以利於魚類食慾的恢復。  出血性鰓病(脈管瘤)  由於水質不良,藍澡大量滋生,水中氨含量過高,化學汙染,殺蟲劑等農藥的刺激,使鰓微血管產生器質性病變,形成動脈瘤,用顯微鏡能鑑定。  防治方法:  (1)大量換水或施水質改良劑調節水質。  (2)用0.2—0.3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潑灑,以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  營養性鰓病  症狀:鰓絲彎曲,鰓小片曲屈、萎縮,排列不整齊。病因;由於飼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營養不平衡引起,使魚體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細菌感染,寄生蟲侵入。  治療:合理配制飼料,做到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鈣鱗、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多項營養指標的平衡。  由於 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面板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面板,黴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黴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於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慾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感染黴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黴菌的孳生。受黴菌感染的魚體,通常面板佈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後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黴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慾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膚黴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黴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儘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並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黴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黴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以抑制黴菌的孳生。提高水溫到32度 以抑制水黴的生長。最好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黴的孳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行的時候如何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