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經常吃的食用油有大豆油、玉米油、食用調和油、花生油、亞麻籽油等,這些油該怎麼鑑別,怎麼吃?
8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畫面

    食用油種類有千百款,你是不是常常陷入選擇障礙?我特別整理了關於油品的十大常見問題,一次解答你心中所有疑惑!

    Q:少吃油真的比較健康嗎?

    A:油脂是人體不可少的重要營養!能夠提供脂溶性維生素在體內傳遞、緩衝身體撞擊保護重要器官、讓面板彈性光滑並維護免疫功能等。常聽見「少吃油」的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吃對好油,減少油炸食品,才是真正關鍵。

    Q:為什麼有些人會直接喝油保健?

    A:油裡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非常多元的營養,經過高溫烹煮後有些營養素會消失,因此有些人習慣直接飲用,或拌入沙拉,來攝取最直接完整的營養。常見的飲用保健油有亞麻仁油、紫蘇籽油、南瓜籽油、沙棘果油。

    Q:發煙點低的油品不適合加熱料理嗎?

    A:油品入鍋加熱後,開始冒煙的溫度即是「發煙點」。每種油的發煙點不同。當油品超過發煙點,營養成分就會被大量破壞,並容易產生毒素。因此選油時,必須依不同烹飪方式選用不同油品。

    Q:調和油是什麼?

    A:調和油是指將兩種以上的精煉油脂調配而成的食用油,因此營養成分較單品油更多元。一般來說,會選用精煉大豆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為主原料,再搭配精煉過的油菜籽油、小麥胚油等特種油脂。例如香油就是以大豆油+芝麻油而成的調和油。

    調和油綜合了不同發煙點的油,因此烹調時需注意溫度,避免不同油之間相互影響,發生變質。

    Q:「非精製油」是否比「精製油」好?

    A:油品依照製作方法可分為「非精製油」和「精製油」兩種。「非精製油」是以壓榨方式將果實果肉擠出油來,又可依壓榨溫度分為冷壓和熱壓。第一次壓榨出的油稱初榨、第一道。「精製油」則是以有機溶劑經高溫萃取而來的油。

    一般來說,「非精製油」的香氣和營養成分會比「精製油」來得多。

    Q:油品的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代表著什麼?

    A:油品中含有「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依照兩者比例不同,可將油品分為「飽和油脂」和「不飽和油脂」。飽和脂肪酸的化學結構穩定,較耐熱,但相較不容易消化;不飽和脂肪酸則相反。

    Q:好油的營養關鍵 Omega-3/6/9?

    A:不飽和脂肪酸可分為「單元」和「多元」兩種。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3、Omega-6,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可促進新陳代謝。這兩種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製造,須由食物中攝取。建議飲食中Omega-3:Omega-6的攝取為1:4~1:2。(延伸閱讀:素食者該如何選擇油脂)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9,雖然不是必需脂肪酸,適當食用可以降低膽固醇。

    Q:挑選油品的要領?

    A:1.確認「發煙點」是否符合你的料理方式:涼拌料理適合100%冷壓初榨油的橄欖油、紫蘇籽油、亞麻籽油;炒/炸適合發煙點180℃以上的苦茶油、酪梨油、大豆油。

    2.確認「製作方式」:一般來說,非精製油保留的營養成分會比精製油多。

    3.確認「油品比例」:挑選單品油時,應選營養成分較完整的100%冷壓初榨油;挑選調和油時,須確認調和成分。在成分表中,排序越前面,表示調和比例越高。

    Q:植物油凝固還能吃嗎?

    A:就像水結冰一樣,油也會因低溫而凝固,這是正常現象,你可以放心食用。飽和脂肪越多,就越容易凝固。像椰子油就是屬於飽和脂肪較多的油品,通常在25℃就會呈現固態膏狀。

    Q:什麼是油品的黃金儲存法?

    A:掌握四大原則:1.避免光線照射

    2.避免接觸空氣

    3.避免接觸水分

    4.適當的儲藏溫度-避免將油品放在廚房爐灶旁,因為高溫環境會加速油脂氧化速度。如果是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建議最好放入冰箱冷藏。

  • 2 # 來益天然維生素E

    生活中,我們接觸過的油形形色色,有芝麻油,菜籽油,豆油,還有豬肉,牛油,羊油……

    各式各樣的油都為每道菜加分不少,那麼這些油有何區別?都健康嗎?可以多吃嗎?

    剛做完手術時,醫生會告誡我們,禁止辛辣油膩;決定減肥時,油膩重口的東西也會被列入飲食黑名單。

    可見,在大家的慣性思維中,油膩和肥胖、脂肪脫不了關係

    但實際上,膳食脂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油脂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維持人體健康,反而當體脂率過低時,容易引發健康問題

    所以大家想要做到滴油不佔完全不可能!!!

    既然沒法完全脫離油脂,不妨學習下如何科學食用油?

    質量相當的情況下脂肪產生的熱量是糖類和蛋白質的兩倍多,所以,如果日常不控制脂肪攝入,就很容易長膘。

    營養專家建議,一天攝入50克左右的脂肪就足夠,這當中包括炒菜所用的油以及食材本身自帶油脂。

    除了控制油的日常攝入,還要了解油的成分。

    脂肪是甘油和脂肪酸的組合,甘油比較單一,沒什麼“壞心機”,而脂肪酸長相奇怪,複雜多變,包含了三大類: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屬於健康成分,不會帶來疾病風險,而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的風險。

    那我們吃的食用油中,哪種成分更多呢?

    一般來說,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越多,油脂越容易呈現出液態狀,相反,不飽和脂肪酸越少,油脂越容易呈現固態。

    我們吃的食用油從外觀上來看,植物油屬於液態,動物油更偏向固態,因此我們可知,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偏高,經常食用不利於身體健康。

    除此以外,動物油易升脂,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疾病的風險,因此小E建議大家日常飲食中可以適度食用植物油,但要少吃動物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多大年齡就不用再接受各種培訓了?