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氷218
-
2 # 螞蟻短影片運營直播
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餵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不怕麻煩,飼養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餵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和遊戲過程,有條件的還須做好“飼養記錄”。
到了孩子正式入學後,他們的月記或作文則會常常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作文會被教師推薦為範文在壁報發表。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裡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一項常見的有意義活動。
德國的中小學校還經常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討論會或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他為一隻其貌不揚的受傷知更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的全過程,最後作文榮獲了該校一年一度的“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心理醫生處作進一步的治療,因為德華人認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絕不能熟視無睹。
德華人在這方面的做法絕非“小題大做”,他們認為: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華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種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穿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並不是新鮮事。
法蘭克福一個三口之家特意為孩子粗暴地將一個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一事召開了家庭會議,爺爺和奶奶為此也從百里以外趕來了。大人們嚴肅又耐心地啟發孩子:流浪者儘管穿著邋遢,但同樣也是人,同樣享有人的尊嚴。在大人們的開導下,孩子終於明白了這麼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一個人美好心靈的體現。後來,孩子還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作客,大人們則作了毫無保留的支援。
“寬容待人”被德華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的另一側面。
對孩子的“向善教育”,德華人十分重視“反面教員”的作用。對那些中小學校校園裡出現的恃強欺弱的“小霸王”,校方反對態度之鮮明、打擊力度之大,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西方國家。
據悉,凡經過兩次記過後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會果斷地予以開除,接著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專門給予強制性管教。一名小學校長嚴肅地指出:今天的“小霸王”,日後興許就成了又一個禍國殃民的希特勒!正是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監督下,德國校園裡的“小霸王”不像美國那麼多,校園暴力案也較少。
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血淋淋的暴力鏡頭,德華人倒沒有視之為“洪水猛獸”。他們認為,只要注意引導孩子不是以“欣賞”而是以“批判”眼光來審視這類鏡頭,孩子們不僅不會泯滅良知,反而會更為痛恨暴力、邪惡和陰謀。
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華人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援孩子(特別是男孩子)與玩具槍炮、玩具坦克為伴。因為,德國研究者找到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小時候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長大後很難成為愛好和平的人士,至少難成慈善家。
-
3 # 庭爸談育兒
德華人是一個極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寫入憲法裡的國家。
德華人引導孩子"向善“,他們是這樣來做的:
1、好孩子不是訓匯出來的,而是受父母的品德、言行、氛圍所感染出來的。他們相信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父母的感染和培養,甚至於明令禁止父母”嘮叨“,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的”嘮叨“影響了自己的成長,可以向法院起訴。在人格上,德國的父母們,更多的是把孩子的人格、尊嚴與平等放在第一位。
2、用閱讀來影響孩子,讓閱讀啟迪心智。 閱讀的習慣,根值於德華人心中,德華人是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萬7千人就有一家書店。這樣的書店遍佈全國,從來不用擔心沒有讀者。
讀書,與智慧大師對話,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從小薰陶出來的愛書品質,會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在閱讀中構築人文世界,這樣的書籍是帶有力量的,精心選讀的書,會幫助孩子打下向善的基礎。
3、禁止學前教育。與國內不同,德國居然規定不能提前進行學前教育,上幼兒園是不分年齡。小學也只學半天,餘下半天干什麼?進行課外活動。老師給孩子的要求並不多,讓孩子自己充分的運動。同時,反對提前進行各類教育,認為這樣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與國內的”急、快、全“比起來,德華人簡直就像異類:”慢、緩、放“。一切,都是紮根於孩子的天性,尊重成長的規律。
4、實際上,德華人的教育,重心不在於學習技能,而是學習品德、素質、心智。比如,基本的社會禮節:不大聲說話,排隊,遵守規則;培養動手能力,讓孩子自己動手,在實踐中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情商,這些都是最重要的,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所以,德華人的嚴謹、認真、務實、守紀,這些世人的印象,種子在童年時就播下了。有這樣的教育,以善為核,以愛為本,引領著德華人的教育。
-
4 # 李丹丹同學
善良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因為心善才能發現美的事物,才能傳播正能量。德華人引導孩子向善的例子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回覆列表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
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餵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不怕麻煩,飼養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餵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和遊戲過程,有條件的還須做好“飼養記錄”。
孩子正式入學後,他們的日記或作文中,則會常常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作文會被教師推薦為範文在壁報發表。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裡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一項常見的有意義活動。
德華人怎樣引導孩子“向善”
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心理醫生處作進一步的治療,因為德華人認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絕不能熟視無睹。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